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蘭燕
為構建優質、高效的教育生態環境,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解決雙職工家庭放學接孩子難的問題,國家出臺了課后延時服務政策。在課后延時服務期間開展社團活動能夠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有效落實素質教育。筆者就“雙減”政策下在課后延時服務期間開展社團活動的意義進行分析,并就農村小學開展社團活動的路徑進行探索。
一、課后延時服務的意義
近些年來,校外培訓機構不斷擴張,逐漸滲透到農村地區,加深了家長的焦慮和學生的學習壓力。然而部分培訓機構缺乏辦學資質,辦學質量堪憂,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嚴重破壞了教育生態環境。
課后延時服務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農村小學教育資源匱乏,有效組織課后延時活動,能夠對學校教育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其次,課后延時服務過程中,教師能夠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及時了解自身存在的知識疏漏。教師在課后延時服務中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輔導。最后,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社團活動,提升學生的藝術能力。對家長而言,開展課后延時服務能夠減輕其經濟壓力和負擔,同時還能解決因自身工作等原因而無法按時接孩子的問題。
二、農村小學基于課后延時服務開展社團活動的策略
1.合理制訂課后服務方案
學校應遵循勞逸結合的原則,對課后服務內容進行整體規劃。首先,應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生理特點,對服務時間進行科學規劃。可將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劃分為多個時段,包括完成家庭作業、答疑輔導時間段;針對當天未設置體育課的班級安排的體育游戲活動或體育技能類達標活動時間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的培養綜合素質時間段。學校需要通過加強文化積淀,不斷提高課后延時服務質量,并使服務內容更加有趣、更具內涵和特色,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學校也應充分考慮學科類教師和非學科類教師的特長及能力,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創建高質量的興趣小組及社團,以培養學生興趣。
2.健全長效工作機制
作為課后延時服務開展的主要載體,學校需要加強重視,使教育供給側結構得以優化,有效滿足家長優質教育需求,保障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可以設立由校長及各部門成員共同參與的工作領導小組,加大相關項目的研究力度。同時,小組成員采用分工協作的方式,科學制訂課后延時服務的作業布置評價方法以及作業提質控量標準,包括社團活動中的安全防范措施、相關應急預案、教職員工服務質量評價標準等,實現課后延時服務的統籌協調、宏觀指導、考核評價以及綜合管理等目標。
3.滿足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學校在加強控制和管理作業質量及數量的同時,還需要保證課后延時服務的趣味性,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自愿選擇課后服務項目。對此,學校應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使服務項目多樣化,有效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首先,學校應結合自身藝術、體育等方面的特色,對此類服務項目進行合理設置,使其能夠調節和補充其他服務項目,讓課后延時服務內容更加多元化,滿足學生的特長培養需要。
其次,學校應充分利用自身器材、師資、場地等資源優勢,開設各類特色服務項目,這也是學校非學科類興趣班開設的重要條件和基礎。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對相關興趣班或社團活動進行合理組織和安排。如體育社團活動應根據國家相關體育教育要求,從國家體育教學改革指導要求入手,培養學生的基本運動技能、健康知識以及專項運動技能;藝術類社團活動可利用美術、音樂、舞蹈、書法等課程,培養學生藝術基本技能、基礎知識及創新意識等。
總之,學校及教師應積極調整教育理念,對課后延時服務內容不斷進行優化,使社團活動質量和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促進農村小學生全面發展,構建新的教育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