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玲



編者按:
根據《中國曲藝之鄉評定命名和管理服務辦法》的規定,中國曲協組織專家調研組于2022年11月對上海市金山區張堰鎮“中國曲藝之鄉”創建工作進行了走訪。通過實地調研和科學評估,中國曲協研究決定授予張堰鎮“中國曲藝之鄉”稱號。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說白了就是曲調的藝術表現。曲藝包括具體藝術品種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如今活在中國民間的各族曲藝曲種約有400個左右。相比戲劇表演,曲藝更加簡便易行,只要有一兩個人,一兩件伴奏的樂器,或一個人帶一塊醒木,一把扇子,一副竹板,甚至于什么也不帶,走到哪兒,就說唱到哪兒,與聽眾的交流互動,比戲劇更為直接。
我國在1994年命名了第一個曲藝之鄉,不覺已近三十年時間,共授牌了曲藝名城6家,曲藝之鄉76家。金山區張堰鎮拿到的是第74塊“中國曲藝之鄉”的金字招牌,也是繼安亭和南翔之后,上海第三個被授予這一稱號殊榮的小鎮。
滬郊金山區地處杭州灣北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曾經是浦江之南最繁榮、最儒雅的地方,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位于金山中部的張堰鎮,秦望山高,留溪水澈。張堰鎮這些年通過努力,被冠上的頭銜不少,比如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文明鎮、國家健康鎮等,如今,又在中國曲協和上海曲協的指導下,將“中國曲藝之鄉”的新頭銜收入囊中。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張堰本就承載了千年古鎮的文化積淀,也鮮活地保存著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傳統曲藝,如膾炙人口的快板、緊貼民生的農民鈸子書、聲情并茂的民間故事,這些民間曲藝形式薪火相傳、筆墨相承、口耳相授,根系民間而不衰,流傳百世而常青,成了小鎮獨特的文化名片。
源遠流長 曲藝傳承
張堰鎮的曲藝文化可謂歷史悠久,曲種豐富,有彈詞、花鼓戲、鈸子書、傀儡戲等,根據《張堰鎮志》記載,清代就有群眾聽書的場所,《重輯張堰志》有“岳廟朝朝聽說書”句;同時期的彈詞名手吳毓昌,創作了評彈《三笑姻緣》,人稱“獨擅江南詞場無敵手”;民國期間,藝人王傳根常在南河頭邑翠茶館說唱,曲目有《大紅袍》《三俠劍》《水滸傳》,用金山方言說和唱,深受百姓喜愛;鈸子書鄉音土語,通俗易懂,吸引眾多茶客。
厚重的文化積淀,凝聚著張堰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經久不息的文化魅力在堅守中傳承,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時至今日,小鎮民間曲藝發展勢態愈加蓬勃,默默鐫刻著張堰人的智慧結晶與文化個性。幾乎村村都有能拉上兩段、哼上幾句的曲藝達人。茶余飯后,田間地頭都能聽到散發著泥土氣息的悠揚曲調,聽曲唱曲已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身邊也涌現出了如鈸子書老藝人蔣順龍、相聲演員徐強、劉西陽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曲藝演員和創作人才。
蔣順龍,1964年加入張堰公社文化站,從小愛聽故事和評書,靠自己摸索,學會創作臺詞劇本,親自登臺表演說唱,靠著一根竹筷一張鈸一張嘴,自編自導自演農民書50多年,創作作品近400篇。他的作品貼近生活,源于生活,成為張堰著名“農民笑星”。
徐強,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曲藝家協會會員,師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李金斗先生。擅長各種樂器,將相聲與音樂相結合,創作多部極具特色的原創作品。2021年5月,徐強代表張堰鎮和金山區文化館,赴北京參加“向黨報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曲藝節目展演上海專場的演出,演出作品為相聲《時代贊歌》。
劉西陽,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擅長相聲、山東快書、快板。在第六屆“唯實杯”青少年曲藝大賽中,劉西陽代表張堰鎮參賽,以山東快書《信仰的味道》獲得“小牡丹獎”和“曲藝之星”獎。
順勢而為 水到渠成
張堰鎮的成功創建,根植于金山區的戲曲肥沃土壤,縱觀全區,曲藝品種繁多,風格各異,有上海說唱、鈸子書、故事、小品、快板等曲種深根民間。前幾年,曲藝名家吳新伯、故事名家葛明銘的金山名家工作室先后落戶,品歡相聲社、田耘社相聲等相聲團隊頻繁到金山下基層演出,金山故事好作品層出不窮。在曲藝文化陣地打造、曲藝人才儲備、曲藝文化資源挖掘等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已在全市乃至長三角地區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2020年,金山區著手創建“中國曲藝名城”,在全區遴選出三個代表鎮,積極創建“中國曲藝之鄉”,張堰便是其中之一。
金山區文旅局當仁不讓地發揮好其中的統籌、協調、推進、督查作用,加強與中國曲協、上海市文聯、上海曲協的對接,開展鎮曲藝之鄉創建指導和推進工作,統籌資源,形成合力。利用好區委宣傳部與上海文史館結對共建資源,為曲藝作品創作、人才培育、曲藝美育等提供名家指導。發揮好區戲劇曲藝協會主體作用,團結、服務好曲藝工作者、愛好者,形成曲藝發展良好生態。
