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芬芬 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醫師、上海市抗癌協會理事
董建樹 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心理治療師
據《2022 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目前我國患抑郁癥人數為9500萬人,18 歲以下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28%。在抑郁癥患者群體中,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達15%~20%,已接近于成人。
有研究認為,成年時期表現出抑郁的患者其病因往往能夠追溯到其青少年時期的遭遇和經歷,許多患者的首次發作抑郁的時間都是在青少年這個年齡段。因此,家庭、學校和全社會都需要重視青少年階段的成長情況,幫助他們良好地度過這個時期,獲得身心健康。
青少年時期是我們人格、認知等各方面走向完善的重要時期,情緒的不穩定性、易受外界影響以及常常伴隨的、自認的成熟感等,是青少年身上常常可以看到的特點。
這一時期,家庭氛圍、學業成績、人際交往等逐步成為青少年們關注的事項,隨之帶來的可能是較大心理壓力。但青少年處理人情世故、應對世間變化、化解壓力和自我和解的能力,均因本身的不完全發展而未能完全形成。所以面對壓力事件時,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各種不成熟或不安全應對的決定便由此作出了。
這一時期,青少年由于自己希望的“獨立”,因此對外溝通或求助的渠道常常也不那么順暢,長時期的壓力和應對不成功,容易讓青少年陷入抑郁的狀態。但是我們這里說的抑郁,絕大多數時候是區別于抑郁癥的,那常常是一種情緒狀態。
TO孩子們:
遠離抑郁情緒,我們可以這樣做
對于我們青少年朋友來說,要遠離抑郁情緒狀態,可以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需要承認自己在這個階段可能的“不成熟”,以及了解這種“不成熟”狀態的正常性以及這種狀態可能帶來的應對各種壓力事項的“不周全”。
其次,我們還是要有一個備用的或者托底的溝通途徑,無論是好朋友、父母或者是老師,特別建議與具有一定人生經驗的人建立良好溝通的渠道。
最后,我們要去了解抑郁,做到“知己”之外還要“知彼”,這樣才能做好應對,并獲得成長。
TO父母、老師們:
辨別情緒、重視管理、加強專業溝通
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作為家長和老師,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重視起來,及早發現孩子的不良情緒苗頭并及時干預,幫助他們度過抑郁難關。
掃二維碼,《康復》為您朗讀《幫助孩子擺脫抑郁,家長是關鍵一環》。
抑郁癥前期會有一些情緒和行為的改變,如易怒或經常和父母、老師對抗;逐漸對很多事喪失興趣,包括不愿意做作業、不愿意上學等。由此,他們可能會出現逃學、沉迷于網絡游戲、夜不歸宿、離家出走等情況,這些都是孩子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信號,長期得不到解決,是容易發展到抑郁狀態的。
上述行為與青春期“叛逆”表現出來的行為問題很相似,但是通常抑郁狀態下的孩子常常伴隨著一定的社會功能受限,對外界的認知常常呈偏離狀態。很多孩子的叛逆其實僅僅表現在行為上的對抗,但對自身的學業、課程等重要性評判是符合同齡人普遍認知的。這一點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留心。
而有抑郁癥的青少年思維及行為方式會有很大的變化,感覺上缺少動力,行為上變得不活躍,抑郁癥的主要癥狀包括:冷漠悲觀的態度、意志活動的減退、過分的環境要求、嚴重的逆反心理、明顯的自傷行為和可能的自殺傾向、明顯的抑郁心境,這些需要得到家長、老師的重視。
對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而言,其父母警覺和接納是其就醫前極為關鍵的一環。父母能否及時察覺孩子的異動,并給予有效的關注和引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病情走向。很多家長都只看到孩子的行為表現,卻看不到背后的情緒和精神因素,把問題簡單地定性為不愛學習、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長此以往,不利于孩子們現有問題的解決。
對一般青少年抑郁的情緒管理而言,父母更加重要。因為父母是最能夠接近孩子內心且對孩子變化最敏感的人。父母需要加強對青少年時期孩子發展一般規律的學習,對孩子們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多加關心和了解,構建接納、分享的家庭氛圍。獨斷和權威的教養方式,對如今的青少年不會有效。家長還需要盡量引導青少年進行一些有難度的探索、挑戰,以提升其應對壓力的“心理彈性”。我們對壓力承受的能力就如橡皮筋一樣,一般情況下彈性越好,應對的能力越強。
最后,家長們要尊重科學,必要時加強與專業心理咨詢師的聯系與溝通。在青少年明確出現心理或行為問題時,父母要理性地接受孩子“可能病了”。不要拒絕心理治療師或當地精神衛生中心的幫助,帶著孩子正常就醫,并在醫生診斷下開展治療與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