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馬琨
我們正處在全新起點,這是一個以大模型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新時代。大模型改變了人工智能,也即將改變世界。
在不久前召開的中關村論壇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發表了一篇名為《大模型改變世界》的演講。在他看來,AI大模型會深度融合到實體經濟當中,未來所有的應用都將基于AI大模型來開發,每一個行業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AI大模型。在不久前的阿里云峰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CEO張勇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
2023年國產AI大模型開發進度一覽(部分)企業/機構大語言模型開發進度復旦大學MOSS 2月20日發布,4月21日開源瀾舟科技MChat 3月14日發布清華大學ChatGLM-6B 3月14日開啟內測百度文心一言3月16日發布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風烏4月7日發布商湯科技日日新Sensenova 4月10日發布阿里巴巴通義千問4月11日發布毫末智行雪湖·海若4月12日發布知乎知海圖AI 4月13日發布昆侖萬維天工3.5 4月17日開啟內測出門問問序列猴子4月20日發布科大訊飛星火5月6日發布騰訊混元預計年內發布網易伏羲玉言預計年內發布京東言犀預計年內發布華為盤古NLP即將上線《汽車縱橫》根據公開資料整理,以上排序不分先后。
在張勇看來,智能化時代所有公司在同一起跑線上,傳統企業有彎道超車的機會。所有的軟件、應用等都可以基于AIGC、大模型等新技術再重新做一遍。這引發了我們深思。
據《汽車縱橫》記者了解,目前AI大模型已在諸多領域中初露鋒芒,其中汽車作為科技創新的代表,自然成為了AI大模型應用的先鋒陣地。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進入這個領域,一場關于AI大模型的革命正在汽車圈掀起狂潮。
在了解AI大模型如何改變汽車行業業態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到底什么才是AI大模型。簡單來理解,AI大模型就像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神經網絡,在這張網絡的細枝末節中,儲存著各類的數據,存儲的數據越多,AI大模型就越智能,同時對于算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據《汽車縱橫》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僅在國內就已發布了超過20個AI大模型,除了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大廠外,毫末智行、科大訊飛等科技廠商也紛紛發布了自家的AI大模型。最著名的AI大模型是由OpenAI開發的GPT-3模型,其參數量超過1750億,這也使得它不僅回答準確性大幅提高,而且還具備極高水平的識圖能力,能夠有效幫助人類解決各類問題,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AI大模型被廣泛運用在各大領域,如可以幫助企業建立智能客服自動化解決客戶的問題,并在不需要人類干預的情況下提供快速解決方案。再比如,AI大模型還可以準確、智能地理解和處理自然語言,從而改善人機交互的效果。除此以外,在各個領域還有各類專用模型被投資者無限看好。
當下,汽車的人機交互能力被許多用戶詬病。如何改善車機交互水平,提升用戶體驗?AI大語言模型為OEM廠商提供了新的思路。當下,大語言模型等生成式AI大模型應用在智能座艙等車聯網場景中展現出了巨大潛力,許多車企都將其視為戰略儲備技術之一。
針對當前車載語音系統無法實現個性化、情感化、自由化的交互能力等問題,AI大模型則可以通過深度學習和語言生成,實現開放場景和自然交互的全新人機交互體驗,為智能座艙帶來巨大的提升。
從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已有多家車系宣布將在旗下車型上接入AI大模型,如長安、集度、吉利、嵐圖、紅旗、長城、東風日產、零跑等,它們均為文心一言的早期客戶。
無獨有偶,今年4月召開的上海車展期間,商湯科技也展示了其最新的智能座艙應用。其全新推出的AI大模型體系“日日新Sensenova”擁有語言大模型以及數字人等多種生成式AI能力,可為車艙提供更智能和人性化的多模態人車交互體驗。
率先決定將AI大模型運用在智能汽車操作系統當中的企業是由上汽集團、阿里巴巴及上海浦東新區共同推出的高端汽車品牌智己汽車。在今年上海車展上,阿里集團副總裁、斑馬智行CEO張春暉宣布AliOS智能汽車操作系統已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進行測試。與此同時,斑馬智行第三代汽車AI能力體系BanmaCo-Pilot也迎來首次亮相,相關技術將率先在智己汽車上落地。
對此,張春暉表示:“大模型開啟AI時代,會重塑千行百業,而新汽車是大模型最大的交互應用場景,智能汽車操作系統也會被重塑?!?/p>
除了智能座艙,AI大模型在自動駕駛領域同樣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許多專家學者認為,AI大模型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應用將會成為未來智能出行的重要驅動力之一,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做出重要貢獻。
例如,自動駕駛技術需要通過傳感器、控制器等設備捕捉和處理車輛所處環境的信息,并作出相應的決策和控制。而AI大模型可以通過海量的數據和深度學習算法,模擬和預測各種道路和交通情況,從而為自動駕駛車輛提供更加準確、精細的環境感知和決策支持。
在實際場景中,經過訓練的AI大模型可以幫助自動駕駛車輛更好地識別交通標志、信號燈、行駛路線等信息,并根據路況、天氣等因素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決策。此外,此類的AI大模型還可以識別和分析車輛周圍的行人、車輛、動物等物體,預測其運動軌跡和行為,從而避免潛在的事故和危險。早在2021年,Transformer模型(一個利用注意力機制來提高模型訓練速度的模型)就被特斯拉引入自動駕駛領域,主要應用于自動駕駛感知模塊當中,幫助特斯拉對車輛進行訓練,提升車輛的感知能力。
自動駕駛大模型是AI大模型的另一種應用。2023年4月12日,致力于自動駕駛的人工智能技術公司毫末智行發布了一款名為“DriveGPT雪湖·海若”的自動駕駛大模型。該公司稱,其目標是實現端到端自動駕駛,現階段主要用于解決自動駕駛的認知決策問題,后續會將毫末智行多個大模型的能力整合到自動駕駛生成式大模型DriveGPT。
所謂自動駕駛生成式大模型,指的是將輸入的自然語言文本串換成智能駕駛感知到的過去場景,輸出則變為包括自車決策規控、障礙物預測以及決策邏輯鏈等條件在內的未來場景。據毫末智行介紹,“雪湖·海若”的參數規模達1200億,初始化模型(Pretrain model)共使用了4000萬量產車駕駛數據訓練。
在AI自動駕駛領域,毫末智行是大模型研發和應用的先行者。目前,DriveGPT雪湖·海若已正式對外開放,開啟對限量首批客戶的合作,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高通、火山引擎、華為云、京東科技、四維圖新、魏牌新能源、英特爾等已經加入。據《汽車縱橫》記者了解,這套模型已能夠對各種場景做生成式任務,但這些生成結果還需要按照人類偏好去調優,在安全、高效、舒適等維度上做出取舍。
AI大模型為汽車行業開啟了新的賽道和更多的可能。正如文心一言發布時李彥宏所言,“之所以現在要發布,原因在于市場有強烈需求?!比缃?,AI大模型即是垂直領域的剛需,盡管目前來看,AI大模型距離最終的商業化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日益增長的需求刺激下,這些企業至少不會讓我們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