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學貞


2023年5月19日至21日,“中國雜技演藝發展和中國雜技教育——第六屆上海國際雜技教育論壇”在上海文藝會堂舉行。論壇由中國雜技家協會和上海市文聯主辦,中國文聯雜技藝術中心、中國雜協雜技教育委員會、上海市雜技家協會、上海市馬戲學校、上海雜技團共同承辦。全國各地包括澳門和臺灣的雜技院團和院校、雜技家協會負責人,以及美國、加拿大、烏克蘭、荷蘭、匈牙利等國家的雜技界人士,共計近百人參會。
論壇通過交流近年來中國雜技演藝尤其是雜技劇、雜技秀的發展情況,聚焦雜技演員這一創作要素,分析新時代雜技產業和教育事業的新環境、新變化和新形勢,從中思考中國雜技教育如何遵循藝術創作規律、適應中國雜技演藝快速發展的需求,促進中國雜技教育著眼新現實、提煉新思維、推動新實踐。
從緊跟時代到引領潮流 探尋雜技藝術創作規律
當前國內注重加強雜技本體的文化底蘊,致力于再塑雜技的文化語境,在技術之外借助故事和思想的傳遞來共情、共鳴,構建起符合當下的觀演關系,呈現了雜技劇、新馬戲和雜技秀異彩紛呈的態勢,多部精品力作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雜協主席邊發吉表示,各項成果頻出的同時,我們更需要沉下心來,對雜技創作予以冷靜的思考和深刻的分析,進一步明晰雜技藝術創作的規律,再良性作用于各自的創作生產,最終做到不斷豐富理論,不斷優化實踐。中國雜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唐延海指出,雜技劇創作的蓬勃發展,表明我們雜技界成熟的創作能力、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進取品格,去年榮獲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的《戰上海》為以雜技劇為代表的最新藝術呈現形式注入了活力。中國雜協副主席、上海市雜協主席俞亦綱認為,雜技劇、雜技秀、主題晚會以及其他樣式雜技發展的趨勢是有目共睹的,雜技演藝要繼續發展,雜技人才最關鍵,不僅是雜技表演人才,還涉及到與雜技演藝相關的方方面面的人才。雜技演藝的評判標準決定了它的審美標準,而現在標準還沒有得到完善。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梳理了雜技藝術歷經短節目、綜藝晚會和秀的階段,目前已進入雜技劇時期,并在新時代迎來了大發展。雜技劇要求技術和藝術高度融合、形式和內容有機統一;觀眾心態也從消遣娛樂轉換為審美心理的滿足和價值觀系統的獲得。中國雜協副主席、湖南省雜協主席、湖南省雜技藝術劇院董事長趙雙午從雜技創(作)、教(學)合一的模式出發,強調對傳統雜技的風格和技藝進行系統的學習和掌握,并通過舞臺實踐對雜技劇和節目的主要風格進行提煉和創造,積極樹立傳統雜技現代化的概念,對雜技教學方式及創作形式進行探索性研究。
江蘇省雜協主席、南京市雜技團團長池文杰就“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發表見解,強調雜技劇中技術一定是為劇情服務的,但同時劇情也要為雜技提供更好更廣闊的空間,從“守正+創新+創造”的三個維度來考慮來解決“技”與“劇”的沖突問題,從而使雜技與戲劇表演形成完美的融合。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文工團原副團長、一級編劇、雜技劇《戰上海》《天山雪》總編導李春燕對比了傳統雜技與雜技劇的表演異同,指出前者演員的全部精力都以完成高難度技術技巧動作為主要任務,而后者演員要將完成高難度技巧與塑造人物形象拿捏準確,通過自己的表演讓技術與故事共生,讓故事中的人物情感飽滿、生動鮮活。
由創作實踐反推教育研究 綜合藝術理念融入體系建設
在近幾年新出現的雜技表演形式中,演員不僅要展示雜技技巧,還要扮演角色、推進劇情,充分凸顯了綜合藝術人才培養是雜技藝術發展的關鍵。對此,多位來自一線院團和學校的與會者從中提煉出融合和創新對雜技藝術發展的重要作用,一致認為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模式,注重從技術復合型人才教育向藝術綜合性人才培養的轉變。
