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藝群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資料室主任、理論研究室綜合處處長,中國書法家協會辦公室主任等職
石金先生祖籍江蘇江寧,長于蕪湖,生活、工作亦于蕪湖,從事書法與篆刻創作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從年齡上來說,先生長我近10歲;而從藝術生涯上論起,我實屬晚輩了。平心而論,我與石金先生認識的時間不長,彼此了解得也不是很多。但是這些年來,我確實拜讀過不少介紹先生的文章,欣賞過先生的很多書法作品與精美篆刻。石金先生曾供職于蕪湖市文聯,而我曾供職于中國文聯,我們的藝術經歷有著好多相似之處。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藝術緣分。
朱石金 雅室蘭香40cm×40cm2015
朱石金 石欄金樽七言聯(張藝群撰)180cm×68cm2020
很榮幸能有機會為石金先生寫一篇不算評論的評論文章。說句實話,無論是書法創作還是篆刻藝術,我對石金先生都是崇拜的。這種崇拜是有鑒于先生書法功底的深厚與作品的自然灑脫,有鑒于先生篆刻藝術的造詣與給人的那種脫俗存真的感覺。所以說,這種崇拜是發自內心的,絕無半點恭維。
我欣賞石金先生的書法,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我感覺先生的書法是用心用情來寫的。其書中宮緊湊、伸張得體,整篇布局氣貫長虹。每一個字的點畫之間,運筆自如,是那樣和諧到位。每一幅作品氣與勢的彰顯都那么純真豪放,卻不露鋒芒,讓人感覺舒服,頗有震撼之力。其二,先生的書法既具“二王”之風,更具現代之韻。尤其是先生的隸書,糅以篆意,以竹簡書求變化,形成一種篆隸相融,又具行書意韻的獨特風格。在動與靜的結合上,在變與不變的融合上,其書法的確是見功力的:不但極具拙樸厚重之感,而且不乏音樂的靈動俊逸。所謂雄渾圓潤也好,遒勁俊逸也罷,都不足以形容先生的筆墨律動感。其三,那便是先生書法作品的用墨之法頗具特點且極其講究,濃淡適宜,輕重得體,是其難能可貴之處。這種分寸的把握,并不是每一個書法家都能做到并做好的。因此,先生之書既有古代名家之風,又具現代風流氣息。正可謂:走筆橫箋行云中,灑墨抑揚鋒芒雄。點鉤盡看傲骨立,兼蓄柔情默彎躬。留白疏淺傾明月,展卷猶覺亮睛瞳。誰知春秋歲年里,心血汗滴露香凝!
我從事書法工作數十年,亦愧為中國書協理事近十載。僅從專業角度而言,吾觀石金先生書法之感慨是誠心的贊賞。
我本身也是搞篆刻的,也執刀多年,并且對篆刻也十分喜愛,甚至有段時間近乎著迷。而石金先生的篆刻則更令我感佩,確實已經達到目前篆刻藝術的一個高峰。我從石金先生的篆刻作品中,既能看到齊白石先生的影子,又能捕捉到趙之謙的氣息。石金將兩位大師不同流派的風格巧妙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篆刻風格。這種功夫,必是經歷長久的積淀、創新才能夠練就的。而且,源于先賢而不盲目模仿,取其精華而融為己意,這一點,更是難能可貴。
篆刻之藝始興于秦,傳乎千秋于時耳。中華文脈之暢,薪火沿延至今。其悠悠古韻,極慨蕩蕩潮新。猶察于湖之上,今之大師石金。愜意股掌之間,方寸乃蘊乾坤。石刻木刻陶刻,心痕愛痕留痕。持刀縱橫經緯,精研八卦陽陰。每每游于毫厘,常常日月列陣。貴在持恒雕琢,無疆大愛匠心。獨秉蒼穹之賦,悟道自然乃真。栩栩頗具靈性,涓涓明史傳神。
細觀石金先生篆刻,極具秦風漢韻:外凝粗獷,內含樸拙;奪天工之巧,取天地之靈。在我看來,也許篆刻更能體現出石金先生的人品與性格:純樸、厚重、嚴謹、敦實而守則。
集一懷大愛融入筆端,灑一汪深情揮成書卷。石金先生的書法篆刻作品古典端莊而不失豪放,純樸厚重而不失靈秀。貼近生活,接近地氣,親近鄉情,是石金先生藝術創作的動力。而納天地之精華,聚鄉土之靈氣,又恰恰不斷地觸發著石金先生藝術創作的靈感。
長年與蕪湖青弋江畔山山水水的親密接觸,與書畫界摯友的朝夕相處,激發了朱石金用筆墨抒發情懷的濃厚興趣。他的許多書法篆刻作品都表達了對祖國大地的歌頌。那些關于鄉土的書法與篆刻,曾廣泛流傳在美麗的皖南,更曾經伴他到全省各地,一直到更加遙遠的地方。那一幅幅書法作品與篆刻佳作,曾多次讓朱石金贏來贊許的目光,多年來獲得的各類證書更成為他自豪的珍藏……
