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法學科在高校通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高校進行書法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是基于書法的民族特質、文化屬性和美學價值。重新定義書法身份,加強其與文史的聯系,讓國學教育更多地注入書法教育,并將書法學科納入高校通才教育,幫助大學生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框架,引導學生向博學品質發展,達到融會貫通,才能營造良好的書法生態,促使學生用多學科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支撐起本專業學術領域的高精尖研究,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更好地認知世界,實現通才教育的培養目標。高校進行書法教育改革應加強與地方合作,利用自身的學術優勢與地方共享共建書法館,促進全社會對書法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書法教育改革;通才教育;身份轉化;國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8-0128-04
基金項目: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美育視角下的中國書法教育研究”(項目編號:GYJ2022045)。
作者簡介:肖玫杉(1993—),女,博士,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書法教育。
書法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中國文化的符號和典型代表,它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的文化藝術瑰寶。伴隨著當代文化的繁榮和書法教育的發展,書法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成果,但其仍然面臨著很多機遇和挑戰。書法教育不同于普通的藝術教育,它還應兼具文化教育的身份,應是“藝術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應將書法藝術納入文化的視界,通過文化認識書法藝術,書法教育對學生的文化修養、美學思想等的形成和培養都至關重要。本文從書法教育的“藝術”和“文化”雙重教育屬性出發,立足于高校通才教育,談談關于高校書法教育改革的幾點看法。
一、書法教育回顧
(一)古代書法教育
《三字經》云:“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1],唯有書學延續不斷。具有普世意義的書法教育是從公元前六世紀孔子興私學開始。
官學意義上的書法教育始于東漢靈帝時期,在通經學典的太學之外,設立培養文學藝術才能的鴻都門學,客觀上促使書法教育從書寫教育中脫離出來成為一種具有獨立意識的藝術教育,開啟了書法藝術教育的啟蒙運動。
書法教育在唐代進入了更加規范的時期。習書者在弘文館“以《石經》《說文》《字林》為專業,余字書亦兼習之。石經三體書限三年業成,《說文》二年,《字林》一年”[2]。更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將書法納入科舉考試中,這大大提升了書法教育的普及性和世人對書法教育的重視程度。
宋代以后書法教育繼續下行,普及庶民子弟。明清兩代,寫字教材進一步完善,科舉考試要求字跡烏黑光潔、大小統一,書寫得規范與否影響到是否能夠登科,這體現出全民對書法教育的重視和嚴格程度。
(二)近現代書法教育
近代以來,書法教育在科舉時代終結下和書寫工具的變革中逐漸式微。在西學東漸的時風之下,中國高等院校學科的設立是參照西方的學科框架體系,而書法是我國古老獨特的東方傳統藝術,西方并沒有這個學科,這就導致了書法在當時教育體系的學科框架中很難有容身之處,傳統的書法教育受到了劇烈的沖擊。
20世紀初中國極少有高校開設有書法課程。在潘天壽倡議下,1963年浙江美術學院首次招收了兩名書法專業學生。1979年,浙江美術學院招收書法專業的首屆碩士研究生。1995年首都師范大學招收第一批書法博士。
2020年10月,兩辦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與地方共建共享劇院、音樂廳、美術館、書法館、博物館等藝術場館。”[3] “書法館”一詞首次在政府文件中被提及使用,成為一個如博物館一樣的場館概念,由此不難看出國家對書法教育的重視程度和發展決心,同時也賦予了高校新的責任和擔當。
2022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將“美術與書法”正式列為一級學科。在上一版的目錄中,“書法學”是一級學科“美術學”下的二級學科,新目錄將書法和美術合并成了一級學科。
二、高等書法教育改革的意義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但大國的崛起不應只是經濟的騰飛,還應該伴隨著文化的復興,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也是綜合國力的體現,書法又是中國文化的符號和典型代表,因此,在高校進行書法教育改革,完善高等書法教育,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方式,但其文化性、藝術性獨具魅力,經久不衰,是民族性學科,是世界珍貴的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的文化精神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傳承文字之脈是中華民族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高等院校的學生更應該擔當起這個使命,充分挖掘書法文化的優勢,做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助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在國際交流中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二)提升審美能力,助力通才教育
