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中的經(jīng)典篇目,多次入選高中語文教材。通過深入探討課文中關(guān)于“鄙”“封”“闕”的注釋,以期為教師備課提供參考。“鄙”本作“啚”,為城邑外所建的糧倉;“封”本義為堆土植樹為界,“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均用其引申義,但用法有別;“闕”讀音有三,讀quē多與“缺”有關(guān)。
關(guān)鍵詞:《燭之武退秦師》;鄙;封;闕
《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中的經(jīng)典篇目,記載了魯僖公三十年秦晉聯(lián)合圍鄭,在大兵壓境的危急關(guān)頭,燭之武以高超的外交辭令不費一兵一卒勸退敵軍的故事。文章成功塑造了一位有勇有謀的外交家形象,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俱佳,且字、詞、句式的運用頗具典型性,因而多次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擬深入探討文中三組注釋,以期為教師備課提供參考。
一、“越國以鄙遠”之“鄙”
“越國以鄙遠”,課下注釋為:“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dāng)作邊邑。鄙,邊邑,這里用作動詞。”釋解無誤然粗略不詳。
“鄙”,甲骨文作“”。上部所從之“囗”像城邑之形,下部所從之“”像頂上作一亭蓋形的露天谷倉,即《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之“”字?!啊?,從囗從,隸作“啚”,意為城邑外所建的糧倉?!墩f文》小篆“”在“啚”的基礎(chǔ)上加意符“邑”成“鄙”,“鄙”從邑(阝)啚聲,表遠離城邑的聚集地即邊邑。該句中“以”為連詞,表目的,連接“越國”與“鄙遠”兩個成分?!霸絿奔丛竭^別的國家,“越”為動詞表超越、越過,由教材所附“春秋列國形式簡圖”可知秦在西,鄭在東,晉夾二國之間,“越國”之“國”顯然代指晉國?!氨蛇h”即以“遠”為“鄙”,“遠”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表遠的地方代指鄭國,“鄙”屬名詞的意動用法,即把其后賓語“遠”當(dāng)作“鄙”所表示的邊邑。
同樣表示遠離城邑的詞語還有“郊”“野”等,擬通過比較使“鄙”的概念更加明晰?!敖肌?,《說文》:“距國百里為郊。”“野”,《說文》:“郊外也。”根據(jù)周制,王城外百里曰“郊”,郊外至五百里疆域中又分“甸”“稍”“縣”“都”各百里?!吨芏Y·天官冢宰第一·司會》:“掌國之官府郊野縣都之百物財用?!编嵭ⅲ骸耙?,甸、稍也。甸,去國二百里。稍,三百里??h,四百里。都,五百里。”《周禮·地官司徒第二·遂人》:“遂人掌邦之野?!编嵭ⅲ骸敖纪庠灰?。此野謂甸、稍、縣、都。”“野”指郊外,或指“甸”“稍”“縣”“都”,或在具體語境中專指某些區(qū)域?!氨伞?,《說文》:“五酂為鄙?!倍巫ⅲ骸按呵锝?jīng)傳鄙字多訓(xùn)為邊者,蓋周禮都鄙距國五百里,在王畿之邊?!庇啥巫⒖芍氨伞本鄧灏倮?,前文已論及“野”為郊外至五百里疆域內(nèi),據(jù)此推斷“鄙”比“野”更為偏遠。然文獻中常見“鄙”“野”互訓(xùn)。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鄙在鄭地氾?!倍蓬A(yù)注:“鄙,野也?!薄豆騻鳌せ腹荒辍罚骸耙匀∑鋰w鄭焉,而野留?!焙涡葑ⅲ骸耙?,鄙也?!奔丛诒硎具呉?、郊野等義時二者并不需具體區(qū)分,一般泛指偏遠的地方。
二、“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之“封”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一句中有兩個“封”,但注釋卻語焉不詳,僅在第一個“封”下注為“疆界,這里用作動詞”,第二個“封”隨文解作“疆界”?,F(xiàn)試對“封”字注釋進行補充。
“封”,甲骨文作“”,上為樹木,下像土堆,會植木于土之形。金文加一表示手的“又”作“”,像用手栽樹于土的樣子。古人常用培土種樹作為界限,因此“封”的本義即堆土植樹為界。《周禮·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制其畿疆而溝封之?!编嵭ⅲ骸皽?,穿地為阻固也。封,起土界也?!奔从闷浔玖x。至小篆變“又”為“寸”成為“”。《說文》:“爵諸侯之土也。從之從土從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奔垂诺弁醴址饩粑挥谫F族及功臣并按一定的制度賜予土地。許慎的《說文解字》非“封”字本義,小篆從“之”為“木”之訛誤。
“封”字釋義較多,不考慮讀biǎn通“窆”的義項,《漢語大字典》(以下簡稱《大字典》)共列舉32個條目。其常見用法梳理如下:由“堆土植樹為界”引申而有疆界、田界等義,進一步引申為界限、局限,由界限、局限而有禁止限制等義,并進一步引申為堵塞密閉、查封包裹等;“堆土植樹為界”即劃分土地,引申為封爵、封土、建立等義,進而引申為封禪及封禪所建的祭壇刻石等;由培土引申為聚土為墳、土堆或形狀像墳一樣的堆積物;等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之“封”,用其引申義均表疆界,但用法略有不同?!胺忄崱敝胺狻睘槊~的意動用法,即以“鄭”為“封”,“西封”即西邊的疆界。全句意為:以鄭為東面的疆界后,又想要擴張它西面的疆界。
