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桂來
基層不僅是內容富礦,還是媒體實現傳播、聚合價值的重要場域。在融媒轉型中,媒體紛紛推進下沉戰略,將觸角伸向社會基層末梢,聚焦基層社會、聚焦人民群眾,設立鎮街、社區頻道,打造基層傳播矩陣,形成更加面向基層的新聞生產體系,觸摸社會變遷肌理,聚合基層資源反哺新聞生產。
本文以廣東媒體融媒轉型實踐為案例,剖析媒體新聞生產的下沉轉向,并分析這種實踐轉向背后的邏輯。
媒體記者常常把做好新聞比作抓“活魚”。捕魚有漁網,做新聞也有一張網。媒體新聞生產的正常運轉,必須有源源不斷的事件、故事、話題等輸入,此新聞源供給機制背后是一張新聞網絡在工作。
媒體根據新聞采集的集中化原則,通過記者“跑線”分工、地方記者站、通訊員與報料系統等,建立起一張覆蓋最有可能發生新聞的地方網絡,把觸角深入政府部門、城市鄉村等社會各層面,保證了潛在的新聞能被發現,組織起一天的新聞生產活動。
在融媒轉型中,媒體新聞生產的下沉戰略正是通過新聞網布局展開的,主要體現在機構下沉、資源下沉、內容下沉三方面。
機構下沉。新聞生產機構是新聞網布局的樞紐點。在融媒轉型中,媒體越來越多推動分支機構下沉至基層,打造基層新聞傳播樞紐。聚焦做好廣州基層新聞,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成立廣州分社,同時挺進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重心區域,成立南沙新聞部。廣州日報成立全媒體區街部,名稱指向明確,就是聚焦區域基層,主要面向廣州11個區、176個鎮街、2700多個社區(村居)深入采寫基層新聞。
媒體搜集新聞的方式是新聞網,網絡捕捉能力取決于網格的密度與網線的強度。新聞網的疏密也決定了新聞吸納能力、覆蓋能力。網格越密,其覆蓋能力越強,新聞捕獲量也越大。
資源下沉。資源投向代表了新聞網布局的重心。在媒體核心資源方面,采編力量不斷下沉,報紙版面與新媒體頻道資源也不斷下沉。
南方日報報紙開設區縣視窗版面,新聞客戶端“南方+”廣州頻道下設鎮街頻道、鎮街號,深挖廣州鎮街新聞。2022年6月,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廣州分社開設“南方日報·增城視窗”,聚焦廣州東部區域發展,向粵港澳大灣區發出增城聲音,講好增城故事,樹好增城形象。《廣州日報》設置區街版、都市新聞版,“廣州日報·新花城”客戶端設置城區頻道,并聯合傳媒集團旗下“微社區e家通”平臺,將新聞觸角、服務觸角深深扎根到社區中去,以龐大駐點記者隊伍報道鎮街社區、服務鎮街社區。廣州日報“微社區e家通”深植鎮街,已在150多條鎮街開設了微信公眾號矩陣平臺,打造傳播與服務平臺,滲透500萬廣州本地用戶,牢牢扎根廣州大地。
內容下沉。隨著新聞網絡的下沉,機構設置與采編資源向基層傾斜,新聞內容生產更加聚焦基層一線,關注基層人物、基層故事,從社區、街巷中發現新聞,以基層蹲點調研、“解剖麻雀式”工作方法,小切口講好基層故事、基層創新,以一線故事詮釋道理,講活思想。

新聞內容生產的下沉,體現在新聞網運轉的全流程,包括新聞選擇、新聞策劃、價值判斷與新聞重要性排序、新聞呈現等環節。面向基層大眾的新聞,更加強調小切口視角、第一現場,強調本土化、特色化、貼近性。即使在主題宣傳報道中,也回歸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故事,聚焦一個個普通人,少了“宏大敘事”“英雄臉譜”,多了“生活視角”“凡人敘事”。例如,近期《羊城晚報》策劃推出“辦好‘關鍵小事’”欄目,通過記錄基層創新故事、精彩奮斗瞬間,以“關鍵小事”,傳遞“民生暖意”。《廣州日報》策劃推出“穗月留聲”專欄,以平實筆觸講述繁華都市里的溫情故事,挖掘真善美,張揚精氣神,譜寫勵志“凡人歌”,推出有品質、有思想、有溫度的新聞作品。
為什么媒體的觸角都一致瞄準基層、下沉基層,這樣一致性的實踐轉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價值驅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把人民群眾利益作為一切新聞工作的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新聞生產要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真實反映人民群眾訴求與聲音。只有下沉,才能傾聽到真實聲音、了解到真實情況、掌握到真實材料;才能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
離泥土越近,新聞越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只有記者走進基層一線,才能看到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才能抓到“活魚”,文字才“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只有記者走進基層一線,才能真正看見普通人,寫出時代文章。
