黃海燕 胡 彬 王 鑫 劉 荔 董青青 章 聰
肥胖可引發肝臟、腎臟、心臟等臟器發生脂肪浸潤,從而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胰腺脂肪浸潤主要是由于體內的脂肪含量過多,尤其多見于超肥胖人群。由于脂肪代謝障礙,胰腺出現了脂肪化,影響胰腺的分泌功能,從而導致血糖的升高以及體內蛋白質的代謝出現障礙[1]。既往報道指出,脂肪胰的發生可能與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征等存在密切關系[2]。鑒于此,本文旨在探討脂肪胰臨床特點及相關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與分組 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進行體檢的人員612例,均于空腹狀態下進行血常規、肝腎功能、血脂等檢查,并對血壓、體重、身高等進行測量。排除標準:患有惡性腫瘤及嚴重慢性疾病,既往存在胰腺急慢性疾病等。本方案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所有體檢人員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檢測方法 體檢人員均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LOGIQ-E9超聲診斷儀,探頭為凸陣,設置頻率為3.5 MHz。脂肪肝診斷標準:超聲顯示肝內有彌漫性密集、細小的點狀回聲,分布不均勻,且回聲衰減,肝內血管紋路較為模糊。健康人群的胰腺回聲比肝臟稍強,脂肪胰患者經超聲檢查顯示為“胰腺實質彌漫性強回聲,比脾臟的回聲高,并可能會出現胰腺體積增大”。
1.3 分析方法 對比脂肪胰與非脂肪胰人員的資料,分析影響脂肪胰發生的相關因素,包括性別、年齡、高脂血癥、高血糖、肝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高血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飲酒史、吸煙史、腰臀比、空腹C肽水平。其中,腰臀比采用參數測量方法,分別用軟尺測量腰圍、臀圍后,計算比值,正常范圍:男性0.85~0.9,女性0.67~0.8;高血糖判定標準為空腹血糖6.1 mmol/L以上;高脂血癥判定標準為空腹甘油三酯1.8 mmol/L以上;飲酒史判定標準為男性飲酒量≥30 g/d,女性飲酒量≥20 g/d;肥胖的定義為BMI≥25 kg/m2;高血壓的判定標準為收縮壓≥140 mm Hg或/和舒張壓≥90 mm Hg[3-4]。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u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612例體檢者中,出現胰腺脂肪浸潤120例(19.6%),為脂肪胰組;未出現脂肪浸潤492例(80.4%),為對照組。由表1可見,脂肪胰組年齡、高脂血癥、高血壓、高血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腰臀比、空腹C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基本情況比較 [例(%)]
2.2 影響脂肪胰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由表2可見,年齡>60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腰臀比大為脂肪胰發生的危險因素。

表2 影響脂肪胰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胰組織發生脂肪組織替代時會出現胰腺脂肪浸潤,從而對胰臟造成影響[5]。目前診斷胰腺脂肪浸潤的金標準為病理組織,但并未出現統一的診斷標準。針對胰腺組織較難獲得且組織易自溶的特點,臨床診斷胰腺脂肪是否浸潤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胰腺脂肪浸潤的發生機制尚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類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主要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多與胰島素抵抗、遺傳等有關,而繼發性則與體重增長迅速、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相關[6]。胰腺脂肪浸潤發生后,可導致胰腺癌、急性胰腺炎加重等[7],對脂肪胰及早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結果顯示,年齡>60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腰臀比大為脂肪胰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原因可能在于年齡>60歲老年人的胰腺,相較于年輕人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病理改變,如萎縮、纖維化等,且老年人胰腺腺泡細胞中可出現重度脂肪堆積,故年齡>60歲的人群發生脂肪胰的概率較大[8]。脂肪胰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生機制相似,故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出現胰腺脂肪浸潤的可能性較大。60%以上的肥胖患者(即腰臀比大的患者)出現胰腺脂肪浸潤,證實了肥胖與脂肪胰的發生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9]。
綜上所述,年齡>60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均為脂肪胰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據此采取相關措施,降低脂肪胰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