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尚博文
當孩子面對挫折時,你的反應會成為挫折的緩沖器還是加速器呢?
有一次,我和孩子應邀參加他好友的生日聚會。小壽星興沖沖地給大家表演一個新學的魔術,結果卻失敗了。孩子們哈哈大笑起來。小壽星看上去很難堪,眼眶里泛著淚水。這時,他的媽媽一臉尷尬地走到孩子身邊說:“沒事沒事,不就是沒做好嘛,有啥可哭的!”但小壽星還是止不住抽泣。媽媽將孩子拉到一邊,冷臉對他說:“男子漢不能哭,你請了這么多小伙伴來,哭鼻子多丟人!你今天要是表現不好的話,以后就再也沒有生日會了。”結果,她的話音剛落,我們就聽到小壽星大哭起來。
通常,父母會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把孩子在眾人面前表現出的所謂“失態”反應壓制下去。他們會先表現出不舒服、難過或尷尬,刻意忽視孩子的情緒,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有的父母還會因為孩子哭鬧而實施懲罰。
美國心理學家艾森伯格(Eisenberg)教授認為,這些都是父母對孩子消極情緒的非支持性反應,非但不會幫助孩子調節情緒,還會導致孩子情緒失控,加劇挫折對孩子的影響。當孩子受挫后,父母怎么做才能緩解他的消極情緒呢?
關注孩子的情緒,并對其消極情緒進行安撫和化解。比如上述場景,如果我是小壽星的媽媽,可能會走上前去摸摸孩子的頭,或者拉拉他的手,用身體接觸給孩子以安慰,小聲笑著說:“沒有小朋友知道這個魔術最后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你這樣表演也很精彩。”然后,通過自己的智慧化解當時的尷尬,或是插入一些幽默的片段,或者讓孩子給小朋友們分發糖果等,讓他再次贏得大家的喜愛。

鼓勵孩子表達情緒。我們的文化往往會忽視、壓抑孩子表達情緒。我們最習慣說的就是“男孩子要堅強,不能哭”,長久下去會讓孩子養成壓抑消極情緒的不良習慣,反而可能增加其出現內化問題(如抑郁)或外化問題(如攻擊)的風險。與孩子獨處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與孩子聊天、情景再現等方式,鼓勵他表達自己當時的挫敗情緒,比如我們可以教孩子在難過或生氣時深呼吸,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難堪感受,等等。
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并探尋解決辦法。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思考如何化解當下的問題,還要幫助和引導孩子學會避免未來再次發生同樣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復盤當時的場景,分析為什么這次沒有做好。比如這次失敗,是因為魔術材料的問題,還是自己練習得不夠?或是因為人多了有點緊張影響了發揮?然后,和孩子一起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是魔術材料的問題,下次就在表演前多使用幾次,熟悉材料;如果是練習得不夠,可以更加努力練習;如果是人多了感到緊張,以后就多在類似的活動上表演,提升膽量……總之,要對問題逐個突破,保證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有好的呈現。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能讓孩子因噎廢食,以及由此影響對自身能力和價值的評定。
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的非支持性反應可能會成為挫折的加速器,對他的情緒甚至是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帶來消極影響;而父母的支持性反應則會成為挫折的緩沖器,盡可能幫助孩子減少挫折的消極影響,同時為孩子賦能,讓他有能力和信心去勇敢應對未來可能遇到的挫折。
(摘自《婚姻與家庭·家庭教育版》)(實習編輯 劉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