書法在當代的身份是一門藝術,但是學生不應僅僅以學習藝術的方式學習書法,而是要跳出學習藝術的固有思維,將書法的學習和高校的通才教育理念結合起來。基于書法的文化屬性、民族特質和美學內涵,教師不但要在有書法專業的院系實行通才教育,使書法專業的學生加強學習文史等國學知識,更應將書法學科納入高校通才教育的范疇,讓非書法專業學生通過這些書法教育改革措施,學習古人的書寫文化,培養博學品質,挖掘個體的精神氣質,喚醒個體的審美潛能,實現書法文化現代化的轉化和創新。
通才教育重在“育”,書法教育培育的就是一種寶貴的品質,這對塑造一個人的完整人格影響深遠。事實上,部分學科是交叉的,大部分學科的研究也都不只需要一門學科的知識。未來教育更傾向于培養出有較全面的素質,并且精通專業特長的復合型人才。通專兼顧,加強對學生多學科素養的培養,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本學科知識的學習與研究,達到不同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的效果。
對書法教育進行一系列改革,有利于開闊學生學術視野,建立健全不同學科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框架,幫助大學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更好地認知世界;有助于培養學生開放包容的學術精神,培養出更全面的人才,而不是知識割裂的人;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消解知識孤立的狀態,以多學科視角切入,使用多種研究方法,探索新的研究模型;有助于挖掘個體的審美潛能,培養美學品質,提高審美境界,養成一種懂美、欣賞美,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三、高等書法教育改革面臨的幾點問題及建議
書法的民族特質、文化屬性和美學價值決定了書法學科在高校通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高校進行書法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因此,應從通才教育著手,對高等院校書法教育進行改革。
(一)書法的身份認同和歸屬問題
應當看到,在當前書法教育看似日益繁榮背后的危機之一,就是書法尷尬的身份歸屬問題。文化的復興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重要主題,漢字蘊含著古代的文化,傳承著人類歷史的文明,承載著書寫的演變與歷史,與文化密不可分。如今,藝術學門類下有“美術與書法”一級學科,建議把書法單獨提升到一級學科,而不與美術并列,形成書法自身的獨立地位。
書法進行現代化轉化,一定要求諸經典,將書法置于文化的背景下,回歸到全社會價值系統認定中去,在傳統、當下與個性間尋找生長點。從時間縱軸上來看,書法在現代化語境下面臨的身份轉化,既要回顧過去,也要展望未來,既要有傳承的意識,更要有創新改革的觀念,努力探索并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書法教育體系,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從空間橫軸來看,書法在全球化語境下要擔當好自己的使命,不可迷失于強勢文化的沖擊中,要為書法這門獨特的文化藝術找準定位,堅定文化自信。
(二)書法專業應進一步增設文史等國學課程
書法在當代失去了實用功能,被定位為一門藝術。在古代書寫環境下,書法不僅僅是一門藝術,它還是文化的載體。黃庭堅曰:“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4]在古代文人學書環境中,讀書、習字和修身是密不可分的。
在通才教育的理念下,讓國學教育注入書法教育中,以傳統文化涵養書法教育,加強書法與文學、歷史等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外功化內功,使學生體會到書法蘊含的文化內涵。
書法教育和國學教育相結合有助于恢復書法的學術品質,這不僅僅是國學熱的時代感召,更是基于對傳統書寫文化的深切觀照。要理清家底,知道書法從哪里來,才能理清書法未來的發展走向。
1. 在書法專業中增設國學理論知識課程
具體來講,應該增加文學史、文藝理論、文字學、中國古代史、文化史、考古學、中國思想史等課程。
部分高校書法專業過于重視技法,忽視理論知識學習。某些高校甚至把書法專業辦成了入展培訓班,忽視了書法的文化屬性和學術品質。簡琴齋《書法漫談》云:“蓋字本為文人之末技,而書字之本,在能書外求之,乃稱上乘。”[5]求諸書外的就是文化底蘊。
書法是廣博學養與深邃靈感的結晶,是無意識流露出的深層思想與情感的載體。書法與傳統文化學術的剝離導致了書法現代身份的尷尬地位,失去傳統文化學術根基,導致書法在缺失書寫環境的時代下,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2. 培養書法專業學生創作詩詞的能力
詩書相彰是書法人的理想目標,書法系應該開設詩詞曲賦創作課程,教會學生詩詞創作的基本方法和知識,鼓勵學生自作詩詞。
書寫自作詩詞更能體現情思和心境,在一筆一畫的書寫中達到人書合一。自作詩詞并書寫創作可以提升書法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給書寫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和靈動氣息。書法人不僅要有“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頭塊壘”的能力,還要有自作詩詞的能力。當自己有感而發創作的詩詞傾注于筆端時,天然的書寫力度和韻味能更完美地展現出書法作品的表現力,更好地抒發情感,也只有達到書情并茂的境界才有可能創作出優秀的書法作品。例如《寒食帖》筆筆點畫透露著溫度,大小疏密展現著心境,作品巧妙地將詩情、書境融為一體,詩書相彰,達到人書合一的境界。
