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虎 范引光 曹利軍 鹿中華 張頻捷 楊翔 孫昀
[摘要]?目的?了解臨床專業本科生的重癥醫學擇業意向及影響因素。方法?2021年7月1~31日,對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本科三、四、五年級的學生發放問卷進行抽樣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擇業期望及影響因素。結果?共發放調查問卷118份,回收有效問卷118份,應答率100%。愿意從事重癥醫學的本科生占57.6%。畢業后,臨床專業本科生期望就業的醫學專科依次為外科、內科、兒科、婦產科,重癥醫學科僅占1.7%。愿意從事重癥醫學的本科生更看重其發展前景及就業形勢;愿意從事重癥醫學的前三位原因分別為鍛煉自身能力、有一定發展空間、醫療糾紛少;而不愿意從事重癥醫學的前三位原因分別為工作壓力大、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低、晉升較難。結論?臨床專業本科生重癥醫學擇業的比例仍較低,需采取措施,充分調動醫學生重癥醫學擇業的積極性,從而促進重癥醫學的人才培養及發展。
[關鍵詞]?醫學生;擇業;重癥醫學
[中圖分類號]?R192.3??????[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3.16.028
重癥醫學的產生與不斷發展是當代醫學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捍衛生命的最后防線。過去30年,隨著社會經濟和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重癥醫學得到飛速發展,重癥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大幅度提高[1-2]。2008年,我國設立重癥醫學二級學科,隨后,重癥醫學成為我國醫療機構的一級診療科目;2020年9月,全國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增加重癥醫學專業學位,這一系列標志性事件對重癥醫學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4]。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對各國醫療衛生系統提出嚴峻的挑戰,也充分暴露出重癥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重癥醫學再次受到廣泛關注[5-7]。目前,我國重癥醫學已經進入專業化、規范化、系統化的發展新階段,但我國重癥專業醫生仍較缺乏,重癥醫學科醫生與床位比達標醫院不足30%,護士與床位比達標醫院不足40%,許多醫院的重癥專業醫生是從內科、外科、麻醉科等臨床科室抽調組成[8]。臨床醫學生及社會對重癥醫學缺乏客觀的認知,大部分臨床醫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從事重癥專業。因此,本研究擬通過對安徽省某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重癥醫學擇業的現狀調查,找出影響臨床醫學生重癥擇業的因素。
1??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
2021年7月1~31日,對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本科三、四、五年級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
1.2??調查方法
自制調查問卷并采用“問卷星”發放問卷和收集數據,通過問卷說明向被調查者強調調查目的及注意事項,被調查者填寫結束后,直接提交。共發放調查問卷118份,回收問卷118份,應答率100%。
1.3??問卷內容
問卷內容:①一般資料。如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籍貫、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等;②臨床醫學生擇業及對重癥醫學擇業的認知。畢業后期待從事的臨床專科、影響其擇業的因素、是否愿意從事重癥醫學及原因、對重癥醫學就業前景的認知等。
1.4??分組方法
根據是否愿意從事重癥醫學工作進行分組,比較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對重癥醫學擇業的認知、影響其擇業的因素等差異。
1.5??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率)[n(%)]表示,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
共回收有效問卷118份,68人愿意從事重癥醫學,占57.6%;50人不愿從事重癥醫學,占42.4%,見表1。愿意從事重癥醫學的前三位原因分別是:鍛煉自身能力(43/68,63.2%)、有一定發展空間(41/68,60.3%)、醫療糾紛少(24/68,35.3%);不愿意從事重癥醫學的前三位原因分別是:工作壓力大(24/50,48.0%)、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低(5/50,10.0%)、晉升較難(4/50,8.0%)。其中108人(91.5%)選擇畢業后考研;14人(11.9%)會把重癥醫學作為第一志愿;38人(32.2%)會報名重癥醫學專業規培。
2.2??臨床專業本科生的擇業期望及影響因素
畢業后,臨床專業本科生最期望就業的醫學專科依次為外科38人(32.2%)、內科35人(29.7%)、兒科13人(11.0%)、婦產科8人(6.8%),見圖1。91人(77.1%)期望到省級醫院工作;畢業2年,51人(43.2%)理想的月薪為8000元以上,46人(39.0%)理想的月薪為6000~7999元。是否愿意從事重癥醫學的本科生期望的就業地、畢業2年理想的月薪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對臨床專業本科生擇業影響的最大因素是家人(50/118,42.4%)和社會(44/118,37.3%);經濟收入水平(93/118,78.8%)、個人發展機會(77/118,65.3%)、職業穩定性(49/118,41.5%)是影響其擇業的主要因素。與不愿意從事重癥醫學的醫學生相比,愿意從事重癥醫學的醫學生擇業更注重職業穩定性(P<0.05),見表3。
2.3??臨床專業醫學生對重癥醫學擇業的認知
68人(57.63%)曾進入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見習參觀;希望增加重癥醫學見習、實習的醫學生分別為115人(97.5%)、113人(95.8%);僅43.2%的醫學生了解重癥醫學;愿意從事重癥醫學的醫學生對重癥醫學的發展前景及就業形勢持樂觀態度(P<0.05),見表4。
