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益軍

“來,小弟,叫叔叔!”秦怡一手拿著毛巾準備繼續給小弟洗頭,一手拍拍小弟的肩膀,示意他和我打招呼。
1989年8月8日,我敲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的家門。一身普通的居家服,秦怡濕著手來為我開門,簡單寒暄兩句,又回到水池邊。兒子“小弟”低著頭,濕漉漉的頭發才洗到一半。
“不能叫叔叔,不敢稱,不敢稱!”那一年,“小弟”已經41歲,比我還大幾歲。秦怡則年近耄耋。兒子生病至今,她已經照顧了20多年。
我在她繼續給兒子洗頭的當口,定格下這張《拳拳慈母心》。這個瞬間濃縮了秦怡家常態化的場景,背后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人間撫育佳話。
“小弟”的大名叫金捷,是秦怡和丈夫金焰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小弟”是老上海家庭對老幺的昵稱,足見秦怡對兒子的寵愛。生下兒子后秦怡忙于事業,小時候,每次回到家門口時,小弟都會立即接過媽媽的包,喊著、叫著、鬧著讓她抱。
然而,1965年5月的一天,晴天霹靂!“小弟”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數月的住院治療過程中,秦怡每日為兒子祈禱。終于病情得到控制,“小弟”恢復了安靜。
特殊年代,親歷抄家之劫,小弟再度發病。此后幾年,秦怡又先后遭遇了自己生病,金焰胃切除三分之一,下放“五七”干校,母親去世等多重打擊。她從干校回家時,目光呆滯、頭發凌亂的“小弟”都不認識她了。
不忍心把兒子送進精神病院,秦怡自此幾乎一直把兒子帶在身邊。除了按時給他吃藥,還要給他洗頭、洗澡、換衣。有時工作忙,就把他帶去片場。1978年拍《海外赤子》,秦怡把“小弟”帶到海南,沒想到炎熱的天氣讓“小弟”的病情再一次發作,身高一米八的他對母親拳打腳踢,秦怡胳膊上、背上傷痕累累。她用手捂著頭,背對著兒子:“不要打媽媽的臉,媽媽的臉明天還要拍戲,你打媽媽的背。”
發展成了精神狂躁癥的“小弟”再次被送進醫院治療。出院后他向媽媽保證以后不會再動手,果然,“小弟”再也沒有動手打人。但由于服用大量藥物,“小弟”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冬天織毛衣,夏天擦身子,秦怡從此把照顧兒子當作了人生頭等大事。有人曾問“小弟”,媽媽是什么?“媽媽就是‘做啊做做啊做。”聽著兒子的回答,秦怡淚水交織欣慰。
2007年,“小弟”因病去世。“是兒子給了我堅強和勇氣!”秦怡自稱盡管吃了很多苦,但可以陪在兒子身邊就是幸福。然而,命運又給她沉重一擊,讓她遭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痛不欲生之際,內心流淌的大愛讓她振作起來,繼續追逐理想,奉獻自己。2022年5月9日百歲“人民藝術家”秦怡逝世,與丈夫、兒子在天堂團聚。她走完了坎坷又絢麗的人生,留下了眾多經典銀幕形象和一位偉大母親的感人至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