從學習文史理論知識到創作詩詞,這是新時代對書法人的更高要求,這也意味著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和革新。自作詩詞體現了“自出新意,不踐古人”的創新精神,也是實現通才教育的一種方式。
書法已經超越了藝術界域,代表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而它的基因編碼就是它的文化屬性。因此,加強它與傳統文史的聯系,這樣才能培養出集書法實踐、書法理論和國學研究于一身的專業人才,達到“滿腹經綸硯中水”的境界。
(三)高校文學院與歷史學院應加設書法必修課
目前高校的文史專業學生既缺乏書法實踐的經歷,也缺少書法理論知識的學習。古代很多文人都是集書法家、文學家、史學家于一身,文史專業在相關的研究領域都會涉及法帖、碑刻、拓片等,若沒有一定的書法功底,就很難從中體會出思想文化的時代風格特征,這樣就勢必對學科的研究產生消極影響,在與書法相關的歷史和古代文學領域就會產生短板,阻礙學術更深更精的研究。
1. 開設書法實踐必修課
漢字是文學的根本,也是歷史的記錄者,持久的書法練習有利于增強文史專業的學生對漢字與書法的認識,促使他們深入學習書法,避免淺嘗輒止,學生有了書寫的實際經歷,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碑帖,促進本專業學習。
2. 增加書法理論知識必修課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文史專業都沒有開設書法理論課,只有部分文史專業開設選修課,文史學院應結合各自專業特點,側重于具體書法理論學習的不同領域,盡快開設相關必修課,這樣有利于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如文學院可以開設書法鑒賞、書法美學等相關課程,歷史學院可以開設書法鑒賞、書法史等課程。近些年出土的簡牘帛書更是蘊含大量歷史資料、文學文本和書法材料,文史專業的學生研究這些出土文物時,也需要知道些文字書寫特點。此外,書法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鑒定斷代。雖然從短時間上看,學生書法學習效果也許并不十分顯著,但從長遠來看,加深學生對書法的認識更有利于本專業的學習,這也是通才教育的教育目標決定的。
(四)面向高校所有學生開設書法選修課
書法伴隨著漢字的蓬勃發展,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時光中溫柔的一抹記憶,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精神。高校應打破專業的壁壘,將書法課程納入高校的通才教育課程體系,向所有學生開設書法選修課,給學生提供多樣選擇,避免知識碎片化,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學習和了解書法,回望漢字的起源,觸摸漢字跳動的溫度,通過認識線條的抒情寫意,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美學品質,增加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這超越了功利性和實用性,是高校通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成為書法家,但是每一個人對書法所表現出來的美與意象應該有鑒賞與品味的能力,都應當養成一種懂美、欣賞美的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書法成為每個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五)高校應發揮學術優勢,擔當起在全社會普及書法教育的重任
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學術優勢,參與到與地方書法館的建設及合作共享,推動地方文化藝術教育發展。當社會上營造出良好的文化藝術教育的氛圍時,還能反過來帶動高校的文化藝術教育發展。
第一,高校書法教師可以在書法館面向社會定期舉辦講座和對談,惠及更多民眾,在思想的碰撞中讓書法走向社會大圈子。第二,教師以現場展品為教學內容,書法系師生現場教學可以更直觀了解作品,在藝術場域中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第三,高校教師可以為書法館展覽提學術支持,如鑒定展品的真偽優劣;展品的釋文、句讀;對展品考證和展品藝術形式分析;建立在展品基礎上的書法史發展脈絡的闡述。
在文化傳播與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可以自信地把書法介紹到世界的舞臺上,讓世界的目光匯聚到書法的博大、精妙、生動、深遠上,在國際交流中,讓外國人體會中國傳統智慧的結晶,使書法成為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代表符號,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復興。
參考文獻:
[1] 王應麟. 三字經[M]. 鄧啟銅,諸華,注釋.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69.
[2] 李林甫,等. 唐六典[M]. 陳仲夫,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2014:562.
[3] 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善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5-09-1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4] 黃庭堅. 黃庭堅書論全輯注[M]. 吳光田,編注.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23.
[5] 簡琴齋. 書法漫談[N]. 南金(香港),1947(創刊號):4.
(薦稿人:吳鍵,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