來自中國臺灣的戲劇導演、文化評論家李立亨立足于劇場藝術的綜合、合作、混搭概念,延伸闡述出雜技可以是以技術為基礎、結合藝術和游戲與創意的表演活動,雜技劇場的肢體可以充滿詩意、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演員的自我修養可以在這個拼圖中持續地進行。荷蘭現代舞編導Kevin Polak秉持著雜技要思考真正的人這一理念,主張把所有的事情“人化”,雜技人需要兼容并蓄,從其他領域接受更多的知識。加拿大太陽馬戲團中國顧問陳丹則回顧自己多年與雜技的深厚交集,對比出中國雜技二十年來已有長足進步,演員表演更成熟、放得開,演員眼界也比從前開闊得多,教育體系和劇團管理也都更加完善,她認為長隆大馬戲和《時空之旅》是和太陽馬戲同樣優秀的制作。上海雜技團一級演員王懷甫,山東省雜技團二級演員張旭等暢談自己的表演體會,認為真正的戲劇表演需要長期專業系統的學習,建議學校教育中設置戲劇表演課甚至話劇、音樂各個方面的課程,并通過很多劇的鍛煉,才會讓演員在人物塑造方面擁有更多的創作空間,達到向上的引領。
上海市馬戲學校藝術教研室主任何莉介紹了學校“終生雜技”的教育理念和“三維四段”教學模式,即科學、藝術、訓練三個維度和基本功、節目基礎能力、節目和實訓等四個教學成長梯度,旨在為學生帶來更精準、更科學的指導,為最后形成終生雜技的教育目標賦予更多可能。體操運動員出身的廣州長隆國際大馬戲空中飛人節目烏克蘭領隊Zaichuk Volodymyr介紹,東歐很多雜技演員是運動員出身,在他們成為演員的道路上,會到雜技學校學習聲樂、舞蹈等課程。杭州《X秀》空中飛人節目美籍韓裔演員Faith Eun Jee Wassmann也表示在波士頓馬戲學校有很多課程,學生每天上課時都被要求帶著角色甚至是自己家里的情緒,把情感傳導到角色表演中,通過這樣的長期訓練來建立動作和情緒表達。
學科建設提上日程 亟需理論指導和依托
雜技由單一的表演模式發展到復雜的雜技劇新樣式,從老師的口傳心授發展到專業的雜技學校,一路走來的雜技教育對推動中國雜技事業的發展功不可沒,基礎教育的理念和模式都已日趨成熟,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雜技舞臺創作成果發展迅猛,對比出學理研究的相對滯后,亟需高等教育建設相關學科、推出富于指導性前瞻性的學術理論。
大家認為,雜技教育難點焦點問題的破解之策,在于完善教育體系,也即向下夯實基礎教育、向上補齊高等教育,這是事關雜技事業可持續發展、培養雜技人才的重要課題。針對國內雜技人才培養普遍存在起步早、改行早、傷病多、保障少、主動性低、被動性高、專業單一等不利于行業發展的因素,大家呼吁:中專上學籍、義務教育免學費、義務教育階段課程開設等現實問題的解決,還亟待政策上的扶持到位。多位人士表示,加強雜技基礎教育這一事業的根基,科學規范發展中等教育這一當前主力,也要努力爭取早日實現高等學科建設。唐延海已向政協提交提案,以中國藝術研究院雜技研究所為主體,希望從中推進雜技的學術建設。邊發吉認為,在雜技藝術發展到“劇”的當下,舞臺創作緊缺復合型人才。當今的科技給中國的藝術提供了廣闊空間,雜技中的技巧、道具、造型、創意、策劃、導演等都大有可為,需要高等教育幫助架構起完整的雜技創作和理論體系。對于目前我國雜技教育仍是中職教育和院團、團帶班教育為主的格局,黃昌勇明確歸納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視了雜技作為一門藝術或者作為一門舞臺藝術的復雜性和藝術價值,認為應予成立專門研究機構,從學術層面關注雜技。
上海市雜協副主席、上海雜技團團長、上海市馬戲學校校長梁弘鈞提出,理論儲備的貧乏極大制約了雜技劇的發展,理論需要有指導性和建設性,需要從雜技內部和外部相結合做起,從基礎理論做起。趙雙午呼吁院團不僅要用人,更要育人,希望各院團重視年輕演員的繼續教育問題,以各種方式實現高等教育的目的。
中國雜協顧問、北京雜協主席張紅指出學習水平的高低和職業素養、藝術修養正相關,提請院團長在雜技缺乏高等教育的當下更要主動作為,努力采用各種方式滿足演員的學習需求。她建議在本科院校設置雜技方向面向社會招生,如理論研究和舞臺設計人員等,不只局限于雜技內部人員的提升,也要廣泛吸納所有熱愛雜技的人士充實到隊伍中來。廣東省雜協副主席、星海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副院長魏葆華認為,雜技高等教育體系應該是開放的多方位的,雜技人才需要雜技編導、雜技教師、管理人才、道具設計師等多種寬泛的人才。北京市雜技學校副校長(北京市國際藝術學校)孫盛雅介紹了學校從2011年始和相關單位完成的多個雜技教育國家級課題,并都已由教育部頒布執行。她指出作為中職的雜技與魔術專業向上要續接“高職專業、高職本科和普通本科”三個層次,從教育體系層面進行“中高本”一體化的人才培養。