三、“若不闕秦”之“闕”字讀音
文中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一句,“闕”的注釋為侵損、削減,讀音為quē?!瓣I”字讀音有三,《大字典》分別標(biāo)為:quē、què、jué。què的讀音,學(xué)生接觸較早,多見于“宮闕”“城闕”等。而quē、jué兩種讀音對于學(xué)生而言,略顯生僻。
“闕”,《說文》:“門觀也。從門欮聲。”本義為古代宮門外兩旁的樓臺,即今城樓之類。引申為陵墓、神廟前兩邊的石牌坊,又指帝王居住的宮殿,同時可代指朝廷。由于樓臺通常左右各一,“闕”還指兩山對峙的地方或兩眉間的部位。以上義項均讀què,多表示某種建筑或與“闕”這種建筑特征功能相似的事物。
“闕”讀jué,或通“掘”,或通“厥”,多為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假借,與本義無關(guān)。如《左傳·隱公元年》:“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闕”通“掘”訓(xùn)為挖。《墨子·非命》中的“棄闕先神而不祀也”,與《墨子·天志》中的“棄厥先神祇不祀”互證,可知“闕”通“厥”,相當(dāng)于指示代詞“其”。
《大字典》標(biāo)為quē讀音的義項,多與“缺”有關(guān),如損害、虧損、削減、短少等?;蛞颉瓣I”這種建筑兩邊為高臺中空為道路的特點引申而有“缺”義。然“空缺、豁口”“過失、弊病”“去除”“欠、應(yīng)給的未給”等義,《大字典》將其歸為què讀音下,恐非。與quē、què兩種現(xiàn)代讀音對應(yīng)的古音,《大字典》均標(biāo)為中古溪母月部入聲、上古月部?!稘h字字音演變大字典》中“闕”的quē、què兩種讀音對應(yīng)的上古、中古、近代讀音亦分別相同,唯現(xiàn)代讀音聲調(diào)有異。顯然quē、què為后來分化?!洞笞值洹分斜怼斑^失、弊病”標(biāo)為què,示例如“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王力先生《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注為“通‘缺,過失”,二者讀音明顯有別。查檢《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發(fā)現(xiàn)其收錄的“闕”條目下標(biāo)為quē的義項中,除表示姓,其他都與“缺”有關(guān),如“缺乏、稀少”“殘缺、不完善”“缺憾”“官位空缺”“缺席”等,同時包括前文提到的《大字典》歸為què讀音下的“空缺、豁口”“過失、弊病”“欠、應(yīng)給的未給”等義項(“去除”義,《大詞典》歸到j(luò)ué下)。所以《大字典》中“闕”字個別義項的讀音有待商榷。
《燭之武退秦師》中的“闕”字,《大字典》明確引用“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標(biāo)為quē,訓(xùn)為“損害”,《大詞典》則明確引用“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標(biāo)為jué,訓(xùn)為“侵損、削減”。前后“闕秦”義同,兩“闕”為同一讀音當(dāng)無疑。然該句中的“闕”到底讀音為何?闕(què)一般表示某種建筑或與“闕”這種建筑特征功能相似的事物,多為名詞,可首先排除。闕(quē)多與“缺”有關(guān),闕(jué)多通“掘”或“厥”?!瓣I秦”之“闕”從人教版課下注釋和《大詞典》解釋,表“侵損、削減”,且與《大字典》的“損害”意思相差無幾,當(dāng)無爭議。但從quē、què、jué所對應(yīng)的詞語綜合考量,筆者認為讀quē更為妥當(dāng)。
文章深入探討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三組課文注釋。“越國以鄙遠”之“鄙”,本作“啚”,為城邑外所建的糧倉,后加意符“邑”變?yōu)閺囊兀ㄚ猓﹩灺暤男温曌?,表遠離城邑的聚集地即邊邑。距國百里為“郊”,郊外至五百里疆域內(nèi)為“野”,“鄙”為距國五百里,與“郊”“野”相比,“鄙”離城邑更遠?!胺狻北玖x為堆土植樹為界,“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之“封”均用其引申義指疆界,但用法不同,前一“封”為名詞意動?!瓣I”本義為古代宮門外兩旁的樓臺,讀音有三,分別為quē、què、jué,讀què多表示某種建筑或與“闕”這種建筑特征功能相似的事物,讀quē多與“缺”有關(guān),讀jué多通“掘”或“厥”,“若不闕秦”之“闕”讀quē更為妥當(dāng)。
參考文獻:
[1]李學(xué)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基金項目:本文系廊坊師范學(xué)院2020年教育教學(xué)改革項目“古文字在中學(xué)文言文教學(xué)中的應(yīng)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K2020-12】
作者簡介:張亞南(1984— ),女,廊坊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講師,博士,主研方向為文字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