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統計與概率領域第三學段目標是經歷收集、整理、分析和表達數據的過程,會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表達數據,并作出簡單的判斷。形成數據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可見,統計板塊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數據意識的主陣地。統計教學是建立在真實數據的基礎上,決定了它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這就需要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才能形成深刻的數據意識。帶著這樣的思考,筆者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折線統計圖”一課為基礎,展開實踐和研究。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容易出現“紙上談兵”的現象,將新授課上成習題課,學與不學似乎區別不大,過分強調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忽視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表達的統計全過程,這不利于學生數據意識的形成。
在實踐和研究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1)選擇的情境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難以引發統計需要,導致數據收集過于被動。(2)提出的問題不夠合理,難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數據的整理也就無從談起,并且缺少有效的數據分析,沒有凸顯折線統計圖呈現數據的優勢和價值。(3)缺乏應用折線統計圖作出科學的判斷和決策,忽視了數據的合理表達。
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就必須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即學生明確統計的原因、產生收集數據的需要、會選擇適合的方法統計以及能通過折線統計圖合理表達未來的趨勢。這些統計過程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的,互為助力推動學生數據意識的形成。
二、課堂實踐和研究
【教學片段一】創設實際情境,激發統計需要
師:學校為了提高同學們的運動技能,決定在下個月舉行跳繩比賽,每個班派一名選手參加,五(1)班經過報名、推薦,產生了2名候選人,小紅和小藍,那么選誰參加跳繩比賽呢?怎樣選擇更有說服力?
生:可以讓他們比一次,誰跳得多就選誰。
生:我覺得比一次不能說明問題,需要多比幾次,更有說服力。
師:也就是同學們要用數據來說話。(板書:數據)
師:用數據說話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老師選擇了小紅10月1日至10月7日的跳繩數據,請看。
課件出示:10月1日每分鐘跳繩150個;10月2日每分鐘跳繩160個;10月3日每分鐘跳繩155個;10月4日每分鐘跳繩155個;10月5日每分鐘跳繩170個;10月6日每分鐘跳繩180個;10月7日每分鐘跳繩185個。
師:我們還要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那么你們打算用什么方法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呢?
生:可以制成統計表,這樣數據看起來更清楚。
生:也可以畫成條形統計圖,這樣更直觀。
課件出示:對應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師:從條形統計圖上你知道了什么?
生:10月7日小紅跳得最多,有185個……
小結:也就是說我們通過直條的高矮發現了數量的多少。(板書:數量的多少)
【設計意圖:從“選誰參加”引入新課,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體會學習內容的實際意義,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激活學生相關的已學經驗,學生從“一個數據”想到“一組數據”,又將這組數據分別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呈現,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的數據意識有序發展?!?/p>
課例中呈現“選誰參加跳繩比賽?”這一問題情境,學生自然會想到讓兩位候選者比一比,初步有了收集跳繩數據的需要,接下來的統計活動就有了主動性和目的性。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馬上會意識到在比較和分析之前,首先要調查研究、收集數據,體會統計活動的一般過程,為后續的教學做好了鋪墊,也讓學生的數據意識邁出了第一步。
【教學片段二】真實問題引導,經歷數據的整理分析
師:是啊,但是我們選參賽選手不僅要知道他(她)的最高成績,還要知道這段時間內的成績變化情況。(板書:數量的變化)
師:要想直觀地看出小紅成績的變化情況,我們可以怎么做呢?(學生完成任務單)
1.展示學生任務單,請介紹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沿著條形統計圖直條的上端直接連線。
生2:我是在直條頂部先描點,再連接起來。
小結:幾位同學的畫法可能有些不一樣,但是他們都在用線的變化來表達數量的變化。
課件出示:對應折線統計圖。
師:看看這個圖的特點,我們該叫它什么統計圖呢?
教師揭題:折線統計圖。(板書:折線統計圖)
2.課件同時出示: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
對比:仔細觀察,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什么沒變,什么變了?
3.單獨出示折線統計圖。
師:折線統計圖中的點和線告訴了我們什么?
生:點表示數量的多少,線表示數量的變化。
師:根據線的變化趨勢,你能預測一下小紅10月8日的跳繩成績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嘗試在條形統計圖上刻畫,初步感受用線來表達數量的變化。并在對比中發現折線統計圖不僅能夠表示數量的多少,還能夠直觀表達數量的變化。在預測10月8日小紅的跳繩成績中,初步感受折線統計圖可以為我們的推測提供依據,初步體會學習折線統計圖的價值。】
師:小紅的成績分析完了,現在可以選誰參加跳繩比賽了嗎?
生:小藍的成績還沒有分析。
師:要分析小藍的成績,我們需要做什么?
生:需要收集小藍的數據。
師:(出示小藍跳繩成績統計表)為了公平起見,老師同樣收集了小藍10月1日~10月7日的跳繩成績。請大家用今天的折線統計圖來嘗試畫一畫。
1.展示學生個案。
師:我選了3幅作品,你更喜歡哪一幅?我們剛才畫折線統計圖,分了幾個步驟?
生:描點、標數據、連線。(板書:描點、標數據、連線)
2.出示小藍跳繩數據的折線統計圖。
師:誰來說說小藍的跳繩成績?
生:成績不太穩定。
3.出示小紅、小藍跳繩數據的折線統計圖。
對比:現在小紅和小藍的數據都有了,你覺得選誰?