與時代同頻共振 市場戰略前景令人期待
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文旅平臺的開拓、新空間的打造、多元藝術的融合、線上藝術的發展等,令未來國際和中國的雜技演藝市場均呈可以預見的增長趨勢。中國雜技界堅持創新精神、秉承精品意識,創作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雜技作品,用雜技的方式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在整體市場上已構成相當的體量規模效應,但目前還沒有換來普遍相應的市場回報。如何應時而生趁勢而變,不斷創新突破,贏得未來演藝市場的戰略制勝,也是與會者熱議的話題之一。
浙江音樂學院藝術與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院長、上海大歌劇院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林宏鳴列舉雜技從改革初始就走在前列,市場意識明顯強于其他藝術門類,國際上演成規模、效益好,技巧高難、獲獎的數量多兼級別高等種種優長,建議雜技如更好地前進,需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更加有效地培養各種人才、創作更多更好的佳作精品,尤其是要提高市場能力、提高藝術營銷的專業化水平。他將院團運營歸納為“管理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內容是核心,營銷是重點”。
中國雜技團團長李馳分析,全國現有具雜技經營業務的相關企業近1800家、雜技團體近千、含雜技的演出隊二百多家,從業人員規模體量不小,但基本還停留在原材料加工的模式,“雜技+”的空間有待進一步開發,建議在利用市場和開拓創新等關鍵點上多加摸索,并在產品方向、定位、運營以及銷售等方面進行深入思考。重慶駐場演出《極限快樂秀》2019年至今演出超千場,觀眾上百萬人次,新推出的《極限快樂秀2》融入更多重慶地域文化元素,首次公演又成績斐然。重慶雜技藝術團市場部部長代敏介紹經驗:這既得益于劇目本身的品質,也有市場品推的助力,包括對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UGC等多種新媒體平臺的積極開發和運用。
在論壇籌備期間,本屆論壇主要承辦方單位多次磋商交流,明確論壇宗旨和工作原則,精心設計議題,將論壇分為專題講座、嘉賓會客廳訪談、圓桌會議座談研討、劇目觀摩、總結點評等五大模塊。論壇成果豐富、成效顯著,開拓了雜技教育的視野,引領了雜技教育的方向;主題設置聚焦用人和育人,嘉賓從“演員在雜技劇目中的人物塑造”“劇節目創作對雜技演員的要求”“雜技藝術生產與人才培養”“對中國雜技演藝發展的思考與展望”等四個角度分享交流、碰撞思想和觀點交鋒,充分彰顯了論壇的大視野和學術精神。邊發吉指出,第六屆論壇在學科設置、學科建設方面的議題作為一個大的開端,其作用和價值是里程碑意義的。大家表示,將在實際工作中把本次論壇議題延展、研討深化,做到成果轉化,齊心助力我們的雜技事業再發展。
上海國際雜技教育論壇于2009年舉辦首屆,至今已具有一定的業內國際影響力,為國內雜技事業的發展發揮了引領作用。通過這一平臺,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雜技教育專家們研討了雜技教育的辦學與管理方式、師資隊伍建設、系統化教育等問題,取得了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擴大了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國內雜技在人才培養、藝術呈現等方面的創新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