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暉
“上當”是指中了別人的奸計而受騙吃虧,但是為什么把受騙吃虧叫做“上當”呢?
關于這個日常俗語的權威解釋來自清人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歸入“譏諷類”的“自上當”一條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清河富室王氏設質庫于邑城,累世矣。代遠,子姓繁,有仍擁巨貲者,有仰此自給者,營業之事,則擇一人主之。”
江蘇清河王氏乃屬鹽業起家的世家大族,同時也經營“質庫”。“質庫”指把錢借給典押物品的人,以收取利息的店鋪,俗稱“當鋪”。
“光緒時,主之者為壽萱觀察錫祺。壽萱好學,好刻書,嘗刊《小方壺齋輿地叢鈔》,于營業不甚措意。”
王錫祺,字壽萱,光緒年間著名的編輯家,曾捐過一個刑部候補郎中,故尊稱“觀察”。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研究世界地理的《小方壺齋輿地叢鈔》,這樣一位學者,可想而知花費在當鋪經營上的精力十分有限。
“而族眾忌之,意其主持有年,必增益多金,思有以傾之也。乃各出其長物,典于質庫,而必取重值。庫伙以典物者之亦主人也,不得不如數以應之,凡若此者,幾于無日蔑有,而因應窮矣。”
王氏家族的人認為王錫祺主持當鋪多年,一定收益良多,才會有更多的金錢用在刻書、藏書的事情上,就很嫉妒他。這些股東想了一個餿主意,把家里多余的東西都拿到當鋪里去典當,預先估算的價格一定高于實際價值。當鋪的伙計哪里敢駁回股東們自己定的高價呢,只好如數給付,一來二去,當鋪的資本漸漸地被抽空。
“架本不足,壽萱則以假貸資挹注,久之,遂破產。時人為之語曰:‘清河王,自上當。蓋質庫一曰典當,俗謂質物曰‘當,為人所欺曰‘上當。王氏之當,非壽萱一人所設,族眾亦主人,而各以己物往質,故為‘自上當也。”
由此可見,清代民間早已把典當物品給當鋪而被當鋪所欺或者當鋪被典當者所欺稱為“上當”,不過,王錫祺的“上當”卻屬于被自己家族所欺的“自上當”,可謂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