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穎

財務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人福醫藥債務壓力不斷增加,資產負債率接近60%。圖/IC
瞄準人福醫藥(SH600079)股權來“償債”的公司還在增加。
2023年6月12日,人福醫藥發布公告,收到控股股東武漢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當代科技”)告知函,從6月8日起,當代科技持有的人福醫藥150萬股被法院輪候凍結,占其所持股份比例0.33%。
上一筆股權凍結,剛在6月6日啟動,湖北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告知,輪候凍結當代科技所持的人福醫藥1150萬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2.54%。由于未收到具體的法院文書,人福醫藥甚至還不能確定這兩次凍結的申請人是誰,原因是什么。
其實此前,當代科技持有人福醫藥全部股份,都已被凍結或司法標記,占人福醫藥總股本的27.65%。
人福醫藥相關負責人回應《財經》記者,近期大股東持有的公司股份因司法強制執行程序導致少部分被動減持,該事項不會導致公司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不影響公司的生產經營。
但在當代集團出現連鎖式“爆雷”的一年多中,麻醉龍頭企業人福醫藥成為了債主們的寄托,不斷加碼,輪候凍結,這意味著只要前一法院的凍結一經解除,登記在先的輪候凍結即自動生效,但最終能否輪到自己還是未知數。
被凍結的股權也開始脫離“當代系”的掌控。截至6月12日,已有當代科技持有的549萬股,按法院要求執行拍賣,占人福醫藥總股本的0.34%。截至6月13日收盤,人福醫藥股價為每股26.25元。
資本市場對人福醫藥的關注,已經變成“控股股東會如何變化”?人福醫藥在最新公告中提及,如后續當代科技相應股份涉及處置,可能會導致公司股權結構發生變動。
一位二級市場投資人直言,“即便人福醫藥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標的,但讓人擔心的是,是否會有隱形負債。”
陷于“當代系”的波動中,人福醫藥又會走向哪里?
截至6月8日,當代科技減持的人福醫藥549萬股,拍賣產生金額1.42億元,但這還不夠清償一筆債務。
根據四川省宜賓市中級人民法院通知,本案對應的全部債權金額共約3.17億元,仍有500余萬無限售流通股待拍賣,如拍賣后仍不能完全覆蓋以上債權金額,還會繼續處置已凍結的限售流通股10531717股,處置金額以本案未執行到位金額為限。
人福醫藥公告顯示,最近一年,當代科技因債務問題涉及的訴訟及仲裁共169起,標的金額合計約278.64億元。
“如果事件最終走向人福醫藥控股股東易主,轉向新的股權化治理,那人福醫藥的真實情況可能還要再經營兩三年才能看出來,畢竟‘當代系對人福醫藥的影響太久了。”上述二級市場投資人說。
1997年,武漢當代高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A股上市,并更名為人福醫藥,也成為當代集團最為核心的資產。
上市之后,人福醫藥開始大步擴張,收購了麻醉神經領域的Epic公司,逐步成長為國內麻醉龍頭企業。公司股價也從1997年的0.63元/股,一路摸高至2020年8月的39元/股,足足翻了61倍,市值一度逼近400億元。
“資本運作較為激進。”上述二級市場投資人如此評價。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人福醫藥將業務范圍逐漸擴展至金融、保健品、醫療器械、制劑出口、醫療服務等多個領域,被業內稱為“一會兒賣涼茶,一會兒開醫院”。
最為知名的操作,就是幾次倒手安全套業務“杰士邦”。早在1998年5月,人福科技參股成立深圳駿文實業公司,并代理“杰士邦安全套”系列產品。
到2006年,為緩解資金鏈緊張,人福醫藥將武漢杰士邦70%股權以1.37億元出售給澳大利亞安思爾集團。三年后,又出售杰士邦5%股權。
杰士邦不俗的業績讓人福醫藥念念不忘,到2017年又花了1.2億美元,重新把杰士邦54%的股權收回。之后人福醫藥通過出資設立子公司人福新加坡,并且將“杰士邦”業務全部注入孫公司樂福思集團。
可不到三年的時間,人福醫藥再次拋棄杰士邦,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人福新加坡擬作價2億美元向高瓴資本轉讓樂福思集團40%股權。
此舉也被視為人福醫藥決心“斷舍離”的重要一步。財務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人福醫藥債務壓力不斷增加,資產負債率接近60%。
2018年,因對海外收購的美國仿制藥子公司Epic Pharma和RE Holdco(持有Epic Pharma辦公所用房產)計提了商譽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共30億元,人福醫藥當年凈虧損了23億元。
