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這是無聲電影時代的頂峰,也是喜劇表演者卓別林的最后一部無聲電影。《摩登時代》于無聲電影時代與有聲電影時代的交接之處,其配樂有著極其特別的時代特點,有巨大的研究價值。有聲時代下“倔強”的卓別林堅持用默片的方式完成最后一部影片,以“無聲音樂”為我們留下了最后的默片經典。無聲默片的特點在于無聲表演,所以音樂作為無聲表演的語言在默片中起到無比重要的作用,是無聲電影的支架,是無聲表演的精髓。本文以卓別林的《摩登時代》為例,尋找無聲電影中的“聲音”,品析“無聲電影音樂”的配樂特點以及美學感受。
【關鍵詞】無聲電影;默片;電影配樂;《摩登時代》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6—092—03
世間萬物的發展無不是從無到有、由簡入繁,電影的發展也不例外。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時代的進步也意味著技術的變革。無聲電影是由于時代技術的局限而出現的早期電影形式,是一段注定被淘汰的歷史,但時代的烙印刻在默片上,使其成為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化瑰寶。筆者認為,無聲電影的探究可從三個方面入手:電影內容、電影表演、電影音樂。本文筆者所探究的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電影音樂。
一、無聲電影的音樂探究價值
歷史是有繼承性和時代性的,縱觀古今,無聲電影逐漸被有聲電影取代,留給我們的是無法復刻的時代烙印和審美價值。技術局限下,《摩登時代》在卓別林大師的創作下,僅用交響管樂團為情境配樂,做到情景交融。對他來說,音樂不是簡單的陪襯,是有獨立意義的主體。他將音樂徹底融入劇情中,成為劇情的組成部分[1]。
二、無聲電影音樂的作用
讀者疑惑:“無聲電影何聲音可談,況音樂乎?”筆者答:“此無聲非彼無聲。”歷史上只有無聲電影,卻從未出現過無聲電視,聲音廣播出現的比電視更早,所以就意味著,無聲電影是伴隨著聲音出現的。這里的無聲僅僅指影片中沒有音效聲、環境聲和對白,但配樂是黑白詼諧默片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2]。在《摩登時代》中的機械聲,蟲子聲,都可以用樂器或一段旋律表述出來。當音樂與簡單的字幕結合起來時,就變成了無聲電影的一種獨有的語言。音樂不僅是無聲電影中獻給觀眾聽覺藝術,更是填補黑白無聲電影的視覺缺陷的特殊工具。
(一)充當人物情感語言
無聲電影中的音樂加強了人物的情感表達,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卓別林說:“我不要音樂喧賓奪主,我要它優美悅耳地配合著表達感情。”人的心是無法說話的,但音樂可以。《摩登時代》中孤女和查理坐在草地上憧憬未來,以smile一曲來抒發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樂曲以緩慢又昂揚的旋律完美的表現了查理和孤女之間朦朧的愛情,這一情感無法通過畫面看到,但當旋律淺入時,便可感受的到愛情初萌的滋味。
(二)充當人物動作語言
卓別林曾說過:“在我的整個影片中,音樂和主旋律將變成動作的主要基礎,和戲劇性表演本身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音樂的旋律會加深表演動作所要表達的感情,情緒狀態。在演員表演某個動作時,出現與之相對應的聲音或一段音樂,會加深這段表演給觀眾留下的深刻印象,形成影片所要達到的效果。
(三)襯托人物情緒,調節觀眾情緒
音樂是情境化的,尤其是無聲電影的配樂,總是跟隨故事發展的進程動態改變。人物的喜怒哀樂通過不同音色的樂器或樂曲的快慢輕緩來調節改變,并且同一段音樂也可以表現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緒。觀眾依舊可以通過聽覺對心境的引導,與電影中的角色產生共鳴、感同身受,或者體驗到影片中此時此刻的人物情緒、劇情發展。
(四)豐富故事內容,推動情節發展
電影配樂是跟隨人物的情緒動作來變化的,因為默片對白和旁白的缺失,所以配樂承擔了一部分對白和旁白交代情節的功能。筆者認為,說音樂只是劇情的陪襯未免太過泛化,音樂是無聲電影的組成部分,是故事內容的一部分,與故事情節早已融為一體,是整體表演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音樂的走向受故事情節發展的影響,音樂的走向也引導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豐富故事的內容。