市場驅動。受互聯網沖擊,報紙面臨生存危機。重塑互聯網時代新聞媒體可持續經營發展模式,成為關鍵問題。
下沉基層,成為市場競爭下的選擇。嗅覺敏銳的市場化都市媒體,早已試水下沉戰略,深耕社區與社群,通過本地化新聞建立品牌,實現用戶連接,提高用戶黏性,完成粉絲社群的營建。
當下,廣東媒體在融媒轉型中不斷下沉,聚攏起更多基層資源,建立新傳播渠道,重建媒體傳播力,獲得市場的認可。圍繞黨委、政府重點工作和社會熱點,利用全媒體傳播手段開展資訊發布、創意策劃、活動運營、智庫服務等,將業務鏈條向政務、商務、服務領域延伸,在服務政府和多元市場主體中獲得經濟供給。
當前,區縣融媒體蓬勃發展,它們與本土群眾天然親近,更懂鄉土鄉情,憑借人文地理空間上的接近優勢,不斷鞏固基層市場。面對此情況,省市媒體發揮人才與資源優勢,加力下沉,聚焦區縣、鎮街、社區新聞,蓄發新聞生產向下生長的龐大根系。
技術驅動。如今,互聯網技術深刻影響著新聞生產,滲透到各個環節,重構內容生產模式,重塑傳播格局。大數據、5G、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發展迅猛,一定程度上擠壓著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但也推動傳統媒體更新思維,擁抱創新,與新興媒體一起融合建構下沉基層的傳播體系。
新技術重塑內容流程,對線索采集、內容生產、審核、分發和效果反饋等流程全方位提速,為記者賦能。在新技術加持下,媒體記者的新聞采集能力大大提升,打破時空限制,實現現場“零距離”,音視頻呈現更鮮活,媒體記者更容易走入基層、嵌入基層。
“讓大家告訴大家”的時代已到來。新技術推動傳播權、話語權再分配,完成媒體資源的自然下沉。每一個人都是記者,更多個體從幕后走向臺前,成為開放式新聞生產中的參與者,完成個人敘事與媒體敘事的匯流整合。
當媒體將更多核心資源和生產能力投向基層,如何高效組織起一天的新聞生產變得更加重要。媒體機構與記者個體該如何提升下沉能力,以匹配更加面向基層的新聞生產體系?
現場思維。無現場,不新聞。新聞記者在下沉中,要有現場意識,在新聞現場大熔爐錘煉中,提升新聞敏感、突破能力、對話能力、思考能力等,從新聞現場捕捉細節與故事,結合時代背景,真正全面透徹理解新聞事件、新聞人物。
互聯網時代,在媒體紛紛蹭熱點、搶頭條、拼速度、追求點擊率的時候,新聞事實成了稀缺品,評論和二手信息卻出現過剩現象。[1]記者從紛雜網絡信息中抽身,重回新聞現場變得更加重要。從現場發掘新聞、多源核證,以嚴謹的新聞生產流程,確保事實和信息源的可靠性、準確性,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群眾思維。群眾思維,即堅持人民立場,切實維護群眾利益,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體現群眾意見。實踐證明,鮮活的故事與深刻的思想,都來自人民群眾。
記者不僅要“走近”群眾,更應“走進”群眾。心理與情感上親近更為重要。下沉中,記者可以與群眾增進感情、樹立大眾情懷、同群眾心相連、情相通,從而不斷書寫出飽含深情、富于啟迪的作品。

新聞工作本質上就是群眾工作。在融媒時代,媒體需要重建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渠道。群眾工作方法,應成為記者的工作方法,主要體現在:拓展群眾參與新聞生產的渠道,探索開放式新聞生產路徑;使用群眾喜愛的新聞語言,倡導“短平快實”的文風;采用蹲點式、體驗式采訪方式,真正深入到群眾中去,觸及社會發展難點、痛點,反映實情;利用好網絡渠道聽民聲、察民情,走好線上群眾路線。
系統思維。基層中國是一個復雜體系,媒體作為社會的記錄者、瞭望者和參與者,需要更強的系統思維,才能透過表象,發現事件真相以及背后的邏輯。
提升系統思維,要學會調查研究,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區分是非,洞察事物的本質;要強化問題意識,“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把脈問診,提出建設性意見。同時,穩妥把握輿論引導的時度效,直面社會熱點難點,主動發聲、解疑釋惑;要掌握辯證法,強化辯證思維,善于辯證分析,防止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媒體作為社會瞭望哨,要用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看基層問題,善于發現新事物、傳播新觀念,洞悉變化、明晰趨勢,用前瞻性的解析報道引導社會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