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研究學生的閱讀心理,采用一些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調動學生體驗感受的教學方法,提升閱讀效率。采用情境式閱讀的方法能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提升思維能力,在想象中揣摩人物心理,在交流中提升審美認知,結合生活體會人物情感,在讀寫結合中品味文化氣息。
關鍵詞:心理學視域;情境式閱讀;高中語文
2020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高中閱讀教學中要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他們的個人見解,鼓勵其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由此可見,要提升閱讀教學效果,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閱讀心理,基于心理學設計教學環節。情境式閱讀指的是根據文本的內容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吸納后產生想要表達的沖動,進而調動獨特的閱讀心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構筑情境式閱讀課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表達。
一、設置問題情境,發展思辨能力
高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利用這一點,創設問題情境,用層層深入的問題促使學生深入思考,鼓勵其交流辯論,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更具嚴密性、深刻性、批判性,幫助學生擺脫套路化閱讀,使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學習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祝福》一課時,教師可采用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展開學習。首先,可以將問題聚焦在主人公祥林嫂的身上,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說說祥林嫂是否有反抗精神,是否真的反抗過。有的學生認為祥林嫂撞墻的舉動就是其反抗的表現,但是也有學生認為祥林嫂這么做是為了守節,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反抗,反而是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響。學生可以自由陳述意見,辯論一番,看看能否說服對方。此后,教師將講授重點放在其他和祥林嫂有關的人物身上,如讓學生分析一下四叔和四嬸對祥林嫂的態度,他們是否關心祥林嫂,為何不在關鍵時刻給予祥林嫂幫助?“我”對祥林嫂的態度怎樣?為何當祥林嫂問“我”是否有靈魂的時候,“我”遲疑了?最后,再讓學生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作品的寫作背景上,說說當時的時代特征,封建思想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教師設置問題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可以從感性思考出發,讓學生說說整體的閱讀感受。然后,圍繞作品中的細節,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挖掘作品的主題思想,分析作者的創作思路。最后,結合人生、社會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辨。這樣合理設置問題情境,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再造想象情境,揣摩人物心理
想象情境指的是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采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腦海中還原作品的特定情境,和作品中的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揣摩其心理。通過構筑一個虛擬的場景,喚醒學生的閱讀心理,促使學生獲得真切的閱讀感受。
學習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琵琶行(并序)》時,考慮到這是一首敘事詩,文中展現了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巧,同時也展現了其不幸遭遇。為了加深學生的體會,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采用想象情境,讓學生揣摩琵琶女和作者的內心感受,說說作者為何會與琵琶女產生情感共鳴。為了讓學生進入情境,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琵琶曲,展現古代生活畫面,這讓學生進入跨媒介閱讀的狀態,快速在腦海中構建登船聽曲的畫面,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此后,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輔助閱讀資料,讓學生展開想象。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作者,體會其在無辜遭貶后痛苦、悲憤的感受,這時候遇到了琵琶女,就能體會到對方被埋沒的痛苦。最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展開交流互動,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繹《琵琶行》,這樣能將想象空間真實呈現出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揣摩人物心理。
有很多方法都能創設想象情境。如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文本的場景,可以讓學生的想象有一定的憑借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入跨媒介閱讀的狀態,從影視劇片段中獲得啟迪,激發想象。教師還可以給學生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輔助創設情境,讓學生的想象空間變得更真實。
三、構筑交流情境,提升審美認知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構筑交流互動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探討。如圍繞寫得精妙的詞語進行討論,說說好在哪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可以討論一下作者是如何選擇材料的,是如何調整詳略設計的,讓文章的整體結構變得更協調,這也能讓學生提高對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學習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互動交流情境,組織學生開展審美賞析活動。首先,展示一些月下荷塘的圖片,讓學生對照課文,找出有哪些詞句能形容畫面之美,并說說如果自己表述同樣的畫面,會用到哪些詞語,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好在哪里。如有的學生認為作者采用的是動靜結合的方式,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展現出靜態美,而“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展現出動態美。其次,學生可以學習一下其他名家對于這篇文章的評價,如詩人張白山提出此文“寫景很美,滿貯著詩意的緣故”,學生可以探討一下文中有哪些地方體現了詩意。最后,學生可以結合圖片和自己旅游的經歷,自主創作,描寫美景,并進行互評。
審美理解和創造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學生能融入美的情境中,產生想要觀察美、了解美、賞析美、表達美的情感,則能提升其美學素養。教師要構筑一個平等、互動的交流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各自表達對美的不同理解,在討論中提升對美的認知。
四、聯系生活情境,理解人物情感
有的時候,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不夠深刻,是因為其與作品主人公無法產生共鳴,不能準確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想法。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的情感,教師要創設生活情境,讓真實生活和文本內容建立關聯,這樣學生就能將閱讀感知和生活體驗融為一體,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更好地解讀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學習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二單元《雷雨》時,由于學生和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年代有較遠的距離,很難體會文中主人公的真實情感。如有的學生提出:“當魯侍萍發現周樸園就是自己曾經的愛人時,為何不與其相認呢?那樣他們不是可以再續前緣了嗎?”這時教師可以采用聯系生活的方式,幫助學生具體分析作品。先讓學生回憶一下在生活中的愛情悲劇,包括回顧在網絡上讀到的故事,說說兩個人不能在一起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發現除了不再相愛以外,還有很多原因會造成兩個人的分離,比如金錢、地位、空間阻隔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再引導學生閱讀背景資料,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讓學生說說“周樸園和魯侍萍分別屬于什么階層的人?周樸園有哪些行為傷害到了魯侍萍?周樸園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什么?”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能更清楚地理清兩人的感情線,認識到周樸園的偽善,明白其拋棄魯侍萍的選擇是基于身份地位做出的選擇。
在生活情境中,學生認識到創作文學作品的關鍵在于要走進生活,豐富寫作素材庫,要用筆描繪生活,創造生活。所以,在閱讀的時候要理解作者,接近作者的生活,體驗其創作情感。這樣才能全面進入情境,提升閱讀能力。
五、構建讀寫情境,品味文化氣息
葉圣陶提出:“不要把閱讀和指導作文看成是兩回事。”結合心理學研究可以發現,學生在讀到精彩的作品后,會激發自身的創作欲望,想要寫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構筑讀寫情境,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創作思路,寫一篇具有文化氣息的評論文,抒發閱讀感受。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一首懷古詩,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讀寫情境,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在古詩詞中有那么多懷古詩?作者僅僅是為了懷古嗎?從中能否感受到文人憑吊古人、反思今天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讀寫結合的活動中,感受作者為何要懷古,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情感,并寫出評論文章。此外,學生還可以想象自己是古人,進入具有古典氣息的文化情境中,說說如果自己來到赤壁,看到了滔滔的江水,內心會生出怎樣的感慨,結合時代發展的洪流,會寫出怎樣的詩篇。學生可以交流一下自己創作的作品,這樣就構建了思古、懷古情境,讓閱讀課堂變得更有文化氣息。
除了品味作品的文化氣息、撰寫評論文章以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和作者融為一體,體會其對文化的理解,展開仿寫、續寫、補寫等一系列活動。這樣能給學生構筑多元思考的創作情境,整理思路,展開個性化創作。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心理,設置各種閱讀探究情境,在情境的感染下陶冶性情,在交流表達中展現個性,在創新讀寫的活動中展現自我。這樣能有效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融入作品之中,提升其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介玉.淺談初中語文情境式閱讀[J].新課程,2017(29).
作者簡介:林芳(1982— ),女,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第一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