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華
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吃到的“甘蔗餳”,它的做法現在看來非常簡單,就是把新鮮甘蔗先榨出汁來,再把汁液熬煮得比較濃稠,之后放到陽光下暴曬,成為“濃縮糖漿”,就能儲存比較長的時間了,直接吃或者兌水喝都行。
連糖漿都這么珍貴,古代人的餐桌豈不是很單調?不過,幾千年來人們的生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各種技術也在不斷地完善。特別在宋代以后,我們今天熟悉的不少零食都能吃到了,比如各種形狀的糖果啦,飲料啦,爆米花啦。它們是怎么做出來的?
甜蜜的糖,竟然來自于“主食”
大約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中國古人已經學會了做糖?!对娊洝防镉幸痪湓姟拜垒比顼崳▂í)”,形容周國的土地肥沃,原本味道很苦的野菜生長在這里,也變得和飴一樣甜美。當然,這是一種夸張的寫法。
飴是中國古代最早制作的一種糖,是用大麥、小麥、黍米、糯米等做出來的。可是,這些作為主食的糧食,并不像甘蔗那樣含有豐富的甜汁,怎么能變成糖呢?
秘密就在于糧食的主要成分——淀粉,它可以轉化為糖。當我們嚼白饅頭、白米飯的時候,不加調料,也會覺得嘴里有一點甜味,就是因為在唾液里的淀粉酶催化作用下,淀粉發生了水解反應,“變身”成了麥芽糖。古人將發芽的大麥等糧食加水煮熟、密封發酵,待它變軟成糊后,過濾掉殘渣,將剩下的汁液熬稠,蒸發掉水分,剩下的糖漿就是“飴”,現在也叫麥芽糖。溫度稍微高一點,它就會變得非常黏軟;在低溫下又會凝固得像石頭一樣硬,需要使勁敲打才能碎。即使是這種糖,古代的老百姓也不能經常吃到,往往是逢年過節時才特意做一些。古人不僅把它當成一種零食和調料,也認為是一種對身體有益的藥物。
我們現在吃的白砂糖,通常是用甘蔗做的,不過蔗糖的歷史比起飴糖要短得多了。甘蔗在中國的種植歷史可以上溯到三千年前,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是直接當水果吃。晉代有一位畫家叫顧愷之,他吃甘蔗專門喜歡從不太甜的尾巴開始啃,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吃,顧愷之回答說:“這樣才叫‘漸至佳境,越吃越甜!”
通常認為,現在所說的“白砂糖”制作辦法是唐代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將甘蔗榨汁后反復熬煮,讓糖漿凝結成像沙子一樣一粒粒的固體,叫“砂糖”,也叫“糖霜”。但那時糖的雜質很多,顏色發黃。直到明代,終于出現了“黃泥水淋脫色法”,用細滑的黃土將糖漿里的雜質吸附掉,做出的蔗糖顏色更白,人們也習慣叫它為“白糖”了。在白糖廣泛應用后,古人吃的甜點才更加豐富多彩,也出現了各種造型、口味的糖果。
花也能做成飲料?
古代人喝的飲料種類繁多,有的一直流傳到今天,但一種叫“花露”的飲料現在卻不常見了。從名字能看出,它是用花做的?!都t樓夢》里,寶玉吃的“玫瑰清露”就是其中之一。
花露并不是直接把花泡在水里,而是采摘最新鮮的香花,像茉莉花、玫瑰花、桂花、菊花等等,清洗干凈后,放在蒸鍋里加熱,然后收集水蒸汽,讓它冷卻凝結成水,里面帶有花的香味,它就是“花露”?;犊梢灾苯雍龋材芗釉诓枥铩⒕评铮蛘呓o其他食品調味,還有人把它澆在剛煮熟的米飯里,讓飯也帶上花香。而且,花露還可以作為女子的化妝品使用,比如抹在臉上滋潤皮膚,或者灑在衣服上當香水,真是一“露”多能。
自家做花露比較費時費力,明代開始有了“工業生產”,一般是藥店用大灶同時蒸數十個蒸鍋,按不同的季節制作花露,賣給顧客,當時也出現了一些知名品牌。
古人吃的爆米花什么樣?
現在看電影時買的爆米花,一般是用玉米做成的,玉米里含有比較豐富的淀粉,在高溫加熱時,玉米粒外皮爆開,淀粉糊從裂縫里噴出,溫度降低后就凝結成了一團團的“花”。不過,在玉米傳入中國之前,古代其實早就有了“爆米花”。
宋代江浙一帶的人們,習慣在農歷正月把糯米粒放到加熱的鍋里炒,它受熱后膨脹爆開,就成了一粒粒的“米花”。雖然并不像現代吃的爆米花個頭那么大,但吃起來也很酥脆。這種爆米花叫作“爆孛婁”,“孛婁”指的是炒米粒時發出的爆炸的聲音。人們不僅將米花作為日常零食,還會根據正月里炒米花時的聲音和米粒爆開的形狀,來預測今年會不會有個好收成、家里的大小事會不會順利……正如詩里寫的,“今朝孛婁開如雪,卜得今年喜事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