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丹 黃金萍


[摘要]?目的?探討系統化作業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恥感及照顧者負擔的干預效應。方法?選取2021年7~12月于溫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潘橋院區就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照顧者各12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患者及照顧者。對照組給予常規性護理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系統化作業療法。比較兩組患者及照顧者的一般情況,干預前后照顧者的疾病家庭負擔量表(family?burden?scale?of?disease,FBS)評分、患者的精神疾病內在病恥感量表(internalized?stigma?of?mental?illness?scale,ISMI量表)評分。結果?干預后,觀察組照顧者的FBS各維度評分、患者的ISMI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引入系統化作業療法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恥感及照顧者的精神負擔,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系統化作業療法;慢性精神分裂癥;病恥感;照顧者負擔
[中圖分類號]?R749.3??????[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3.16.027
Intervention?effect?of?systematic?occupational?therapy?on?stigma?and?caregiver?burden?in?patients?with?chronic?schizophrenia
CHI?Lidan,?HUANG?Jinping
Department?of?Psychiatry,?Panqiao?District,?Wenzhou?Seventh?Peoples?Hospital,?Wenzhou?325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tervention?effect?of?systematic?occupational?therapy?on?stigma?and?caregiver?burden?in?patients?with?chronic?schizophrenia.?Methods?A?total?of?120?schizophrenic?patients?and?their?caregivers?were?selected?from?July?to?December?2021?in?Panqiao?District,?Wenzhou?Seventh?Peoples?Hospital.?According?to?random?number?table?method,?they?were?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with?60?patients?and?their?caregiver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nursing?program,?and?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systematic?occupational?therapy?based?on?the?control?group.?The?general?conditions?of?patients?and?their?caregivers?in?the?two?groups,?family?burden?scale?of?disease?(FBS)?of?caregivers?and?internalized?stigma?of?mental?illness?(ISMI)?scale?of?patients?before?and?after?intervention?were?compared.?Results?After?intervention,?the?FBS?scores?of?caregivers?and?ISMI?scale?scores?of?patients?in?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The?introduction?of?systematic?occupational?therapy?in?patients?with?chronic?schizophrenia?can?effectively?reduce?the?stigma?of?patients?and?reduce?the?mental?burden?of?caregivers,?which?is?worthy?of?further?clinical?promotion.
[Key?words]?Systematic?occupational?therapy;?Chronic?schizophrenia;?Stigma;?Caregiver?burden
![]()
精神分裂癥屬精神性障礙疾患,病情常遷延反復,使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社會功能衰退,影響家庭乃至社會層面的和諧穩定[1]。患者所在家庭需長期應對其病情遷延變化,加之社會層面的歧視,將導致患者出現病恥感與照顧者的精神負擔[2]。病恥感屬于外界因素強加于患者層面的屈辱性反饋,而精神分裂癥患者一旦遭受這類不適感知,將進一步加重病情[3]。病恥感持續疊加,將削弱個體的遵醫行為,甚至影響個體的生存質量與社會功能[4]。因此,關注患者的情緒狀態及舒緩照顧者的負擔,成為醫療領域重大的衛生問題[5]。系統化作業療法有目的且有意識地為患者遴選對應作業活動方案,對患者的生理與精神情感層面加以多維度評價與治療,是一類科學且有效的康復手段[6]。本研究擬探討其應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照顧者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7~12月于溫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潘橋院區就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照顧者各12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患者及照顧者?;颊呒{入標準:年齡18~70歲;性別不限、文化程度不限;首次入院;能配合治療;患者各項生化指標正常;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病情穩定。排除標準:存在軀體功能障礙、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心腦血管疾病者;濫用藥物或酒精、藥物依賴者;不能堅持治療者;精神發育遲滯、癡呆或癲癇者;病情反復需聯合用藥或換用其他抗精神類藥物,或無法完成本研究者;依從性差、精神病性癥狀不穩定。每位患者選取一位主要照顧者,且為健康者,具有良好的溝通理解能力。本研究經溫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潘橋院區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EC-20210826-19),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常規性護理方案。由管床護理人員跟進患者的日常護理,涉及抗精神病類藥物的使用、膳食管理、情感關懷、用藥管理等,全方位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做好記錄。
