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西淦 王魯

“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藥方》的自序中有一句話:“凡欲治病,先以食療,即食療不愈,后乃藥耳,是藥三分毒?!碑斎?,這里面所說的“毒”并非現在醫學所指的“毒性”,而是指藥物的偏性。任何藥物的使用都可能會引起與用藥目的不相關的不良作用。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獲得藥物以及其他保健品的渠道更加多樣、便捷,但同時也隱藏著許多問題。不少人認為小病不用上醫院,根據網上的建議自行購買、服用藥物;或者聽信廣告宣傳,通過網絡購買保健品、營養品。殊不知,“是藥三分毒”,不少藥物應用劑量過多便會引起肝臟不同程度的損傷。盲目用藥不僅無益于治病,更可能損害健康。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臨床所用藥物絕大多數是從肝臟進行代謝、轉化、排泄。同時,身體內各種代謝的終末產物及毒物等也通過肝臟進行解毒處理,因此,在不規范服藥,以及不注意監測肝功能情況的時候,很容易受到藥物損害。臨床上,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率為1.4%~8.1%,占急性肝損傷住院患者的20%,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從總體數據看占比不高,但卻很重要。如果不能早期及時發現和治療,放任肝功能不全持續進展,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已知全球有1100 多種上市藥物具有潛在的肝毒性,常見的包括下面幾種藥物:
●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雙氯芬酸等。
●心血管藥物,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他汀類。
●精神類藥物,如氯丙嗪、奧氮平等。
●抗菌藥物,如抗結核類,利福平、異煙肼等;如抗真菌藥物,氟康唑、伏立康唑等;如大環內酯類,如紅霉素、克拉霉素等;其他還有氯霉素、四環素等。
●抗腫瘤藥物,如環磷酰胺、甲氨蝶呤、阿霉素、依托泊苷等。
●中草藥類,如關木通、雷公藤、何首烏等。
除了這些常見藥,生活中還有很大一部分肝損傷來自老年人喜愛的保健品、健身愛好者的蛋白粉、美容達人的美白丸,甚至還有貼在皮膚上的藥膏等,這些都在悄悄影響著我們的健康。

藥物引起的急性肝炎通常會發生在用藥后的1~4 周,癥狀和其他肝炎大致相同,常見表現為:
●疲乏、食欲不振。
●惡心嘔吐、厭食。
●發熱、惡寒。
●皮膚、鞏膜、小便黃染。
●肝區不適。
進一步就診可見肝臟腫大,伴有壓痛、轉氨酶升高、血象中嗜酸細胞升高;嚴重時出現黃疸、凝血機制障礙、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出現以上癥狀,應積極就醫治療。
在沒有基礎肝病的情況下,有可疑肝損藥物的服用史,伴隨出現肝功能損傷的臨床表現,需要高度警惕是否已出現藥物性肝損傷。除了有上述不適的癥狀出現外,部分患者在早期沒有任何不適的癥狀,但肝功能的異常卻在悄然發生著。因此,倘若在某些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需要服用或食用影響肝功能藥物,如化療患者,則需定期監測自身的肝功能情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藥物性肝損傷為排他性診斷,需要根據肝損傷的程度及所服用藥物的必要性,權衡利弊后再決定是否停用。雖然臨床上急性的藥物性肝損傷占絕大多數,但仍有6%~20%可發展成慢性,故需引起重視。在原發性疾病治療的同時,兼顧肝功能的狀態。
發生了藥物性肝損,明確診斷后應立即停用可能造成肝損的藥物,在積極治療基礎肝病的同時根據肝損的類型選用適當的藥物治療。
●抗炎類:抑制炎癥因子并進行免疫調節,比如雙環醇和甘草酸制劑等。
●修復肝細胞膜類:可以與肝細胞膜及細胞器膜相結合,增加膜的完整性、穩定性和流動性,使受損肝功能和酶活性恢復正常,調節肝臟的能量代謝,促進肝細胞再生,代表藥物為多烯磷脂酰膽堿等。
●解毒類:參與體內三羧酸循環及糖代謝,激活多種酶,促進糖、脂肪及蛋白質代謝,減輕組織損傷,促進修復。代表藥物為還原型谷胱甘肽和硫普羅寧等。
●抗氧化類:抗脂質過氧化,增強肝細胞膜對多種損傷因素的抵抗力。代表藥物為水飛薊素類等。
●利膽類:促進膽汁酸轉運,達到退黃、降酶的作用。代表藥物為熊去氧膽酸(UDCA)、S- 腺苷蛋氨酸等。
在有肝臟基礎疾病,或之前有過藥物性肝損的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時,可以考慮預防性應用保肝藥物。及時復查肝功能,盡早發現肝損,及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