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生 張翼
14 世紀戰爭武器展區一角
法國中世紀的歷史指的是從公元843年法蘭克帝國的分裂至1453年百年戰爭結束期間的法國歷史,正是在這一時期法蘭西的民族認同感最終形成。
公元800年的圣誕節,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曼在羅馬被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皇帝,查理曼帝國也被認為是后來的神圣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王朝。查理曼死后不久,帝國便陷入了分裂。最終查理曼的三個孫子在公元843年簽署了《凡爾登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其中,查理曼最小的孫子“禿頭查理”獲得了默茲河、索恩河和羅訥河以西的領土,建立了西法蘭克王國,也就是法國的前身。
公元845年,維京海盜圍攻巴黎,巴黎軍民在巴黎伯爵厄德的帶領下英勇抵抗。然而當時的國王“禿頭查理”不僅不敢派出援軍,還主動送禮求和?!岸d頭查理”的綏靖主義行為使得加洛林家族在西法蘭克大失人心。查理死后,西法蘭克的貴族們推舉厄德為新一任的西法蘭克國王。
公元987年,厄德的侄孫雨果·卡佩在德國的幫助下徹底戰勝了已經枝葉凋零的加洛林家族,開始了卡佩王朝的統治。自此以后,所有的法國國王都是雨果·卡佩的直系后代。歷史學家將卡佩王朝視為法蘭西王國的開端,但是從雨果·卡佩至路易七世的幾任國王仍然稱自己是法蘭克人的國王,第一個使用法蘭西國王頭銜的君主是腓力二世·奧古斯都(在位時間1180~1223年)。
上:巴其內頭盔,西歐,1250 ~ 1300 年下:鎖甲防護帽,西歐,1250 ~ 1300 年
12世紀以前,西法蘭克王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處于分裂割據局面。王國內,大大小小的封建領主都掌握著相當程度的自治權,領地內的臣民們服從于封建領主多過服從于王國國王,各路諸侯因封建割據利益紛爭引起的武裝沖突時有發生。法國王室在應對封建領主的擴張而竭力抵抗時,還面臨著來自諾曼人和阿拉伯人等外族入侵的威脅。在腓力二世·奧古斯都登基并執掌權力后,極力推行國家集權化政策,強化了法蘭西的民族認同感,也使得法蘭西王國的戰爭有了與之前戰爭不同的性質,國王的戰爭取代了封建無政府狀態下產生的封建割據戰爭。
布汶戰役是決定法國命運和中世紀歐洲權力版圖的關鍵一戰。1214年7月27日,國王腓力二世率領1.5萬名騎士和步兵,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四世(1209~1215年在位)率領的多國聯軍(約2.5萬人)在法王所屬的封臣領地弗蘭德伯國的布汶展開激戰,結果法軍以少勝多,大獲全勝。此役成為中世紀法蘭西國王王權大為擴張的一次決定性勝利,并確立了13世紀法蘭西王國的強國地位,也標志著英格蘭的安茹帝國崩解和英格蘭國王約翰在位時期長達12年的金雀花-卡佩王朝戰爭結束。
查理曼與異教徒作戰,來自13 世紀《查理大帝傳》手稿插圖