(五)渲染電影氣氛
背景音樂在電影中起到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渲染氣氛的作用。黑白畫面本身就有視覺上的缺陷,畫面中所表現的內容可以通過表演者的表演技巧所襯托,但是想要使環境氛圍達到某個高度,就必須用音樂渲染出合適的氛圍。本片的音響使用多為機械音響和社會環境音響,自然音響,就是為了襯托環境,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六)為無聲電影增添音樂藝術色彩
這一點非常明確,音樂本身就具有獨立藝術性質,把音樂融入電影藝術中時,除了起到對電影的襯托作用,也會將音樂自身的藝術特性帶入影片當中。這不僅渲染了電影的氛圍,也增強了電影的美感,提升了電影的藝術性,使本來無色的默片出現了藝術的色彩。
(七)電影配樂形成的聽覺映像是長期的,有畫面的
電影畫面是不可逆的,除非劇情需要,我們很難對電影中某一幀畫面留有長期記憶,而音樂則不然。某一段音樂和旋律會隨著人物出場、特定情節而反復出現,使人們會產生長期的記憶。
(八)無聲電影中的配樂有著跨時代的意義
上文筆者也提到過,歷史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具有時效性的,都是不可逆的,當然都具有它存在的價值,是獨一無二的。無聲電影中的音樂代表的是一個時代,作為一個歷史映像向我們講述著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社會發展狀態。《摩登時代》作為卓別林的最后一部無聲默片,其音樂也代表著這個偉大的喜劇家對于無聲電影的熱愛與執著。
三、卓別林的無聲電影音樂簡述
《摩登時代》(Modern Times),是查理·卓別林導演并主演的一部經典喜劇黑白無聲電影,上映于1936年2月25日。 以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為背景,工人查理在資本主義機械工廠干活到發瘋再到進入精神病院、誤入監獄,而女主是一個父親失業到意外去世、姐妹被帶走,無依無靠的孤兒。工人受到壓迫失業,經濟蕭條給底層工人們帶來的是滅頂之災,而資產階級上層還在研究如何能不用手就可以吃飯的機器,這是多么可悲、多么諷刺。在艱難痛苦的生活中,兩個都在低谷的人命運相連,一起尋找工作,一起尋找房子,一起憧憬未來。他們在如此破敗的人生中擁有的最純真的美好的愛情,無時無刻不在鼓勵當時情景下的人們要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
四、《摩登時代》音樂簡要分析
(一)音樂主導動機的運用
所謂主導動機是用音樂的短小樂思來象征人物、劇情及重要概念的運用,它是鮮明的“標簽”,是作曲家通過音樂技巧的有機綜合,來揭示劇情發展的一種音響信號,當音樂素材與主導動機相結合時,兩個獨立且各有特色的部分將會使影片更出彩,更加引人注目[3]。在《摩登時代》中的主導動機有兩種,一種是代表摩登時代電影總特點的主導動機,另一種是對于某個人物出場或某些相似情節出場的專屬動機。
(二)音樂具體分析
《摩登時代》的主題曲Opening Assembly Line是Charlie Chaplin卓別林自己的作品。樂曲一起,即充滿資本主義大工業機器時代之感。銅管樂器漸起,好像軍隊緩緩駛來,隨后有定音鼓等打擊樂器回應,制造出了齒輪轉動的機械頓挫感,直接引出摩登時代的時代特點。緊接著以弦樂為主導,樂聲四起,速度逐漸減緩平滑與先前音樂素材產生強烈對比。這一對比正如開頭畫面中的文字所述“摩登時代——一個人類在工業時代追求幸福的故事”,強烈的工業感與緩慢的抒情感產生鮮明對比。緊接著,音樂突轉,一組前八后十六音符加快循環,變化重復,節奏瞬間緊張急促,映襯突然闖進畫面中的羊群與相似打扮的資本主義下的人急促的趕路,這里略帶諷刺的把匆忙趕路的工人們比作羊圈里被人驅趕的牲畜。音符徘徊在低處,以致音樂的旋律急促緊張又略顯莊重嚴肅可怕。伴隨主人公查理出場,音樂曲調變得活潑明快。查理和兩位工人所在的第五區出現螺母松脫,領班來督促檢查,旋律在三角鐵的叮當聲下顯得格外歡快,音符連貫,對應畫面中查理伴隨著音樂的節奏在管理者的催促聲中不停的擰螺絲,盡力跟緊傳送帶的速度。隨著傳送帶的轉動,配樂的節奏和主人公的動作以及隨即出現的沖突天衣無縫的結合在一起,這讓我們這些看慣有聲電影的觀眾幾乎是頭一次認識到電影配樂的敘事功能,這是非常美妙且特別的體驗。