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簡
很多人都有在網上做心理測試的經歷,有時做完還感覺“真準,我就是這種性格的人”。測試者覺得測試結果與自身情況相對應,其實源自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指人們會覺得一些人格描述精準地指出了自己的性格特點,但實際上,這些描述往往非常模糊籠統,且普遍適用。巴納姆效應是一種心理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某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就能十分準確地揭示自己的特點。
專業的心理測試需要使用專業量表,這些量表是由相關領域專家經過長期編制、試用、修訂、完善而形成的標準化測量工具。專業心理測試量表的編制必須有理論基礎,常見的編制方法有推理法、實證法、同質法、綜合法。而在編制完成后,還需要衡量其標準化特征與程度。專業心理測試量表從選題、量表形成到應用于臨床,會經歷很多復雜的程序。而網上的趣味心理測試缺乏科學的量表編制程序,得到的結果并不能說明測試者真實的心理狀況。
曾有這樣一位患者,他失戀后,每天以淚洗面,非常痛苦,感覺生活失去了意義。因為怕自己患上抑郁癥,他就上網搜了一個心理測試,做完的結果顯示重度抑郁,嚇得他趕緊到精神科就診。精神科醫生經過檢查后,發現他并沒有達到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可以先做心理咨詢。抑郁癥有嚴格的診斷標準,心理測試的結果不能直接作為診斷,醫生會根據各種檢查結果綜合判斷后作出診斷。
有人會問,能不能在網上找專業的測試題來做?專業的心理測試種類繁多,數量成百上千,由于專業性太強,普通人難以甄別優劣。只有讓精神科醫生詳細了解病情后,選擇適合的量表,做出來的結果才具有參考意義。如果自己在網上隨便做測試,測試結果有可能和真實心理狀態存在較大差距。
因此,當遇到心理及情緒問題無法緩解時,請向專業人員求助,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