大部分學生:我選小紅,因為小紅的成績穩中有升。
小部分學生:我選小藍,因為他的最高成績很好。
師:現在有選小紅的,有選小藍的,意見不統一,該怎么辦呢?
生:投票、算平均數……
師:距離比賽還有一段時間,怎樣讓我們的選擇更有說服力呢?
生:繼續練習,再選數據,整理數據再分析。
師:老師繼續收集了他們10月8日~10月12日的成績,我們來看。
4.出示兩人10月1日~10月12日的折線統計圖。
對比:現在你想選誰參加跳繩比賽?
生:我選小藍,因為后續練習中,小藍既穩定又有所突破。
追問:假如距離比賽還有一段時間,同學們打算怎么做?
生:繼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
小結:看來,更多的數據能讓我們獲得更多的信息,為我們的選擇提供依據。
【設計意圖:在畫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折線統計圖的基本結構,突出點的位置表示數量的多少,線的走勢表示數量的變化。再次思考“選誰參加跳繩比賽”,在兩次截然不同的選擇中,充分體會折線統計圖的意義,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凸顯折線統計圖的特點?!?/p>
課例中在給出小紅10月1日~10月7日的跳繩成績后,學生馬上想到把這些數據整理成統計表,看得更清晰。也有學生繪制成條形統計圖,呈現得更加直觀。這符合學生以往的統計經驗,借此提出更高的要求,“選派誰”除了要了解他們跳繩的具體數量,還要了解他們這段時間內成績的變化情況,這樣才能做出科學的選擇。當分析完小紅的數據后,追問:“現在你能決定選誰參加了嗎?”學生一致表示小藍的數據還沒有分析,學生帶著這樣的思考,就會主動整理小藍的跳繩數據,以便比較選擇。在比較中有學生選小紅,認為小紅成績穩定,也有學生選小藍,認為小藍的最高成績高出小紅。借此告訴學生距離比賽還有一段時間,追問:“怎樣選更科學?”學生有了前兩次的統計經驗,很快提出讓兩人繼續訓練,多收集整理一些數據,再作比較。在增加數據后,對比拓展后的折線統計圖,很多學生改變了自己的選擇,認為選小藍更合適,在后期的訓練中小藍既穩定又有所突破。在這樣的“反差”中,學生能夠體會到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們的決策。
【教學片段三】依托現實問題,凸顯統計價值
師:星期六,小紅回家告訴媽媽,學校通知可以預定明年的校服了。預定明年的校服,媽媽要考慮什么問題呢?
生:預測小紅明年的身高。
師:怎樣預測小紅明年的身高呢?
師:也要收集數據,小紅從她的智慧教育平臺中找到了她6~12歲的身高記錄。
1.出示身高統計表,現在要想清楚地看出小紅的身高變化,你們建議制成什么統計圖?
生:折線統計圖。
2.出示兩幅沒有標題且起伏程度不同的身高條形統計圖。
對比:看到這兩幅折線統計圖,你有什么想法?
師:這兩幅身高圖會不會是同一個人的?
生:可能是。
出示結果。
師:都是小紅的,你有什么發現?
生:兩幅圖每一格表示的年齡不同。
生:第1幅圖省略了110厘米以下的部分。
師:你會選擇哪一個?為什么?
生:選擇第1幅,它的起伏程度明顯。
師:根據線的走勢,你能預測一下小紅明年的身高是多少嗎?
師:請大家觀察一下,小紅幾歲到幾歲身高增長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根據線段的傾斜程度判斷,傾斜程度大,變化就快。(板書:傾斜程度大,變化快)
師:(指著11~12歲這一段問)這段折線怎么樣?
生:傾斜程度小,身高變化就慢。(板書:傾斜程度小,變化慢)
【設計意圖:在比較中體會折線統計圖縱軸數據的變化會影響折線統計圖的結構,以及數據省略能把折線統計圖襯托得更加直觀,便于我們分析數據。感受線的傾斜程度代表變化的快慢,幫助學生領悟方法、積累經驗,使學生看清折線統計圖更多的細節,體會數據蘊含的信息?!?/p>
數學知識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應該服務于生活實際。課例中呈現“可以預定明年的校服”,我們就要考慮預測明年的身高情況,選擇折線統計圖適合預測。接著引導學生觀察點與線之間的聯系,觀察不同區間的變化,在多層次、多角度的觀察中發現線的傾斜程度代表變化的快慢,方便我們較為準確地預測“小紅明年的身高”。而預測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是某個答案出現的可能性大一些。正是這樣的不確定性,讓統計教學更科學。也正是在這樣的應用過程中,學生逐步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功能,學生的統計能力和數據意識隨之慢慢形成。
三、總結
盡可能讓學生經歷收集、整理、分析和表達數據的統計全過程。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必須親身經歷才能充分感受統計價值,形成數據意識。明確統計的目的、掌握統計的方法、分析統計的結果,讓數據成為學生數據意識形成的有效助力。
參考文獻:
[1]徐建文,顧學文.培養數據分析觀念 凸顯統計教學核心:以“折線統計圖”一課為例[J].小學數學教師,2014(10):38-43.
[2]陳靜.了解特點,掌握方法,發展數據分析觀念:“折線統計圖”內容分析與教學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19(6):38-41.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周莊中心小學校)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