1328年,沒有子嗣的法王查理四世去世。法國議會遵照《薩利克法典》的繼承原則,擁戴查理的堂侄腓力繼位,就是瓦盧瓦王朝的“幸運者”腓力六世。隨后,查理的外甥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以自己與查理有著更近的血緣關系為由,對法國提出了王位要求,英法百年戰爭由此爆發。在百年戰爭中,法國先是接連遭遇慘敗,直到最后才收復失地獲得最終勝利。1453年百年戰爭結束,標志著法國和歐洲中世紀的完結。
博物館精心編排的展板,通過圖片和文字介紹了中世紀法國歷史上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戰爭場景,豐富的實物展品再現了當年戰場上使用的各類盔甲武器。
在中世紀之13~14世紀展廳,展出了兩種不同形狀的頭盔,這兩種頭盔都被稱為巴其內(Bacinet)。
第一種巴其內頭盔為半圓形盔頂,造型簡約,做工較粗糙。這種頭盔可與同時期的鎖甲帽(Coeffettesdemailles)結合起來使用。展出的1個頭盔和2個鎖甲帽,標示年代為1250~1300年。這種頭盔還可以在13世紀《查理大帝傳》手稿的一幅插圖中看到,這幅插圖描繪了查理曼率領軍隊與異教徒作戰的場景。
鳥喙形巴其內頭盔,法國或米蘭,1380 ~ 1400 年
展板彩繪:1302 年金馬刺之戰場景,來自《法蘭西大編年史(c.1390 ~ 1401)》
中世紀制造鎖甲衫的手工作坊,來自《紐倫堡工匠之家圖冊》( 德語:NürnbergerHausbücher)1425 ~ 1426 年, 現藏于紐倫堡圖書館
展板圖示:鎖甲的制作
第二種巴其內頭盔由第一種頭盔發展而來,造型奇特,帶有尖銳的盔頂和鳥喙形面罩,需要時可將面罩向上抬起打開,以開闊視野。面罩上有許多圓孔用于面罩封閉時呼吸,頭盔下沿還帶有少量鉆孔用來鉤掛鎖甲作為頸部和肩部防護。整個盔體使用鋼鐵鍛造,表面拋光,做工精細,體現了盔甲工匠高超的金屬鍛造拋光工藝。
鳥喙形巴其內頭盔出現在14世紀下半葉,1370~1430年期間在歐洲使用。在各地有不同稱謂,法國稱其為“鳥喙形頭盔”,英國將其稱為“豬面頭盔”(Pigfacedbacinet),而德國則將其稱為“犬顱頭盔”(Hundsgugel)。這種中世紀的頭盔存世量不多,保存完好的更是極為罕見,博物館在館藏中精心挑選了4枚品相極佳的藏品展出,標示年代為1380~1400年。
來自《法蘭西大編年史c.1390~1401》中的一幅彩色繪畫金馬刺之戰,描繪了14世紀初法國皇家軍隊與弗蘭德人激戰的場景,可以看到法軍佩戴的正是這種特征鮮明的鳥喙形頭盔。
鎖甲,也稱鎖子甲,最早出現在東方世界,后來被羅馬人采用。一幅中世紀的彩色繪圖,來自德國紐倫堡圖書館收藏的《紐倫堡工匠之家圖冊》(NürnbergerHausbücher),生動地再現了中世紀盔甲工匠手工制作鎖甲罩衫的場景。與之匹配的另一幅圖畫,則非常直觀地展示了鎖子甲的制作工藝。據介紹,鎖子甲的制造過程是:將鐵絲纏繞在圓柱上,然后切割、捶打,制成一個個帶有扁平面重疊頂端的圓環;將扁平面重疊頂端穿孔,然后再用楔形鉚釘鉚接,使鐵環相互鏈接,根據需要“編織”成不同規格的鎖甲衫和鎖甲防護部件。
從公元8世紀加洛林王朝建立開始,鎖子甲便成為騎士最主要的防護裝備。由于其造價昂貴,對于普通士兵來說要想獲得鎧甲只能從戰敗的敵人身上獲取。在11世紀描繪黑斯廷戰役激烈場景的貝葉掛毯上,可以看到許多在戰場上從戰敗者身上剝奪鎧甲的血腥畫面。
鎖子甲作為13世紀歐洲騎士最主要的盔甲類型,具有堅固耐用、穿著靈活的特點,但難以抵御箭矢和突刺型鋒利武器的攻擊。進入14世紀以后,鎖子甲逐漸向板甲過渡,出現了鎖甲衫與板甲部件相結合的混合型鎧甲。在鎖甲衫上加裝板甲防護件,主要用以強化四肢和胸腹等要害部位的防護,以提高整體防護性能。