3??討論
本研究顯示臨床專業本科生畢業后愿意從事重癥醫學專業的占57.6%,而期望在重癥醫學科工作的僅為1.7%。
3.1??臨床專業本科生的擇業期望
臨床專業本科生畢業后最期望的就業科室仍然以外科、內科、兒科、婦產科為主,其原因可能為大部分學生對一些新興學科缺乏了解及關注。在本科階段,需增加臨床專業本科生見習或實習各科室的時間,充分培養其對各個專業的認識及興趣。同時,家人和社會為影響學生就業的最大因素,在社會層面,應采取措施,加大對醫學各專業的宣傳,增加家人及社會對不同專業的了解,給予醫學生積極的就業引導。
研究顯示,經濟收入水平是臨床醫學生擇業的主要影響因素,學生對畢業后薪資期望較高,這與廣州市本科醫學生擇業觀類似[9]。說明醫學生擇業更傾向于經濟回報,而忽視其職業本身的社會責任,學校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本科醫學生畢業后直接就業,大多數只能進縣、市級醫院,本研究顯示77.1%的醫學本科生期望在省級醫院工作,多數醫學本科生想通過考研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及就業競爭力,從而在專業發展方向上有更高的發展平臺,并獲得更高的待遇和報酬。
3.2??臨床專業本科生重癥醫學擇業意向及影響因素
本研究提示有68.6%的臨床醫學本科生對重癥醫學的發展持樂觀態度,認為重癥醫學的就業形勢很好或比較好的占76.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增加社會對重癥醫學的了解,國家更加重視重癥醫學,并加大對重癥醫學的投入,這使得醫學生更看好重癥醫學的發展及就業形勢。
但畢業后期望在重癥醫學科就業的醫學生僅為1.7%。其影響因素:①缺乏對重癥醫學全面、客觀的了解可能使醫學生畢業后未選擇重癥醫學科就業。重癥醫學涉及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不僅包括血流動力學監測、血液凈化、機械通氣、臟器維護、營養支持等多項專業技能,還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影像科等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專業化的培養對重癥醫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目前,并無重癥醫學教材或單獨重癥章節,很多醫學生對重癥醫學并不了解。本研究顯示,42.4%的臨床本科生未進入ICU見習,56.8%的臨床本科生不太了解或不了解重癥醫學,97.5%的醫學生希望增加臨床醫學專業見習重癥醫學,95.8%的醫學生希望增加臨床醫學專業實習重癥醫學。②重癥醫學科長期超負荷運轉,可能是導致重癥人才流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根據我國ICU數據,符合國家標準的醫生與床位比、護士與床位比達標醫院遠遠不足[8]。本研究也提示不愿意去重癥醫學科工作的原因之一為工作壓力大。③重癥醫學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很多機制或制度尚未完善,如付出與收入不成比例等原因,同樣導致畢業的醫學生未選擇重癥醫學科。
3.3??提升重癥醫學擇業意向的對策分析
①完善重癥教育體系:在2011年就有院校探索在國內開設臨床醫學重癥醫學專業本科生教育課程,并取得較好效果,對促進重癥醫學初級人才的培養起到示范作用[10]。同時,在臨床本科生中開展重癥醫學教育,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有利于重癥擇業,進入臨床后能迅速識別和及時救治危重癥患者,可緩解重癥醫學人才短缺的現狀[11]。重癥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學,而目前重癥醫學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12],包括重癥醫學課程理論體系不夠完善、缺乏專業性強和認證度高的教材、教學師資體系參差不齊、實踐機會和實踐場所較少等,這些都限制重癥醫學的教學發展。所以需加強重癥醫學理論體系建設,促進師資隊伍發展,同時打造優質實踐基地,促進重癥醫學教學的變革和發展。強化公共衛生的應急培訓,充分利用和建立互聯網及網絡學習平臺,強調整體化及系統化的治療觀點等,對促進重癥醫學人才的培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13]。②提升重癥醫學從業人員的人文關懷:本研究顯示工作壓力大成為不愿意從事重癥醫學工作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ICU醫生的身心耗竭綜合征發生率約50%,隨著工作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和工作時間的延長,身心耗竭綜合征已成為這個時代的標簽[14-15]。通過多種途徑,加強醫學中的人文教育,提高臨床本科生人文素養和職業認同感,并踐行人文醫學,促進其身心健康[16-17]。本研究顯示影響醫學生擇業的最重要因素是家人,占42.2%,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利于青少年良好心理的培養[18]。③國家應進一步重視重癥醫學的發展:當前,國家已采取多種舉措推動重癥醫學的發展,但仍有進一步加強的空間。政府部門應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視重癥專科醫生的培養,逐步優化重癥醫學人才結構,加強重癥醫學人才梯隊建設,從而有效解決重癥醫學人才不足的問題[19]。我國重癥醫護人員長期超負荷工作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適當提高重癥醫護人員的待遇,使重癥醫護人員的工資收入與工作壓力相匹配。
綜上,醫學院校臨床專業本科生重癥擇業的比例仍較低,需完善重癥教育體系,提升重癥醫學從業人員的人文關懷,同時國家應進一步重視重癥醫學的發展,從而充分調動醫學生重癥醫學擇業的積極性。同時,有必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影響臨床專業本科生重癥醫學擇業的影響因素及解決方案,切實促進重癥醫學的人才培養及發展。
[參考文獻][1] VINCENT?J?L,?SLUTSKY?A?S,?GATTINONI?L.?Intensive?care?medicine?in?2050:?The?future?of?ICU?treatments[J].?Intensive?Care?Med,?2017,?43(9):?140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