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張靈
周行濤院長(左二)、李美燕副主任醫師(左一)正在和團隊成員討論課題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周行濤介紹,他在臨床中遇到過很多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前來咨詢高度近視的治療方法。有些孩子只有三四歲,但近視度數已達1000 多度。這讓周行濤院長開始重視兒童高度近視背后的誘導因素。高度近視往往會造成嚴重視力障礙,影響視覺健康,但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確。周院長說:“高度近視是臨床上屈光度大于600的近視,伴有遺傳因素者,發病年齡較早,但也有部分高度近視患者無相關家族史。”
在和很多高度近視兒童家長溝通后,周行濤院長發現,這些高度近視孩子的家庭狀況有一些共同點,即很多母親在懷孕時都患有高血壓。結合國內外流行病學和基礎研究,周行濤、李美燕團隊猜測,妊娠期高血壓可能與孩子異常視覺發育和部分眼相關疾病有關。
基于此,周行濤、李美燕團隊與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余勇夫團隊開展了一項基于出生登記數據的大樣本隊列研究,評估母親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及各亞型與子代總體高度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散光)的關聯性。研究發現,母親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其子代18 周歲前發生高度近視的風險增加了39%。母親患有早發型且嚴重的子癇前期,子代發生高度屈光不正的風險更高。
掃二維碼,《康復》為您朗讀《重視兒童高度近視,應從孕期開始》。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李美燕說:“這項研究主要給家長一個提示,如果母親在懷孕前或懷孕期間診斷出高血壓疾病,新生兒在三歲后可以盡早進行眼科檢查。”
近視通常會隨時間推延而不斷加深。隨著近視度數的增加,眼軸不斷變長,視網膜和脈絡膜可出現變薄等異常。眼底出現病理性改變即病理性近視,容易出現眼底萎縮、黃斑裂孔、視網膜脫離等,且預后不容樂觀。
臨床上通過積極的干預措施,可減緩近視的進展,關鍵在于盡早察覺孩子眼睛的異常。但很多兒童的高度近視往往并不直接表現在近視度數的變化上,而是先表現為眼軸、眼底的異常。
李美燕說:“在孩子3 歲以前,多觀察一下他的眼睛狀態。比如家長在孩子面前擺動顏色鮮艷的物體時,觀察孩子的目光是否會追隨著物體而轉動。”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周佳奇則建議說:“有時候和孩子做游戲,可以嘗試遮住孩子的一只眼睛。如果他表現得比較煩躁,可能存在單眼的視力問題。”
3歲前,如果發現孩子的視力有異常,可以到醫院做一些篩查,初步評估孩子眼睛的屈光狀態,及時干預。3歲后,可以到醫院做完整屈光、眼軸和角膜曲率等檢查,全面評估,及時發現孩子是否有屈光異常,視力正常的孩子也可獲得遠視儲備數據,建立完善的屈光發育檔案。
周行濤院長認為:“有高度近視家族史的孩子,檢查視力的時間應該越早越好。如果確診高度近視,重點是進行防控,用專業的藥物、器械和光學手段干預,能有效控制病程,降低相關眼部并發癥發生風險。”
當家長確定孩子有高度近視風險或已是高度近視時,需要提高到醫院隨訪的頻率,一般每3個月就要到醫院檢查1次,這樣就能比較好地根據視力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很多家長為了不讓自家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會給年齡很小的孩子安排一些學習訓練任務,有些甚至會從新生兒時期開始。一些繪本閱讀的推廣者認為孩子閱讀可以從出生開始,0~1歲的孩子可以讀一些布書、卡片書,5歲左右可過渡到文字書。
幼兒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提出3歲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關鍵階段。于是不少語言培訓機構和家長從3 歲,甚至更小開始讓孩子學習外語。這一階段也是家長給孩子開展思維訓練、鋼琴、圍棋、繪畫等培訓的熱門時期。高強度的學習容易引發視疲勞,影響眼健康。有媒體報道,部分就讀幼兒園的孩子遠視儲備就已經不足了。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控局副局長再那吾東在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和暑期學生健康有關情況的發布會上介紹,2020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其中6 歲兒童為14.3%,小學生為35.6%。如果對兒童時期高度近視不重視,不僅會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任由高度近視發展,18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患者基本看不清遠處物體,嚴重者與眼盲幾乎無異。高度近視還會增加常見眼病的發病率,如白內障、青光眼等。
預防高度近視的重點其實就在于預防近視,因為高度近視就是低中度近視的進一步發展。周佳奇醫生說:“對于學齡前兒童,所有近距離用眼的活動都要注意用眼的時間。每次近距離用眼盡量不要超過20分鐘,近看一會,遠眺一會。”他建議,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替代原來的近距離用眼的益智活動,例如用聽故事代替看繪本,用投影代替平板電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