黑斯廷戰役場景,來自11 世紀制作的貝葉掛毯
維京劍,北歐,9 ~ 12 世紀
在展出的盔甲展品中,可以看到完整的鎖甲罩衫,也可以看到護肩甲、護膝甲等各種板甲部件,另外還有鎖甲衫與板甲部件相結合的盔甲套裝。當時法國使用的盔甲主要來自意大利北方城市米蘭,這里是歐洲盔甲制造中心,采用先進的金屬冶煉鍛造技術,為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生產高質量的盔甲,其產品還出口到中東地區。
一件鎖甲與板甲相結合的盔甲套裝,由鳥喙形巴其內頭盔(法國,1380~1390年)、鎖甲衫及胸部板甲護板(意大利,1360~1380年)、尺骨護甲和前臂護筒(米蘭,1350年)、腿甲和護膝甲(米蘭,1400~1420年)等幾部分組成,是14世紀歐洲騎士最先進的配置。
劍,代表騎士精神并具有宗教象征意義,是中世紀貴族的首選武器,在冷兵器展品中,劍的數量最多。
維京劍(?péeviking),是9~12世紀北歐維京人使用的武器,雙刃寬葉,長度在0.8~0.95m之間,劍身帶有一條或多條淺槽,也即“血槽”。其實這樣的設計,并非為了使血沿著淺槽易于流下,而是為了減輕劍身的質量從而增加其靈活性。劍首(劍柄柄頭)通常為實心鐵鑄造,其質量是為劍身提供平衡力,也有使用青銅制造,或者在鐵制劍首上嵌銀嵌銅增加美感。劍首形狀最初為金字塔形,后來演變為葉狀、三角帽形等比較復雜的款式。在展出的12件維京劍展品中還有一把銹蝕嚴重、殘缺不全的維京劍,只有劍柄和很短的一截劍身,劍首為三葉草形,護手和劍首鑲嵌黃銅裝飾,看得出該劍的主人具有較高身份地位。該劍的劍首裝飾還刻有一句語焉不詳的拉丁語銘文:“BENEDICTJESDSMEV”。據分析,該劍可能是一位不識字工匠的作品,他原本想復制的拉丁文應該是:“BENEDICTUSDEUSMEUS”(祝福我的上帝)。
13世紀騎士劍,被稱為“武裝劍”(?péed'armes),是一種用于切削、戮刺的長身闊刃劍,質量在1.2~1.9kg之間,劍的設計沿襲了以前加洛林劍的十字形劍格,劍身帶有凹槽并朝劍尖變窄變尖,由劍首和護手進行整體配重,劍首形狀有輪形、雙面扁平的球形以及八角形等。展品中有一把帶有鑲嵌裝飾的騎士劍,1350年法國制造,19世紀在法國南部的一座中世紀墓葬中發掘,其劍身寬闊強壯,上面刻有拉丁語銘文“NULLADEVIRTUTIBUSTUISMAJORCLEMENTIAEST”(仁慈是你重要的美德),護手兩端帶有向下彎曲的鍔叉,護手和劍首帶有鍍金裝飾,劍首還鑲嵌一個球形水晶體。在13世紀的騎士劍中,這種復雜裝飾的劍比較罕見。
14世紀騎士劍,仍然被稱為“武裝劍”(?péed'armes),展出的11件展品均是1350年以后制造,這些騎士劍長度差別很大,質量在1.1~2.3kg之間。據介紹,從14世紀中期開始,騎士劍的劍刃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劍刃改變為三角形,劍身橫截面呈四邊菱形,采用適合刺殺的針形劍尖,其硬度和鋒利程度遠遠超過之前的騎士劍。新出現的梨形柄首,更便于手腕靈活使用,這種改變也是為適應14世紀新型鎧甲的出現而設計的。
“法爾雄”(Fauchon)單刃砍刀,與14世紀騎士劍放在一起展出,總長0.83m,刀身長0.68m,質量870g,可能來自荷蘭或弗蘭德地區,年代為1370~1400年間。它的握柄包括護手和刀首與同時期騎士劍沒有差別,但刀身造型具有鮮明的東方武器特征,可以看出這是一件深受東方影響的武器。