這些年來,朱石金的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入展并獲獎,曾入編《百年西泠·國際印學社團精品博覽》《中國書法年鑒(2006)入編作品集》《全國印社篆刻邀請展作品集》《全國印社北京邀請展作品集》《中國書法篆刻大成》《中國書法選集》《全國印社篆刻聯展作品集》《安徽現代篆刻集》《徽風墨韻—皖南七市書法篆刻精品聯展作品集》《中國青年篆刻家作品集》《安徽當代書法集》《新世紀首屆安徽書法大展作品集》《安徽省書法家協會首屆理事作品集》等。作品發表于《書法報》《書法》《書法導報》《書法之友》《安徽日報(美術專刊)》等刊物。人物詞條已被編入《中國現代書法界名人辭典》《中國印學年鑒》《世界名人錄》等。
2009年,他的版畫作品《歡騰的節日》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獲第三屆安徽美術大展銀獎,并參加入選浩瀚草原—中國美術作品邀請展;2010年作品《碧水舟行》入選慶祝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成立50周年美術大展;2011年版畫作品《古鎮》入選第二屆新徽派版畫展;2012年版畫作品《長江之畔》入選第四屆安徽美術作品大展;2014年版畫作品《鋼水似虹》入選第五屆安徽美術作品大展并獲銅獎。2009年,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安徽省美術家協會、蕪湖市文聯主辦朱石金書法篆刻作品展。
2010年,由蕪湖電視臺外宣專題部拍攝的《朱石金書法篆刻藝術》專題片在美國斯科拉衛星有線電視網及江蘇電視臺國際頻道播出,同年11月獲文化部等部門聯合頒發的第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2020年3月,應景德鎮陶瓷藝術服務中心邀請,參與眾志成城·共抗疫情—景德鎮名家國禮陶瓷工程。
朱石金自青少年時便行走于長江和青弋江畔,四季流連于此,望著長江那朵朵溫馨的浪花,懷想著“浮香繞曲岸”的幽美,追求著“一點柔情如水”的滋味。石金先生握筆在手,游于墨池,每每抬頭看看客廳中掛著的關于江水的書畫作品,內心便會怡然得很。
書畫篆刻講求的是氣場,藝術需要的是情懷,而青弋江兼具了二者。愛河水之心、戀河水之韻,成就了石金先生的書畫篆刻之路,也形成了他別具一格的創作風格。
石金先生現今之居所誠齋,著實是一處養心怡情之地,有山有水,冬暖夏涼。在春夏季里,他會搖一把紙扇看山水風光,飲一杯清茶賞鳥語花香。秋冬時,一間臥室一間書房,讓清風翻書,聽白云吟唱,折瘦柳作筆,寫碧波蕩漾。一年四季,他不閑不忙,每天看著日出日落,盡情享受每一縷陽光。
朱石金 浮云流水五言聯138cm×34cm ×22021
人生最美好的記憶,總是關于家鄉的。我們從石金先生的談話中,從石金先生的目光里,仿佛讀懂了關于時光和家鄉的詩篇:“墻頭瓦縫里的草兒青了又黃,老屋窗欞間的風兒暖了又涼。院子里的老梧桐花開花落,屋檐下的小燕子來而又往。時光在春夏秋冬間漂泊,歲月在時光漂泊間流浪。漂泊有了那海闊天空,流浪有了那山高水長。時光在人生旅途中奔跑,生活在時光奔跑中惆悵。奔跑有了‘子在川上曰’,惆悵有了世間的滄桑。”
我非常喜歡石金先生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正如喜歡石金先生淡雅的品格一樣。淺斟一杯香茶,慢挪藤椅坐下。臨窗摸秋風,聽雨看落花。綠竹輕搖青瓦,滴翠和雨對話。落花點點癡,滿院灑芳華。生活如雨似花,順其自然便罷。居高莫炫耀,落地即安家。閑來聽雨看落花,心中自有乾坤大。且把清風當作酒,千闋詩歌醉天涯。
源于斯,賴于斯,行于斯,朱石金將以手中之筆創作出更多上乘的書法篆刻作品,描繪出更加秀麗的明天。其藝術道路,亦必定越走越好,越走越寬,越走越繁花爛漫……
朱石金 徽州人3cm×3cm2008
朱石金 鏡湖細柳3.5cm×3.5cm2015
朱石金 赭塔晴嵐(附邊款)3.5cm×3.5m2015
朱石金 清氣樂趣八言聯180cm×32cm×22022
朱石金 冷香素蕊七言聯138cm×34cm×2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