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昱潔(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問:
歷史教科書上說的一定是準確的嗎?有一些歷史故事明顯不符合邏輯性,比如商紂王酒池肉林,就個人理解而言,不太像正常人的喜好。
卞潤梓(歷史博主) 答:
從學術嚴謹性的角度講,歷史是不可能完全被準確還原的,我們只能以現存的一系列史料為線索,像偵探還原犯罪現場一樣進行解讀。雖然無法準確還原歷史場景的每一個細節,但可以通過史學家的努力,不斷接近歷史真實。
歷史教材的內容在編排選擇上是以史料、地圖、文物遺址、史學家研究等為基礎,經過慎重考慮選入教材當中的,在課程設置上慎之又慎,采用了學術界研究成果中最接近史實的主流觀點。
因為時代原因,距今時間越遠的時代,一般史料存世量就越少,史實的可還原性就越低。春秋戰國時期之前的許多歷史記載都多多少少地帶有一些傳說色彩,如大禹治水、商紂王酒池肉林、姜太公釣魚等。其中“酒池肉林”的記載可見于《史記·殷本紀》:“(紂)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但也的確不能完全據此確定這是真實的歷史情況。
王國維先生曾提出“二重證據法”,即需要將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物加以對照,以確認上古歷史的真實性。根據考古發現,商朝王室飲酒之風盛行,也有大量使用人牲進行祭祀的情況。周公制禮作樂時就嚴格限制周人飲酒,以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因此“酒池肉林”雖然不一定是完全真實的歷史記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朝的歷史文化,更多的情況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李云裳 問:
我看過很多新聞節目和短視頻的街頭采訪,個人感覺里面的內容還挺真實的。我想問這些記者采訪民眾(包括明星)的時候,受訪者說的臺詞是完全出于本心呢,還是存在記者引導的成分?
思思(新聞記者) 答:
街頭采訪的初衷是什么?是體現異口同聲,還是各抒己見?作為創作者,當然希望兼顧,但受時長等限制必須有所取舍時,我們更傾向于放大后者的占比。畢竟多樣性是街頭采訪與常規訪談的最大區別。
當然,受訪者的回答自由是一種“相對自由”。一個街采視頻會經歷策劃、采訪、剪輯三個環節。前期策劃時,會圍繞主題設計提綱,保證受訪者在擬定好的問題主干上任意回答采訪者所問,令街頭采訪視頻看似思維發散,實則中心明確。實際采訪時,會采用封閉式、開放式、引導式等多種提問方式。封閉式提問類似于:“你吃飯了嗎?”,對方只需回答是或否即可。開放式提問類似于:“你喜歡吃什么?為什么?”,受訪者可以自由發揮。引導式提問類似于本期采訪主題是中餐,但受訪者對比薩侃侃而談,此時就需拋出“有沒有喜歡的中餐呢”等問題,將受訪者引回主題。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引導要適度,不能變成誘導,否則將失去街頭采訪意義。視頻最終呈現10段采訪,但背后我們可能采訪了30個人,因為后期剪輯時會進一步篩選優質回答。一般是和主題立意更吻合的多角度回答,以及一些幽默回答,也會均衡男女老少比例,體現群體的多樣性。
李佳(嘉興市第一中學) 問:
高層住宅的自來水是怎么上去的?
林卓棟(土木建筑工程碩士) 答: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經歷過住在高層,洗澡時水流很小洗得不痛快的日子?其實,把低處水流送向高層的過程中,水泵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一種能量轉換設備,水泵的作用是將原動機的機械能轉化為水的勢能和動能,從而使水得以輸送。在高樓供水系統中,主要有兩種類型的水泵——升壓泵和增壓泵。
一般情況下,市政供水管道的水壓能夠滿足低層建筑的供水需求。但隨著樓層的增高,水壓逐漸減小,此時就無法滿足高層住戶的用水需求。這時,位于建筑底層的升壓泵就派上用場了,它將城市供水管道的水抽取到高樓樓頂的水箱中。
很多人以為樓頂水箱只是用來儲水的,但試想一下,如果水箱是滿水狀態,這不就意味著整幢樓的水管處處充滿了水?實際上,管內各處的水壓都是相等的,水箱負責平衡水壓,確保每層樓的住戶都能獲得穩定的供水。
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即使樓頂水箱的水壓也無法滿足部分樓層的用水需求,這時就需要增壓泵出馬了。增壓泵通常安裝在高樓的某個樓層,以提高水壓,滿足用水需求。
高樓的自來水通過水泵把水送到樓頂水箱,然后通過管道輸送到每戶人家,而樓頂水箱則為我們提供了穩定的水壓。這些設備相互配合,使我們在高樓里依然能夠方便地使用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