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堇
未來,人的角色、人和人之間關系的變化,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空間。人與人的聯系交往方式、行為模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商業模式等都在變化,繼而影響建筑的形態。未來,人和建筑會像植物一樣自由地生長、伸展。
學生說
趙昱潔(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未來的校園是一座座森林里的小屋,周圍是森林與湖泊,其間會有一條蜿蜒的車道,可能是高鐵,可能是磁懸浮列車,但一定不會打擾學生,安靜得只能聽到鳥語蟲鳴。教學樓與實驗樓之間的通道有樹藤與花架,沿路能看到新開的迎春花,抑或是小巧的矢車菊。
自然的校園不代表沒有科技,而是科技不僅體現于外在,更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食堂排隊時,智能校園卡會實時更新各個窗口人數,進行分流,避免等候時間過長;教學會使用液晶面板和觸控筆,還會有VR沉浸式古代場景體驗,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文化氛圍……
鄧艾欣(廣東省惠州市博羅中學):
藍色環保型課桌替代笨重的木桌,椅子可以自由升降而不用借助工具。使用平板電腦上課,內含老師錄制的視頻,老師只需在線解答同學們的疑惑。學生不局限于在教室里學習:我們會去大公園里做清潔工,體驗勞動的快樂;我們會在圖書館里盡情享受閱讀時光……學校下午三點半就不上課了,可同學們愿意待到五點才回家,因為我們能自由選擇是參加社團活動,還是自主學習。無論如何選擇,那段時間都是屬于自己的。
對了,校園里還要有兩個特殊的地方。一個叫百草園,一個叫動物世界,可以養我們喜歡的植物與動物。
龔俊頤航(華北電力大學):
無書不成學。我的內心深處藏著一個夢。那是不知在何處的校園,或大或小,或新或舊,但總有著長長的沒有盡頭的放滿書的長廊,長廊上四散坐著讀書的我們,書架上的書也不需要分門別類地放著。我們乘著風,沐浴著陽光,在校園的角角落落捧著書,能自由地、愜意地看我們想看的書。
王彤森(嘉興市第一中學):
未來的校園可能不會是一個“園”,甚至不會有一個固定的建筑形態。學校將由數十個或數百個單獨的“教室”組成,這些“教室”可以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規律拼接——有點像東京的中銀膠囊塔。但大多數時候,學生只是在一個“教室”內學習,其內部配有獨立的人工智能教學系統。這些“教室”可以在供能的條件下單獨運轉,它們可以獨立設置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地區,也可以用軌道系統搬遷到其他地方,甚至可以裝在火車、飛機上。可以說,學生們在一個像《哈爾的移動城堡》的機械城堡里,像《神秘博士》里的塔迪斯一樣,在“可移動的建筑”中學習。
老師說
朱瑜冬(嘉興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
我設想的未來學校建筑具有“虛實結合”的特點。“實”是指藍天白云下的綠茵,小橋流水旁的亭臺……在完全真實的場域中,學生像植物一樣在泥土中發芽、拔節、開花。“虛”則是指由變幻無窮的技術構成的多維空間,類似于現在提出的元宇宙,也可能超乎現在的想象。比如學生在需要時會有一段“失蹤經歷”,在“虛”的建筑中安全而自由地翱翔。“虛實結合”的學校建筑,讓師生進退適度,在壓力重重的現代社會中幸福和諧地生活!
朱永春(桐鄉市第三中學教師,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對人的影響,確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建筑是學校環境構成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校園文化最直觀的一種表達。借用電影《一代宗師》里的臺詞,學校建筑要“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見自己”的意思是讓學生有自省的機會。天津南開中學入門處置一醒目大鏡,上刻:“面必凈,發必理……”此鏡箴,為建筑點睛,開教育之大境界也!
“見天地”,我認為學校建筑設計不僅要讓學生抬頭能見天,抬腳能入大自然,更要創設科技區、興趣區等活動區,使學生的身心得以自由生長!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可以什么都沒有,但必須有圖書館。圖書館應該建在教室與走廊上,并用計算機終端建構一處“可操作的墻壁”,通過建筑智能化實現學習自主化,破除壁壘,讓圖書和信息資料“見眾生”。
高利(杭州高級中學副校長):
對于教育本身來說,學生接收到的任何資訊、接觸到的人和事物都能轉化為影響他們的教育內容。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每天直面學生并向其發送資訊的校園建筑對教育也有著重要影響。首先,是校園建筑的實用功能配置,這關乎教育內容的具體落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動組織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等。其次,建筑本身具有的文化符號、后期塑造的品位風格,也會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對身在其中的人的心性、品格、審美、行為等方面起到積極的、潛移默化的引導和塑造作用。
如果讓我設想未來校園的模樣,我覺得在設計理念上應該處處都有教育的用心,但處處感受不到刻意的痕跡,融自然、人文、學科、伙伴等各種教育因素為一體。至于具體是什么樣子,中國書院風、園林文博式、海外社區制、未來科技型等,每個學校可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標等,大開腦洞,各展奇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因為“美好無規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