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甲芹
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世界范圍內的極端高溫天氣頻繁出現,夏季,我國不少地方氣溫突破40℃,酷熱難耐,醫院收治的中暑人數明顯增加,導致中暑發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對人們生活與健康產生了很大影響。“夏季高溫會‘熱死人”不再是一句玩笑話。
盛夏來臨,高溫來襲,對于“中暑”,大家了解多少呢?
中暑(heat illness)指人體在高溫環境下,由于水和電解質丟失過多、散熱功能障礙所引起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熱損傷性疾病。它是一種威脅生命的急癥,可因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功能障礙導致永久性腦損害、腎衰竭,甚至死亡。
●65 歲以上老年人:很多老年人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性疾病,身體內部的心血管系統比較脆弱,血管內容量和心臟功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患體溫調節障礙的風險較大。
●嬰幼兒和兒童:體溫調節功能不夠完善,皮膚汗腺功能相對不足,所以對外界環境及溫度等變化更加敏感,更易發生中暑或類似疾病。
●戶外工作者:身穿防護服的醫務工作者、交警、快遞員、建筑工人、環衛工人等,因工作需要,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下,中暑風險較高。
●運動強度過大的人:在高溫天氣里進行重體力勞動或劇烈的體育運動,排汗量大,容易脫水。
●病人:尤其是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或正在服用治療抑郁癥、失眠等藥物的人群,更易受到高溫影響。
依據癥狀的輕重,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重癥中暑。
●先兆中暑:在高溫環境中出現乏力、大汗、口渴、頭暈、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鳴、惡心、胸悶、心悸、四肢無力、體溫正常或略升高,但不超過38℃等癥狀。
●輕度中暑:除先兆中暑癥狀加重外,面色潮紅、皮膚灼熱、體溫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面色蒼白、脈率增快、血壓下降、皮膚濕冷等。
●重癥中暑:除輕度中暑表現外,還有痙攣、腹痛、高熱昏厥、體溫高至40℃以上、昏迷、虛脫或休克,嚴重的會引起死亡。
一移:迅速脫離高溫環境,轉移至陰涼干燥通風處,解開衣褲,以便于呼吸和散熱,有條件可將患者移至有空調的房間。如衣服被汗水濕透需及時更換衣服。
二敷:用冷毛巾或者冰涼的物品敷在患者的頭部,將冰袋置于腋下、頸部及腹股溝處。
三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酒精、白酒或者冷水擦拭身體,直至皮膚發紅。
四飲:患者清醒后需要補充水分,應為其提供淡鹽水或者含鹽的清涼飲料。但要注意飲水的量,小口慢飲,一般1 小時內不超過1000毫升。
五呼:對于重癥中暑者,在急救的同時第一時間呼叫120 急救,尤其對于高熱昏迷、抽搐的患者。盡量保持患者處于平躺狀態,頭向后仰,以保持呼吸通暢,避免呼吸暫停的情況。
●避免過量飲水:中暑之后需要補充水分跟鹽分,但是如果過量飲用熱水,會導致人體大量出汗,體內水分跟鹽分的流失情況也會進一步加重。因此,在中暑之后,需要少量多次進行飲水,每次的鹽水量一般可以控制在300 毫升以內。
●避免過量進食:避免過量食用油膩腥味的食物,因為過量食用此類食物會導致消化系統出現負擔,還會在胃腸內積累大量的血液,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因此,在中暑之后宜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
●避免辛辣飲食:避免食用辣椒等一些辛辣燥熱的食物,幫助體內的陰陽平衡,避免助熱卻陽的情況發生。因此,在中暑之后一定要加強對飲食的重視力度,盡量避免食用辣椒等辛辣食物。
●避免冷食傷身:一些人在中暑之后因為身體比較燥熱,會選擇食用一些冷飲或者冰凍之后的瓜果類食物。但是在中暑之后食用涼性陰冷的食物,會對自身的脾臟造成損傷,并且可能出現腹瀉等胃腸道疾病。
●盡量減少戶外活動:避免在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氣溫較高的時段外出活動,盡量將時間安排在早晨或者傍晚。如果必須要外出時,做好防曬工作,如穿防曬衣、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涂抹防曬霜等。
●科學安排戶外工作時間:對于從事戶外夏季露天工作的人員,合理安排工作時間,盡量避開日照強烈、氣溫較高的時段,安排人員輪換休息,縮短一次性工作時間。
●保證足量飲水:注意補充鹽分和礦物質,在高溫天氣里,不應等到口渴時才喝水。如果需要在高溫的環境里進行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至少每小時喝2~4 杯涼開水(500~1000 毫升)。不飲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導致失去更多的液體。同時,還應避免飲用過涼的冰凍飲料,以免造成胃部痙攣。
●勿將兒童或者寵物單獨留在車內:高溫期間外出駕車帶孩子或者寵物外出時,停車后勿將兒童或者寵物單獨留在車內。
●合理飲食,注意休息: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飲食盡量清淡,多吃水果蔬菜,保證充足的睡眠。
●適當鍛煉:鍛煉自己的耐熱能力,學會適應熱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