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近年來,福建堅持深入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有效保障水安全、不斷改善水生態、高效利用水資源,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山光、水濁、田瘦、人窮。”長汀曾經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之一。據1985年遙感普查,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占國土面積的31.5%,水土流失歷史之長、面積之廣、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福建全省之首。
長汀早在10年前就已上演從“火焰山”到“花果山”,從“山光、水濁、田瘦、人窮”到滿眼新綠等“敢教山河換新顏”的故事。
長汀水土流失面積下降至2020年底的31.52萬畝,2020年底水土保持率達93.22%,高于全省92.05%的平均水平。
長汀對侵蝕特別嚴重的部分水土流失區輔以人工治理,通過撒種、補植、挖水平溝、治理崩崗等工程和生物措施,為生態修復創造條件,加快了植被恢復。在治理技術路線上,大力實施等高草灌帶種植、“老頭松”施肥改造、陡坡地小穴播草、草木沼果循環種養等一系列新技術、新舉措。
河田鎮伯湖村曾是長汀縣強度水土流失區,地表植被稀少,土壤沙化貧瘠,通過強化生態恢復與治理,營造水土保持林2100畝,實施低效林改造2500畝。
長汀把治理水土流失與改善民生相結合,與發展綠色產業相結合,堅持群眾主體,調動各方積極性,變“要我治理”為“我要治理”,走出一條水土流失治理的群眾路線,讓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中唱主角;出臺《長汀縣茯苓產業發展扶持辦法》,種植茯苓2.5萬畝,新增林下經濟經營面積3萬畝、高產油茶林1.3萬畝,實現“百姓富”和“生態美”有機統一。
受益于綠水青山,全縣生態公益林面積達116.5萬畝、水源涵養林面積達48.37萬畝,基本農田保護區達39.75萬畝,原來貧瘠的土地成為“糧倉”。2021年7月,長汀縣被列為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試點縣。
地處福建東部沿海的福清市淡水資源匱乏,龍高半島尤為嚴重。過去,龍高半島50萬群眾飲用水水源主要為地下水或山澗水,一到干旱時節就容易缺水。
為改變農村飲水靠機井水、山澗水的狀況,實現城鄉供水同質同服務,2020年福清市以龍高半島為重點啟動了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
“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旨在破解農村居民喝水難問題,讓群眾喝上放心水。”福清市副市長林鶴志介紹,目前福清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已完成龍高半島7個鎮171個行政村的供水任務,鋪設村內供水管網約2700公里,新增供水人口約50萬人。
2019年,福清市被列為福建省首批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11個試點縣之一。福清因地制宜,依據當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創新工作模式,讓群眾從“有水喝”到“喝好水”,共享“同水質”“同水價”“同服務”紅利,首創了“統管自建”的模式,創造了“福清速度”。
據林鶴志介紹,所謂“統管”,就是由市統一指揮,建成后統一管理;“自建”,則是由村自行籌款、建設,經過驗收試運行合格后,移交給水務公司管理,“統管自建”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基層組織的力量,充分調動基層組織和群眾的主動性。
截至目前,福建已建成集中式農村供水工程1.54萬處,累計受益人口2153萬人;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從2015年的78.8%增至2022年的89.1%,規模化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63.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在泉州永春縣馬跳水庫施工現場,工人們正頂著烈日搶抓工期。據現場施工負責人羅建興介紹,該水庫是為解決永春蓬壺、達埔兩鎮的供水問題而建,庫容為1010立方米,建成后的馬跳水庫將成為永春縣城的備用水源,促進流域內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城鄉供水一體化奠定堅實基礎。
在讓農村居民喝上放心水的同時,福建通過水利灌溉設施的修復、改善與保護,確保糧食生產安全。截至目前,全省已建在建大中型水庫27座、總庫容14.24億立方米,恢復改善灌溉面積409萬畝,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30.63萬噸,除險加固水庫2170座,保護耕地452萬畝,受益人口達1561萬人。
6月8日,自然資源部公布“和美海島”名單,全國33個海島入選,湄洲島位列其中。此前,湄洲島入選全國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城市名單,成為福建省唯一上榜的試點單位。
“湄洲島南北兩端高中間低,地形呈啞鈴狀,曾經是個禿島、缺水島,淡水資源匱乏,人均水資源量僅59立方米,僅為莆田市人均水平的7.9%,是福建最缺水地區之一。”湄洲島管委會副主任葉遠飛向《民生周刊》記者介紹,“因本地可用水資源短缺及蓄水工程規模不足,主要依靠外調水解決全島用水需求。”
湄洲島一邊實施引調水工程提高供水保障,一邊強化節水管理工作,推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水系連通—水美鄉村、智慧水利、中水回用等項目,逐步恢復河流、湖泊、濕地等水體自然連通,全面提升全島水質。
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經過再凈化、再處理,用于生態補水、綠化噴灌、市政雜用、道路清洗、農業灌溉等領域。
湖石淉是湄洲島唯一的淡水湖,曾經被稱作島上“龍須溝”,如今的湖石淉,擁有天鵝絨般的墨綠碧波,時時有宛若珍珠的白鷺群,散落其間,惹游人駐足。
湄洲島管委會副主任葉遠飛介紹,湄洲島選取紀念林水系作為水質提升綜合整治試點,通過“截、清、凈、引、活”管理措施,及種植四季常綠矮化苦草和底棲動物投放等方法來改善水體透明度和底部斷面穩定性,通過生態補水,讓再生水再現“活力”。
在湄洲島西側蜿蜒曲折的海岸線上,有一片300多畝的紅樹林郁郁蔥蔥,源源不斷的再生水從紅樹林中緩緩穿過,澆灌紅樹林,小魚小蟹、白鷺棲息其中。
“我們會繼續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湄洲島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湄洲島生態環境,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礁綜合保護,努力不讓一棵樹木被伐、不讓一粒沙子流失、不讓一滴污水亂排。”湄洲島黨工委書記吳海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