鎩羽之后,人福醫藥提出“歸核戰略”。2020年,新任董事長李杰上任后表示,未來,人福醫藥的重點是眼光向“內”。
接下來是一系列操作。將華泰保險股權賣給安達北美洲,并將天風證券股權公司以21.24億元轉讓給湖北宏泰集團。繼售出黃石大冶有色醫院管理有限公司、武漢宏昇生殖健康中醫醫院有限公司的股權后,在2022年,出售了宜昌婦幼,人福醫藥也徹底結束了其在醫療服務領域投入。
同時,人福醫藥醫藥主業的營業收入占比逐步提升,在2020年已超過99%。2022年4月的投資者會議上,人福醫藥介紹,推進“歸核聚焦”后資產負債結構更加優化,資產負債率下降了5%,財務費用支出下降了33%。
變漂亮的業績數據,沒能完全打消外界的疑慮。
2023年2月7日,上交所公布的《關于對人福醫藥集團股份公司、控股股東武漢當代科技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艾路明及有關責任人予以紀律處分的決定》(下稱《處分決定書》)顯示,2019年至2022年,人福醫藥控股股東當代科技通過第三方企業向人福醫藥及其下屬全資(或控股)子公司進行借款。上述行為構成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累計發生金額為129.09億元。
雖然此后當代集團已歸還了全部占用資金以及占用期間利息,但鑒于上述違規事實和情節,上交所對人福醫藥集團、控股股東武漢當代科技、實際控制人艾路明、時任董事長王學海、時任董事兼總裁鄧霞飛、時任副總裁兼財務總監吳亞君予以公開譴責。
“想要接手人福醫藥的企業肯定先要仔細排雷。”上述二級市場投資人認為,業內肯定有企業愿意接手人福醫藥,一是手里有錢的,二是對醫藥行業非常熟悉,才好摸清情況。
人福醫藥則多次公開提及,當代科技不存在非經營性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侵害公司利益的情形。
即便在“當代系”操盤下如此折騰,不得不說,人福醫藥的核心業務依然穩健,最主要的就是子公司宜昌人福在關鍵時刻不掉鏈子。
人福醫藥現任董事長李杰,就是宜昌人福一直以來的一把手,已經68歲的他在這個關鍵時刻仍備受外界的期待。他領著宜昌人福在2022年,實現營收70多億元,同比增長15.43%。
20年前,麻醉類產品代理商被抗生素代理商視為“不入流”,當時沒人想到,麻醉藥會因為市場壁壘高,現在被業內人士稱為“老天爺賞飯吃的細分市場”。
1997年,剛剛到宜藥集團擔任“一把手”的李杰,決定放棄開始虧損的原料藥,轉型做制劑,把生產麻藥作為盤活藥廠的第一步棋。
兩年后,他實現了扭虧為盈,一是靠學習國外麻醉用藥企業的技術經驗;二是打造獨有的學術推廣團隊。直到現在,“公司都主要依靠的是自營的銷售團隊,幾乎沒有外包來做,這是業務增長較好的原因之一。”一位人福醫藥子公司員工對《財經》記者介紹。
公開數據顯示,現在整個麻醉用藥市場中,占比最大的是陣痛類藥品,市場規模超100億元。其中,芬太尼類屬于管制級別最高的麻醉藥之一,生產廠家基本不超過三家,因而被認為是“集采”的避風港,而宜昌人福的芬太尼市場占有率高達80%。2021年宜昌人福營收60億元,其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兩個大單品就各占了20多億元。
盡管恩華藥業和國藥股份的瑞芬太尼也陸續獲批,對這一市場份額形成沖擊,但由于麻醉醫生用藥習慣相對穩定,先發優勢明顯,業內預期對人福醫藥的影響并不會非常大。
“對于管制最嚴的品類,集采可能性很小,即便展開集采,因為管制生產廠家少,降價幅度也會很有限。”上述二級市場投資人說。近年來,國家藥品集采已經逐步納入管制級別相對低的主流麻醉藥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等。
雖然沒有“集采”的緊迫在前,醫保支付改革對控制手術成本的訴求也在向麻醉藥傳導。人福醫藥的策略是逐步重視新藥研發投入。藥智網聯合創始人李天泉分析,人福醫藥在新藥研發投入的行業排位是上升趨勢,在2019年最高,能進入到行業前十。其對改良型新藥的投入更高一些。
人福醫藥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每年將營業收入5%左右的金額投入到研發。2022年,費用化的研發支出9.6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30%;同時,該公司研發人員1758人,占總人數10.94%。當年,其自主研發的1.2類中藥創新藥廣金錢草總黃酮膠囊獲批上市。
近兩年重癥監護室(ICU)擴建、日間手術的增多,對具有速效、短效、舒適特征的麻醉藥品將有相對利好的市場前景。守住麻醉藥的領先優勢,還是人福醫藥最穩的一步棋。
CIC灼識咨詢總監劉昕對《財經》記者分析,在產品硬實力的重要性逐漸凸顯的當下,加強科研投入聚焦核心業務可以幫助醫療企業更穩扎穩打,沉淀創新;但企業也應時刻保持敏捷的市場思維,才能夠在優質拓展機會出現時迅速識別,以尋求可持續多元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