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平日里似乎感受不到地球與其他天體的“親密接觸”,但實際上它發生的頻率并不低。據統計,小型隕石撞擊地球的頻率大概是每年5~10次,只不過它們在進入大氣層時就在巨大摩擦力的作用下燃燒分解成很小的碎片——也就是我們偶爾會看到的流星或流星雨,落地后已經產生不了大的破壞力。所以我們自然難以感受到這類事件的存在。
然而地球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光景,在人類出現前的悠久歲月里,比隕石大得多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曾多次發生。最著名的莫過于6500萬年前那顆名為希克蘇魯伯的直徑超過10千米、質量相當于珠穆朗瑪峰的小行星,它的突然襲擊導致當時統治全地球的恐龍徹底滅絕。
由此可見,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直徑只需超過10千米,就能讓地球的統治者走向滅亡。因此最近天文學家給出的一則消息可讓人膽喪魂消——據觀察,一顆直徑約160千米、重達5000萬億噸的超大彗星,正從宇宙深處向地球疾馳而來,目前已到達海王星與天王星之間的運行軌道!
單直徑就是滅絕恐龍的小行星的16倍!這么巨大的天體若是與地球硬碰硬,后果不堪設想。這次人類能逃過一劫嗎?先別慌,我們不如先來認識一下彗星。
彗星和小行星都是宇宙中的天體,彗星是指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當接近太陽時,彗星在太陽的輻射作用下分解成彗頭和彗尾,狀如一把長長的掃帚,所以在我國古代神話當中,彗星又被稱為“掃帚星”。
對于人類來說,宇宙中最知名的彗星莫過于哈雷彗星了,它每隔76.1年就會環繞太陽一周,當它到達近日點的時候,可以被人們用肉眼觀察到。哈雷彗星上一次出現在地球上空是在1986年,等它下一次抵達近日點就要到2061年7月28日了。

相信不少30多歲的讀者都能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某個春天,每逢太陽落山之際,一抬頭就能被星空中一抹巨大的銀白色扇形幻光深深震撼……這就是讓很多80、90后朋友在青年、童年時期留下深刻印象的、名為“海爾-波普”的長周期彗星。“海爾-波普”上一次抵達近日點是在1997年4月1日,在長達數月的時間內,人們都可以在天氣晴好的夜間清楚觀察到這顆巨大的彗星。
彗星分為彗核、彗發和彗尾三個部分,彗發和彗尾的形成均來自于彗核物質的升華作用,因此彗星的主要重量都集中在彗核部分。所以對于地球而言,真正構成威脅的是彗星的主體部分——彗核。
目前正向地球疾馳而來的這顆直徑160千米的巨大彗星,被命名為貝爾納迪內利-伯恩斯坦彗星,編號為C/2014 UN271。C/2014 UN271來自太陽系邊緣的奧爾特云,于2014年10月份被天文學家佩德羅·伯納迪內利和加里·伯恩斯坦共同發現,當時它距離太陽約29個天文單位,也就是43億千米,正在接近海王星的軌道。然而到了2021年,它已經到達天王星與海王星之間的運行軌道,距離太陽只有約30億千米。按照目前的速度,C/2014 UN271將于2031年1月23日到達近日點。
如果這顆直徑達160千米、重量達5000萬億噸的彗星徑直撞上地球,會給人類帶來什么后果呢?
首先,強烈的撞擊會嚴重干擾地球的自轉運動,包括減慢地球自轉速度、改變自轉角度,甚至完全反轉地球的自轉方向。這樣的改變將會給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帶來深遠的影響。
但這顆彗星給地球帶來的沖擊遠不止于此——撞擊產生的塵埃物質很快就會充滿整個大氣層,使陽光照射不到地球上,地球將陷入一片漆黑。植物將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停止生長,動物將因缺乏食物而被餓死。
撞擊還有可能帶來地球各大板塊之間的相互擠壓運動,使得地球上地震、海嘯、火山同時迸發。
在那樣的情況下,人類很有可能重蹈恐龍的覆轍,被一場意外的災難埋葬在歷史的塵埃當中。
不幸中的萬幸,C/2014 UN271直接撞上地球的概率其實微乎其微。據天文學家分析,它很可能在與土星軌道擦肩而過后離我們遠去。
不過,任何事情只要有發生的概率,不管它有多低,我們都不能完全將其排除。如果這顆彗星真的要撞上地球,我們人類能拿出什么樣的應對方案呢?可以確定的是,作為地球上有史以來演化程度最高的物種,人類絕不會像恐龍那樣坐以待斃。以目前人類科技發展的水平,科學家能夠給出多種應對方案,比如利用核彈提前進行攔截以改變其飛行路徑等。
總而言之,面對類似的天外來物撞擊事件,人類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防御能力。相信當2031年1月23日那天到來,巨大的貝爾納迪內利-伯恩斯坦那神秘壯觀的彗尾照亮星空時,將成為又一代人終生難忘的回憶。
●陳金峰 薦自“科學知更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