除了查理的動作會伴隨音樂節奏之外,音樂也會跟隨查理的動作變化進行加花變奏。比如出現了一只蜜蜂時旋律加入了提琴高音急促平滑的旋律來描繪蜜蜂對查理的干擾,這一主旋律上出現附加旋律來講述情節的方式,使原本的主旋律短暫的充當了“配樂的配樂”,不僅襯托了人物表演,還對觀眾的視覺形成重點區分,使喜劇色彩才更加突出。當其中一個肥胖的工人被查理影響工作進度時舉起手來喊停,音樂用連續的相同音表達,好像工人在暴躁且不耐煩的喊停,隨即音樂瞬停。長號聲音起,本身就帶有雄壯色彩,領班的兇狠訓斥與之相應和,直接烘托氣氛的黑暗,雙方的憤怒。查理換班在衛生間吸煙,音樂逐漸舒緩,隱約出現了鋼琴的聲音,是緩慢的連續琶音,筆者聽到大部分鋼琴舒緩琶音都出現在許多描寫寧靜之景的作品中。這里運用到小提琴與鋼琴交相呼應,更能感受到查理在急促工作環境下難得的休息時間無比的悠然緩慢,心情舒暢,看出查理對這段時光的享受。軍號響起,推銷員上場,以莊重的軍號配合“關鍵人物”喂食機出場,形成對比反差,既增強反差感,又增添了一份喜劇感,此處也是一個主導動機,每當銷售員上場,都對應著這么一段音樂。
lunch time,零碎的叮咣聲由吹管樂器與幾個水杯就可制造出空靈感,鋼琴的和弦有似舞曲的節奏,旋律歡快熱情,詼諧幽默。到了傍晚,機器加速到最快,音樂隨著查理擰螺絲的速度逐漸增快,音高摸進向前發展,令人感到急促緊張。直到查理被卷進機械設備中,音樂又變得可愛起來。查理對著別人擰螺絲時,聲音是隨著動作一起出現的,動作起音樂起,動作停音樂停。在查理追逐胖女人的時候,音樂逐漸加快,緊跟追逐步伐的快慢,更能襯托場面的愉悅而滑稽,一聲重音出現,預示警察的到來。重音突然在平穩旋律中出現的時候,往往預示著會發生什么重大事件或出現什么重要人物。隨后,變成了警察追逐查理,又運用了前面查理追逐女人的音樂素材,旋律逐漸加快緊跟追逐步伐,比剛剛更加急促,再次給觀眾帶來視覺喜劇感受,前后呼應。查理逐漸瘋狂,隨著查理的情緒音樂逐漸歡快,豐富了表演的具體真實性。這里的配樂與查理在流水線上擰螺絲成狂,惹出許多麻煩,直至最后精神錯亂被送進醫院的劇情結合,營造出詼諧幽默的荒誕氛圍,但這明快節奏里暗含的戲謔與無奈又令人深思。
在女主角出場后,音樂變化更加豐富,與前面的幽默氛圍有所銜接,但配樂已經在向悲傷過渡。畫面切換為女主的陋室中,失業的父親垂頭走進來的時候,配樂就變得無比悲慘、痛苦,也與前面男主情節的配樂產生了反差,但又以不同風格的音樂向觀眾展示了一樣的悲慘與心酸。在影片將近結尾時,查理的個人獨唱,是卓別林喜劇表演才能的美妙展現,滑稽的動作配上幽默的臺詞,搞笑的演唱,將氣氛推向高潮,讓人們更憐愛在命運和時代摧殘下仍努力生活的查理。最后一幅畫面,查理牽著孤女的手,走向無盡的公路,走向黎明,被生命的光芒所指引,向著美好的生活走去。背景配樂的這首《黎明》,給人以莊重嚴肅之感。但是筆者發現,這一段配樂不同的人又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大部分人認為以黎明為題象征著希望,所以聽這首樂曲時認為是陽光向上的,優雅舒緩,代表著查理和孤女的未來一片光明,也代表著摩登時代下的平民工人有著美好的前景;也有些特殊的看法,認為黎明不一定代表了光明,音樂的曲調是十分悲傷蒼涼的,他們的路沒有盡頭。這可能是影片為我們留下的疑問。
我們跟隨聲音回顧了這部黑白默片經典之作,在豐富的影音變化中體驗那個摩登時代里戲劇化又心酸的小人物的生活。而幾十年前卓別林暗含于影片中的關于企業利益與人類個體追求幸福之間沖突的探討仍然值得我們深思。在資本主義與勞動工人階級矛盾日益激烈的時候,不僅此片的電影表現手法更加豐富的今天,它所代表的音樂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無聲電影的音樂是具有時代特征的,是電影音樂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品析無聲電影時代的電影音樂,感受電影的發展,感受電影音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韜.從無聲電影的音樂配置看電影音樂的發展[J].電視指南,2017(5).
[2]秦贏.淺析卓別林無聲電影的音樂之旅[J].電影文學,2012(14).
[3]付龍 .中國傳媒大學.淺析電影音樂與“主導動機”[J].電影評價,2010(1).
作者簡介:張千尋(2002—),女,漢族,河南洛陽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為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