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賓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內閣明發上諭,宣告了膠州灣設防的開始。次年春,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商請山東巡撫福潤,派遣淮軍將領、登州鎮總兵章高元主持膠澳防務。在經過緊張籌備和前期規劃后,章高元于1892年秋率4營兵力移防青島口,駐扎在膠州灣口東側的青島村一帶,膠澳防務工程建設正式開始。
為便于海軍官兵上下和裝卸軍用物資,駐防軍至青島后,立即按照設防規劃,調用旅順船廠的鋼材,在青島灣內與小青島相望的前海搭建一座經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行設計的簡易碼頭,并于1893年完工。碼頭全長約200米、寬10米,兩側裝有用鐵材制成的欄桿,名為“棧橋”,也稱“李鴻章棧橋”。
這時的棧橋碼頭,主要以石頭壘筑堤身,采用的黏合劑是石灰、豆漿與細沙的混合物,而不是水泥;石堤前是一段長124米、完全為鋼鐵框架結構的孔橋,橋面鋪有木板,故又稱“鐵碼頭”。初建時的棧橋,作為北洋水師的專用軍事碼頭,不僅是清朝膠澳守軍唯一一條海上軍火供給線的終點,也是青島最早的人工碼頭和青島港建設發展的起點。
一
1897年11月7日,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以“巨野教案”為借口,要求德國海軍軍令部電令其遠東艦隊由上海前往青島。13日,艦隊司令棣利司率3艘軍艦駛入青島前海;次日清晨,德國各艦的陸戰隊從前、后海同時行動,其前海部隊即從棧橋登陸。德國侵占青島后,為了證明其擁有了對青島的“完全主權”,在棧橋上舉行了閱兵儀式。
占領青島之初,德國殖民當局就已經意識到,“作為港灣來說,青島灣前面沒有任何防風防波設備,海水深度亦不大,不能使將來可以鋪設的山東鐵路和大船相連接。即使對此處進行疏浚,也會因為潮流急湍,有很快堵塞之虞”。因此,將新建港口的位置確定在膠州灣內的東岸。但無可否認的是,在德國占領初期,尤其是港口和膠濟鐵路開工以后,數量龐大的設備、建材等由德國經水路運達青島后,因為沒有其他適宜的碼頭,棧橋成為海輪的主要裝卸地,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鑒于棧橋碼頭規模較小、設施比較落后(主要使用蒸汽和手動起重設備),再加上港域日淺,機車、橋材分量甚重,在裝卸時往往出現“駁船不勝其量,屢致顛覆擱淺”的情況,1901年小港工程竣工后,德國膠澳督署立即著手對棧橋進行擴建。擴建工程由德商施密特公司承包,于5月1日開工,當年完工。據報載,當時“因青島橋大修,停止貨物運輸,仍準人行”。(見《青島官報》,1901年5月1日)
此次擴建,主要是在原建基礎上加以延伸,續接了一段“下立鐵柱、上鋪木板”的鐵木橋,同時將原有的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并擇近修建了倉庫和商店。擴建后的棧橋,寬度不變,長度增至350米,鐵木結構部分的橋面上鋪筑了輕便鐵軌,大大便利了貨物的裝卸和運輸;同時挖深了小港通往棧橋的水道,確保吃水5米的小型輪船即便在低潮時也可以靠泊棧橋。史載:“比及小港竣工,棧橋亦已延長,吃水五公尺之汽船可傍棧橋停泊,材料裝卸始稱便利。”
直到1905年前后,棧橋一直是商旅貨物集散中轉的重地。大港一號碼頭建成并交付營運后,棧橋的碼頭功能逐漸改變,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和海軍官兵上下的專用碼頭。
棧橋的碼頭功能弱化以后,雖然其軍事地位大不如前,但它仍然是“青島主權”的象征。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占領青島和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青島后,都在棧橋舉行了閱兵儀式。
二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青島市政當局對棧橋進行了第二次擴建。
1931年9月,當時的青島市長胡若愚在查看了被臺風損壞的棧橋的情況后,決定對其進行全面大修,并加以擴建。工程由德商信利洋行承包,于1932年7月開始設計,至1933年4月完工,總投資25.8萬銀元。
此次擴建,撤換了德占時期的續修部分,仍用原橋形式,改為鋼骨水泥結構,即橋墩全部用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木面也改為水泥面。擴建后的棧橋寬仍為10米,長度擴至440米,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5米,并在橋南端增建了半圓形防護堤,堤內新筑具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定名“回瀾閣”。
“回瀾閣”匾額由時任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該匾額在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期間被掠往日本,放在日本東京陸軍博物館內展出,現懸掛匾額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寫)。
回瀾閣占地面積151平方米,建筑面積340平方米,平面呈八角形,周邊為回廊式休憩平臺,頂部為黃金琉璃瓦覆蓋,四周有24根圓形亭柱,墻體為深紅色圓柱托起的仿古典式窗扇;閣內為二層環形敞開式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可登上二樓,樓上一周為玻璃,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說。
自此,棧橋初具今日之風采,像一條彩虹橫臥在大海之中,有“長虹遠引”之美稱;而老“青島十景”中的第一景“飛閣回瀾”說的就是棧橋南端的回瀾閣。
改建完成后,青島市政當局正式將棧橋及周邊增辟為公園,棧橋從此成為青島的重要標志性建筑和著名風景游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