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胡漫染
成都畫院特聘畫家,二級美術師
內容提要: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畫創作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在新的文藝觀指導下,花鳥畫在題材內容、筆墨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發展。齊白石在這一時期的花鳥畫題材多樣,繪畫語言絢麗爛漫,渾然天成,呈現出人畫俱老的圓融境界。他的創作修正和豐富了傳統花鳥畫的語言圖式,推動了中國繪畫傳統的現代化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畫創作開始走向了全新的道路。在“思想改造”的前提下,傳統畫家面臨著新的轉折,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觀的指導下,花鳥畫家積極改造自己的舊思想,希望以此來適應社會和文化語境的轉變。
這種思想的轉變首先體現為題材的轉變和擴大,“在目前花鳥畫的創作中,可以有兩種不同方法,一種是老老實實按照自己所見到的加以描繪,表現了自己對生活中的現實事物的真誠的喜悅,一種是臨摹舊稿,或利用舊稿做各種拼湊,借以表現一點也不新鮮的舊情調,兩者之間就有根本上的差別。前者是把生活當作藝術的源泉,而后者是沿著從畫中變出畫來的固定軌道進行的。所以前者高于后者。我們可以看出,花鳥也要寫生”[1]。創作題材與過去不同,創作目的也不同了,花鳥畫家潘天壽認為:“倘仍以舊時代之思想意識,從事創作,一味清高風雅,風花雪月,富貴利達,美人芳草,但求個人情趣之暢快一時,不但背時,實違反人類創造藝術之本旨。”[2]而郭味蕖則指出:“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像石濤所吟詠的‘山隈風冷天難問,橋外寒波鳥一翔’的那種索漠蒼涼的筆墨情懷,那個抑郁悲憤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3]在新的社會要求下,花鳥畫不再只是一個毫無階級性的畫種。它和其他門類一樣,“再不能是超社會、超人生的自我陶醉,它要發揮著教育人民的力量”,它應該是“表現‘人’的集體生活及其思想感情”,它要符合現實主義原則,因為“表現現實的真實性、思想性、教育性才是繪畫最高的境界”[4]。
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傳統的中國畫家改弦更張,走上了國畫改造的道路,而在傳統領域堅守的畫家也在原有路徑上力圖尋求新的拓展,其中最具代表性、藝術成就最高的當數齊白石。
在20世紀上半葉就蜚聲海內外的齊白石在1949年時已年近90歲。作為一位影響巨大的傳統型國畫家,齊白石并沒有故步自封。實際上,他在“衰年變法”之后,一直勇于探索,力求創新,從而獲得新的發展。在20世紀50年代,齊白石的繪畫更加絢麗爛漫,渾然天成,呈現出人畫俱老的自在圓融境界。
齊白石的作品根源于傳統筆墨,他的作品從形式到題材,都是借鑒歷代中國繪畫經典的構圖、筆法、墨法、空間和精神內涵,文人畫的完美程式法則集中體現在他的創作中。其最重要的貢獻是把自己的氣質個性發揮到了極致,創立自身獨特的風格語言,并修正和豐富了傳統圖式,推動了中國繪畫傳統的現代化。1953年后,齊白石先后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全國人大代表等職務,無論在生活上、經濟上,還是在榮譽方面,都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照顧。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稱號。1956年,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為他舉行 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授獎儀式。[5]安穩的生活、崇高的榮譽以及新中國精神氣象的巨變,使齊白石心情輕松愉悅。他一方面創作了一系列祝頌祖國、表達和平美好愿望的花鳥畫;一方面在“衰年變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繪畫技藝提升至爐火純青之境。此外,他拓寬了傳統花鳥畫的題材,使得他的花鳥畫更富生活氣息,更具時代感。
在齊白石繪畫的題材中,花鳥畫的比重最大,藝術特征最明顯,尤其是晚年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風格。有評論將齊白石的花鳥畫劃入吳昌碩風格范疇,因為在其重拙樸茂的總體風格基調上,齊源于吳。梅、桃、荷、牡丹、杏、菊、枇杷等植物的畫法中的金石味尤其接近。這種接近,主要源自齊、吳二人在金石書法功底的某種親緣性。但其中的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吳氏渾樸,筆法內斂;齊氏雄健,筆法挺直外顯。此外,齊白石早年豐富的鄉野經歷使其在繪畫題材的廣泛性上遠超吳昌碩。而且他擅長的禽鳥、家畜、昆蟲、莊稼、水族等,都是吳昌碩未曾畫過的。由這些畫題所表現的畫法與風格,來源于齊白石的獨特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并借助對形象的藝術化錘煉,在畫面經營和造型上進一步趨向簡潔,點線面的形式語言對比強烈卻又和諧統一,平中見奇,色彩更加單純沉穩,筆墨也益顯老辣蒼勁。如91歲時創作的《荷塘秋色》(圖1)以線條的縱橫、濃淡、粗細、干濕變化表現物象,筆雖簡卻意無窮,妙趣橫生;93歲時創作的《水草螃蟹圖》,螃蟹造型各異,用筆簡明概括,墨色層次豐富多變;《雛雞棕樹圖》分別以蒼澀線條與沒骨闊筆畫棕樹葉和樹干,雛雞以淡墨大筆點厾,造型簡練稚拙,栩栩如生;《墨荷青蛙圖》所畫荷葉、青蛙雖逸筆草草,但結構嚴謹準確,筆簡意周,神完氣足;95歲時創作的《祖國萬歲》(圖2),以紅花墨葉的技法描繪了一株盛開的花果,生機勃勃,寄寓畫家欣逢盛世、祝福祖國的美好祝愿。

圖1 齊白石 荷塘秋色

圖2 齊白石 祖國萬歲
在晚年的創作中,齊白石一方面順應了自清代“揚州畫派”到山陰“三任”、吳昌碩等海派畫家以來的文人畫由藝術世俗化的轉向,另一方面又在融會徐渭的豪縱、八大山人的冷逸、吳昌碩的厚重、惲南田的蘊藉等各種風格趣味的基礎上,直抒胸臆,表現自己熟悉與喜愛的田園生活題材,創作出質樸自然、剛健清新、天真爛漫的獨特藝術風格。
在新中國初期的創作中,齊白石筆下的形象充滿了濃郁的田園鄉土氣息與生活情趣。他熱愛新社會,熱愛新的生活。他努力表現人與自然的生命活力,表達對這種活力的情感態度,是根植于對生命本體的自我觀照和肯定,是民族文化的歷史和心理結構的互動產物,時代與地域文化的共振結果。齊白石有高度的文化修養,卻不是顧影自憐、敏感而脆弱的舊式文人;他沒有因深刻的人生思考而沉浸于悲劇情懷。實際、樸素、樂觀、執著,對家鄉和故土一往情深,這是中國新時代藝術家對世界的態度,也是他在20世紀中國畫壇中最大的時代意義和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