與騎士劍一同展出的其他冷兵器還有戰斧、匕首、長柄戰戟等。其中3把戰斧斧頭(Fersdehache)出自西歐,年代為1250~1300年;11把匕首出自法國、意大利、瑞士及西歐其他國家,年代為1300~1400年;2把長柄戰戟來自瑞士,木質握柄長約2m,鐵質戟身長0.3~0.4m,年代為1390年。
展品中還有一些馬具,包括馬嚼子、馬鐙、馬刺等,被分別放置在中世紀前期、13世紀、14世紀3個展柜內與各類武器一同展示,從中可以看出不同歷史時期馬具的發展變化。其中變化最大的當屬馬刺,從13世紀中葉開始單一固定尺寸的馬刺被齒輪式可自由旋轉的馬刺取代,這種改變使騎手與坐騎間的交流配合更為細膩,也為在戰馬上作戰產生了重大影響。
弓弩,作為遠距離攻擊武器,其歷史十分悠久,在中世紀戰爭中被大量應用。13~14世紀,法國常備軍的核心仍然是重騎兵,但軍隊總人數有一半是弩兵,必要時還會隨時增加弩兵兵力。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尤其是1346年的克雷西戰役和1356年的普瓦捷戰役中,交戰雙方都派出大批弓箭手和弩手參戰,結果英軍以英格蘭長弓大破法軍重騎兵與弩兵,原因是英格蘭長弓有著傳統優勢,長弓手訓練有素,長弓的射速也遠高于法國弓弩。
14 世紀攻城戰中同時使用了弓弩和便攜式火器,來自大英圖書館《15 世紀末英國燈飾手稿》插圖
手炮,口徑20mm,長180mm,質量1.05kg,西歐,1380 年
手炮,口徑23mm,長415mm,質量4.34kg,法國,1380 ~ 1400 年
進入14世紀后,遠距離進攻性武器最顯著的變化是早期火藥武器的應用和發展。大約在13世紀中期,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爆炸特性從中國傳入西方,歐洲最早的火藥武器出現在1320年代。
1326年,英格蘭學者沃爾特·德·米里米特(WalterdeMilemete)在為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撰寫的《國王的高貴、智慧和審慎》(Denobilitatibus,sapientiis,etprudentiisregumin1326)手稿中,通過一幅彩繪展示了這個火器的形態:一枚金屬制作的類似花瓶的火炮,從炮口伸出一個三角型的箭頭,操炮手用撥火棍點燃火藥發射。愛德華三世在20年后的克雷西戰役中運用了這一技術,這種技術一直持續使用到15世紀。為解決早期火器射程短、效率低的弊端,1378年前后出現了小型管狀手炮,國王的炮兵總管(GeneraloftheKing‘Artillery)這一職務也被創造出來。14世紀后期的攻城戰中,同時使用了弓弩和便攜式火器。
最早的火炮形態,來自《國王的高貴、智慧和審慎》(De nobilitatibus, sapientiis, etprudentiis regum in)手稿插圖,沃爾特·德·米里米特(Walter de Milemete),1326 年
火器展品中,有2枚材質為鑄鐵的輕型手炮,其中一枚產于西歐,約1380年,六邊形鐵管,口徑20mm,長180mm,質量1.05kg。另一枚產于法國,1380~1400年,質量4.34kg,系14世紀下半葉流行的便攜式手炮,可安裝在加長的木支架上,通過點燃棉芯引燃火藥,操作比較簡單。(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