而張堰鎮在“順勢而為”這一點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是以點代面,延伸基層,曲苑芬芳飄遍全鎮。在歷史人文風情館打造鎮級曲藝展示基地的基礎上,同步加大曲藝陣地和空間建設,用于曲藝培訓、演出展示和團隊日常活動。比如,在學校打造教學基地,在村居打造創研基地,在大隱書局打造傳習基地,在白酒廠文創園打造演藝空間,在張堰公園打造路演空間,通過曲藝陣地空間的打造,聚焦群眾需求,開展特色培訓,舉辦曲藝演出,成為鎮級曲藝陣地的有效延伸和補充,形成一條民俗文化傳承、發展、壯大的生命鏈。
二是名師領軍,培育新秀,確保曲藝傳承后繼有人。成立蔣順龍農民鈸子書工作室,充分發揮名師的示范、輻射和指導作用,老一輩曲藝工作者積極發揮好傳、幫、帶作用,既增強了曲藝的廣泛性和群眾性,也提升了曲藝人才的業務技能。2022年9月,張堰鎮利用大隱書局張堰店現有空間,打造獨具特色的“曲藝傳承基地”。引進“名人快板書藝術工作室”,計劃用三年時間,孵化更多的快板書傳承人。同時,打造品牌相聲專場《歡聲笑語藏書海》、快板書培訓、快板書展演等活動內容,努力將大隱書局張堰店打造成“傳統性文化體驗,多元化學習中心,互動式交流空間”的“曲藝傳承基地”。
三是樹立品牌,打造精品,擴大曲藝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通過這些年的培育,張堰涌現出如鈸子書老藝人蔣順龍、相聲演員徐強、劉西陽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曲藝演員和創作人才,曲藝事業在近年來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尤其以故事為代表的曲藝作品多次在各類賽事中獲獎。同時,通過舉辦鎮青少年曲藝賽事,充分展示青少年曲藝的活力與風采,促進了區域優秀曲藝資源的交流共享和融合發展,讓更多的青少年在賽事中了解并弘揚曲藝。
2021年4月,在區文旅局的牽線搭橋下,邀請有成功創建經驗的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代表團到坐落在張堰鎮的中僑大學開展曲藝工作交流,為學校推進曲藝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中僑大學積極成立“曲藝社團”,每周開展曲藝培訓,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階段教學成果展示,藝術演出實踐活動等方式,促進曲藝工作。同時實施曲藝進校園藝術教育推廣計劃,邀請曲藝名家以曲藝文化導師進校園的形式,在各個校園開展曲藝專場演出,在青年學生中擴大傳統曲藝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著力構建青少年戲曲曲藝人才儲備庫。
創建工作點點滴滴,不勝枚舉。張堰鎮赴嘉定區學習“中國曲藝之鄉”創建經驗;邀請名家坐鎮開展曲藝講座;承辦區級、市級的曲藝活動;開展獨腳戲展演等形式多樣的曲藝演出活動……鎮上的居民在家門口不但能看到本地曲藝名家的拿手絕活,還能欣賞到國內一流大咖的精彩演出。
5月25日晚,張堰鎮“中國曲藝之鄉”授牌儀式隆重舉行,既得益于其獨特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傳承,又凝結著廣大曲藝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是順勢而為的水到渠成。
成功創建 嶄新起點
成功創建“中國曲藝之鄉”,這是張堰文化發展的一個新坐標,也是金山曲藝事業發展的新起點。推進“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曲藝名城”的創建,促進金山曲藝可持續發展,已是金山一項“天時、地利、人和”的工作。
所謂天時,即發展曲藝事業,符合中央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工程的要求。曲藝作為一門表演藝術,蘊含著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時代價值,對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有著重要作用。
所謂地利,即金山創建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名城,對打響“上海灣區”城市品牌有重要作用。當前,金山區正處于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文旅賦能金山發展工作。發展金山曲藝事業,建設好曲藝隊伍,創作更多的優秀曲藝作品,對滿足市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金山發展的精神力量,推進文旅賦能大文章有明顯的文藝優勢。
所謂人和,即金山文化底蘊深厚,有曲藝創建的人文基礎和條件。近年來,金山一直致力于推進鄉村文脈傳承工程,借助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創建、文旅人才新政實施、各類曲藝活動舉辦、曲藝交流開展等,大力推進了包括曲藝在內的鄉村文脈傳承發展,有了明顯成效,推進曲藝事業發展成為共識、形成了合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后,金山區將持續打造金山曲藝這張特色文化名片,充分激發金山曲藝的創新和創造活力,傳承和挖掘金山特色品牌,培養曲藝新人,積極推進另兩家“中國曲藝之鄉”的創建工作,力爭早日創建成為“中國曲藝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