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文婭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睡眠障礙患者的患病人數也在不斷增長,且逐漸趨于年輕化。在睡眠時或平時生活中,你是否有以下情況:
●躺在床上翻來覆去>30 分鐘還沒睡著。
●整夜覺醒次數≥2 次。
●早醒,且醒來之后無法入睡。
●每晚睡眠<6 小時。
●睡醒后感覺疲勞或全身不適。
●注意力、注意維持能力或記憶力減退。
●學習、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
●情緒波動或易激惹。
●出現緊張、頭痛、頭暈。
如果這些問題已經影響到了你的正常睡眠、工作和生活,那就需要到醫院就醫治療了。
失眠是最為常見的睡眠障礙,而引起失眠的原因較為復雜,主要和心理、社會壓力,以及自身疾病等的關聯較大,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長期失眠還會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和精神等造成危害。經過對失眠的病因分析發現,焦慮、恐懼、精神勞累等是引起該病的主要原因。
根據《睡眠障礙國際分類第三版》標準,按照病程分類,失眠可以分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時間界限是3 個月,區分二者有助于臨床治療決策的制定。
對于失眠患者的治療通常采取藥物治療,但也有一些患者在長期服藥后,容易產生耐藥性或者依賴性,不利于患者的身體康復。失眠患者可試試以下這些非藥物治療的方法。
有助于患者形成規律的睡眠—覺醒周期和良好的日間活動。
刺激控制療法
只有在感到困倦時才上床,床只用來睡眠和性生活;如果上床20分鐘內未入睡,可以起床做些放松運動,直至感到困倦時才上床休息;1 周內維持一個恒定的睡眠—覺醒時間表。
睡眠限制治療
根據患者的睡眠日記,計算出睡眠效率,睡眠效率=實際睡眠時間/ 臥床時間×100%。睡眠限制治療主要通過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以提高睡眠效率,但臥床時間一般不少于4.5 小時。
睡眠宣傳教育
幫助患者了解生活方式習慣如食物、鍛煉、藥物,以及環境因素如光、噪聲、溫度等對睡眠的影響,如午后不要喝茶和咖啡,不要吸煙,晚上避免飲酒,睡前不要打盹。
認知治療
通過改變患者對睡眠的不合理信念和態度,告知其對睡眠和失眠的正確認知,每個人對睡眠的需求不同,所以不必刻意追求每晚8 小時的睡眠時間。
穴位按摩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是一種防病治病的方法。中醫認為睡眠是由心神主導,與人體五臟六腑功能、經絡穴位,以及氣血運行有很大關系。穴位按摩通過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使被按摩者達到疏通經絡、調節人體機能、平衡陰陽、解除疲勞、防病治病的目的。
百會穴、神門穴、印堂穴、太陽穴、風池穴、三陰交穴、涌泉穴為常用穴位。單個穴位治療失眠以神門穴和涌泉穴為主。神門穴是治療失眠的“一級主穴”,為手少陰心經腧穴和原穴,為治“心”要穴,是心脈動力的源泉,善補益心氣,安神定志,有調節失眠之功。治“腦”取印堂、太陽、百會,印堂與太陽同屬經外奇穴,百會為督脈要穴,按摩穴位可使頭部氣血運行,健腦定志。心腦同治,可寧心安神。
●神門穴
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三陰交
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 寸,脛骨內側緣后際。
●太沖穴
在足背,第1、第2 跖骨間,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觸及動脈波動處。
●太溪穴
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臥的姿勢,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涌泉穴
位于足底前部凹陷處,第2、3 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百會穴
位于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將兩個耳朵對折,兩耳尖連線的中點,頭頂正中處,即是該穴。
●印堂穴
在人體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仰靠或仰臥位取穴。
●太陽穴
位于顳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風池穴
位于后頸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與耳垂平齊。
按摩方法如下:可用雙手拇指、食指,或者中指輕輕按揉各穴。每穴按2~3 分鐘,按摩時用力均勻、柔和,以局部產生酸麻脹痛感為準。輕度失眠患者的每個穴位按揉60 次;中度失眠患者的每個穴位按揉60 次,每日早、中、晚各進行1次。涌泉穴可多按摩一會兒。也可將兩腳心對搓5 分鐘以上,讓雙腳發熱,這樣按摩后睡眠也會更好。
五音療法
音樂不僅能表達情感,還可以對人的機能狀態產生影響。五音分別為角、徵、宮、商、羽,分屬五行木、火、土、金、水,故稱為五行音樂。《黃帝內經》有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臟”,明確提出了五音與五臟之間的聯系。五音療法根據五行相生相克原理,辨證施樂,以調節臟腑平衡,使其平衡有度,制化有常,這也是五行思想在中醫學中的具體體現。五行音樂操作便捷,適用范圍廣泛,在情志疾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療中具有一定優勢。
芳香療法是一種整體治療方法。該療法通過按摩等手段,利用芳香植物精油作為載體,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實現身心狀態的平衡。薰衣草精油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并可松弛平滑肌、舒張血管、舒緩壓力、緩解疲勞,從而可發揮催眠的作用。操作者利用芳香精油的經皮吸收機制和滲透性,對失眠癥患者的百會穴、印堂穴、風池穴、神庭穴等穴位進行推壓、按揉等治療,可促使其氣血流通,從而可達到通經疏絡、調暢氣機、通竅醒神的目的。
《黃帝內經》作為中醫學理論的淵藪,其中有諸多關于飲食養生的理論,如飲食有節、謹和五味、全面均衡、辨證飲食等,其特點是注重整體、立足五臟;注重體質、辨證施食;防治并重,以防為主;飲食養生,脾胃為本。這些對預防原發性失眠有重要指導意義。
●飲食有節
首先是飲食適量,不可過饑或過飽。《靈樞·五味》云:過饑則“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過飽則會損傷腸胃,如《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甚至導致疾病。
其次是定時。有規律地定時進食,可以保證食物在機體內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輸布全身。
●謹和五味全面均衡
《黃帝內經》將食物分為四氣(寒、熱、溫、涼)與五味(酸、苦、甘、辛、咸),每種食物在其各自的氣味之下,各歸五臟,通過調節五臟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素問·臟氣法時論》中提道:“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即強調要合理膳食,保證飲食結構合理,營養全面,從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老年失眠病人中體質類型有氣郁質、陰虛質、痰濕質、血瘀質等多種類型,評分在各體質間有明顯的區別,評分最高的是血瘀質說明血瘀質的病人失眠程度較重。因此,針對老年失眠患者辨體施膳就顯得尤為必要。如氣虛之人應以補氣健脾為主,常食大棗、扁豆、粳米等;陽虛之人應以溫壯腎陽為主,可常食羊肉、狗肉、韭菜等;而評分最高的血瘀質病人應以活血、散結為主,可常食黑豆、海帶、黑木耳、蘿卜、山楂等。
傳統的藥物治療存在毒副作用、耐藥性、依賴性等弊端。相比之下,非藥物性治療因操作簡便,不受場地限制,經濟實惠,更易被大眾接受。但原發性失眠因人而異,發病機制錯綜復雜,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非藥物治療尚無臨床實踐標準,且沒有關于這方面的安全性和不良反應的臨床研究。在非藥物治療方法使用過程中,需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并且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在睡前飲用酒和茶等容易引起興奮的飲品,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