1.2.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系統化作業療法。由康復醫生結合患者的生理與心理狀況,擬訂具體的康復目標與康復計劃,指導患者落實系統化作業療法。干預每天1次,每次30min,4周為1個干預療程?;颊吖步邮?個療程的系統化作業療法。①編制管理計劃。成立康復管理小組,負責制定管理計劃,并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使護理人員掌握作業療法相關步驟及操作注意事項等。②針對性作業活動。選取特定環境組織患者于室外進行相關訓練,如開展簡單勞動,患者在完成簡單勞動后可繼續開展有氧訓練,如散步、打太極拳等,同時還可練習繪畫和書法等;鼓勵患者間相互交流,并多與外界接觸,提高自我交際能力;組織病友活動,相互交流康復經驗,由護理人員對患者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并及時予以矯正,照顧者參與學習,便于日后引導督促。③心理性作業療法。組織輕松有趣的娛樂活動,照顧者陪同參與,如詩歌朗誦或破冰游戲等,讓患者積極主動參與;對年齡偏大者可開展認知功能訓練,并針對性開展心理疏導,提高其依從性。
1.3??觀察指標
①患者和照顧者一般情況調查表:主要包括年齡、性別、職業、婚姻狀況、收入、病程、服藥情況等。②照顧者的疾病家庭負擔量表(family?burden?scale?of?disease,FBS):該量表包括家庭日常生活、家庭經濟負擔、家庭關系、家庭休閑娛樂活動、家庭成員軀體健康及家庭成員心理健康6個維度,共24個條目;采用三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說明負擔越重。③患者的精神疾病內在病恥感量表(internalized?stigma?of?mental?illness?scale,ISMI量表):該量表包括疏遠因子、刻板因子、歧視因子、退縮因子和抵抗因子5個維度,共29個條目,得分越高說明病恥感越強。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的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及其照顧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及其照顧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照顧者的FBS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照顧者的FBS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的ISMI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ISMI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常存在內在的精神情感問題,臨床主要表現為情緒自卑及內在病恥感,是一種常見的社會情感問題[6-7]。當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得到改善后,其內心將對自我行為產生內在羞愧,并意識到自我形象異常,甚至產生自我情感認知偏差,導致自我效能感知明顯削弱,進而加重病恥感[8]。此外,患者一旦發病,將進一步削弱個體的自我認知,降低自我效能感知,誘發病恥感情緒的出現[9]。軀體癥狀會削弱個體的日常自護能力,患者及其親屬需接受更多社會層面的醫療照護,巨大情感落差將增加患者認知層面的情感失衡[10]。
研究指出,系統化作業療法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情感狀態與遵醫行為,對個體的精神癥狀改善有所幫助,且能改善病情預后及轉歸[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照顧者的家庭疾病負擔、患者精神疾病內在病恥感均輕于對照組。首先,通過制定管理計劃,組建專業且科學的康復管理團隊,由專人負責統籌與跟進患者的病情,借助程序化作業療法,有效提高患者的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狀態[12]。專業管理計劃的擬訂,可提高患者的自我認知深度,增進患者的自尊感與自愛感,進而獲得內在的情感歸屬,為后續多元化護理舉措的推進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開展有針對性的作業活動,結合患者所喜愛的活動,有針對性地設計具體的方案及流程,以此強化個體的人際溝通水平,使個體獲得生活與情感層面的雙重舒適感知[13]。作業活動能扭轉孤僻的思辨形態,改善個體的精神情感狀態,增進患者與他人的情感交流,幫助患者適應當前疾病,提高個體的生存質量[14]。隨著患者逐步回歸社會,其病恥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而完整的干預體系構建可進一步削弱個體的病恥感[15]。如此形成良性循環,對患者遵醫行為的提升及社會功能的促進均有正向效應[16]。最后,心理性作業療法的構建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自尊感及幸福感,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使患者及照顧者調動內在的正面情感,有效應對病恥感,改善個體的精神情感狀態[17]。隨著系統化作業療法的深入執行,有效提升個體社會功能,并逐步恢復其社交水平,提升照顧者的護理能力[18]。系統化作業療法能再一次喚醒患者內在的情感魅力,增進情緒體驗,使患者感知到內在的正向情緒,增進社交水平及自我訴求表達能力[19-20]。
綜上,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引入系統化作業療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恥感及其照顧者的精神負擔,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1] 孫連迎,?賈煥煥.?基于同伴互助學習法的分級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5):?946–949.
[10] 梁智飛,?黎麗燕.?利伯曼技術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7,?31(29):?3703–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