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敏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有助于學生文化知識的豐富、閱讀能力的提升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可以說,滲透審美教育,既是小學語文教學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學生學習成效有效提升和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教學觀念陳舊、教學內容單一以及教學方式古板等突出問題,嚴重影響制約教學成效,基于此,著重探究審美教育滲透策略,包括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落實審美教育課程教學目標、構建學科審美教育優質資源、突出學科審美教育情感元素,以期對今后教學實踐提供有力指導。
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的一門核心學科,知識較為繁雜,其中所包括的語言文字以及文章內容等是先輩智慧的結晶,靈活反映了民族精神風尚。與此同時,語文極具藝術特性,文學語言的形象性、音樂性、情感性、準確性等特點突出,也以此營造出了語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等多種美的元素,繼而賦予其良好的美學價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立足教學內容,創新滲透審美教育,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美學素養。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豐富學生文化知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做好文章賞析和審美元素教學工作,使審美教育能夠真正深入滲透于語文的文字及文本教學中。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不斷加深,文化認知不斷提升。另外,審美教育的融入能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文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最終在課內外閱讀中積累更多的知識,使知識體系架構得以不斷完善。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內容較為抽象繁雜,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死記硬背不可取且效果差。通過融入審美教育,指導學生從審美角度去理解,學生閱讀能力會大幅提升。比如,學習議論文時如果我們具有良好的審美能力,能夠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那么閱讀理解能力也會大幅提升。如此一來,語文學習也會變得事半功倍。
(三)有助于塑造學生健全人格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旨在奠定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同時兼顧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引領和塑造等。小學生年齡尚幼,心智發展尚不成熟,加上社會閱歷不足,經驗缺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與干擾。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審美導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使其以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狀態投入學習及生活中,塑造健全人格,全面發展。
二、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審美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陳舊
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強調知識傳授而忽略審美教育,致使審美教育嚴重滯后甚至是缺位,影響育人成效。其中,教師陳舊的教學觀念是首要問題。一方面,有些教師對于審美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更多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基于審美角度的深層次挖掘和針對性指導,片面認為語文教學主要是提升學生文學修養,而非審美能力;另一方面,傳統教學中多采用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育,在這種教師本位而非學生本位的課堂模式下,學生學習極為被動,對于美的認知尤為局限,教學成效不盡如人意。
(二)教學內容單一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工作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課本知識的講解。學生更多的是形成對學科知識的概念性了解,并沒有從審美角度出發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思考。目前,教師過度依賴教材,而教材中審美元素和審美方式又較為落后、不夠突出。教學內容單一也會影響審美教育的滲透效果。
(三)教學方式古板
相較于其他學科,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略顯枯燥乏味。也正因為如此,教師需要采用靈活有效的方法開展教學。然而,有些教師仍然采用灌輸式、填鴨式教學,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學習起來很吃力,過多鉆研理論知識卻理解不透,審美能力更是難有提升。另外,有些教師只能簡單陳述語文知識,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學生無法感同身受,審美教育難以滲透且難有成效。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策略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課堂教學是育人主陣地,在滲透審美教育過程中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積極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就需要教師做好內容的整合與利用,在立足學生實際語言感知與表達能力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深入挖掘與充分感知文章中所蘊藏的審美元素。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對知識性內容的理解以及知識與技能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也要追求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的達成,而這里所說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就需要依托審美教育去實現。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審美角度出發,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引導其發現美、感知美以及表達美。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合理把控好知識教育和審美教育,做到二者融合發展,在相互滲透與穿插中實現并重并舉、協同推進。小學生年齡尚幼,心智發展不夠成熟,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與干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一味地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學,始終圍繞課文內容進行知識講解分析,學生很容易喪失學習興趣,知識教學目標都難以達成,更談不上審美了。所以說,教師在組織引導學生圍繞課本文字內容進行賞析的過程中,應當創新教學方法。比如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采用圖像、聲音、視頻等多元化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打造情景化體驗式教學,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審美教育的力度與成效,打造高效課堂并強化育人成果。
(二)落實審美教育課程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要具有明確的課程教學目標,并且還要堅定有效地落實。小學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綜合性學科,在課程教學中既要落實文化知識教育,也要滲透審美教育,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去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的同時,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審美素養。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落實審美教育課程教學目標,助學生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觀點與想法,促使學生對優美語言文字、精神品質等的審美理解,改變以往對課程內容的刻板學習。在課程教學中,學生要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思想養分,獲得精神指引,發揮對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積極影響。另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審美教育,教師除了要挖掘教學內容以落實教學目標之外,也要優化育人環境,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為學生創造真切的身心體驗,以引導其審美走向成熟。比如,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全方位打造優質的教學環境,將審美教育融入學生的學習及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線上,我們可以利用如微信、微博及抖音等新媒體網絡社交平臺進行宣傳,設置“仁、義、禮、智、信”等專題教學模塊,鼓勵學生從課內外文本中靈活取材并排演課本劇,采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大家,更好地落實審美教育,塑造良好的審美價值取向。線下,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比如古詩詞品鑒與朗誦大會、走進歷史名人等研學活動,通過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活動實踐滲透和落實審美教育。
(三)構建學科審美教育優質資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其中構建學科審美教育優質資源是基礎和關鍵。每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中都融入了作者濃厚的思想情感,蘊含著豐富的審美要素以及藝術元素,教師在指導學生品讀文章時,應當充分認識并利用這些教學資源。教師要摒棄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法,善于深入挖掘,精準掌握文本的深刻內涵,指引學生深入體會與感知,真正領悟其中所蘊含的審美元素。與此同時,也要注重活學活用,嘗試去應用與表達,達到形神層面的協調統一,有效培養學生自覺發現美、感知美以及表達美的意識與能力,形成審美品位、審美意向以及審美素養。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整合與優化教學資源,突出學科審美教育元素,做到有主有從、輕重分明和目標明確。其中,重難點內容要做到精講、細講,次要內容要簡化或適當省略。教師要善于均衡感性材料與理論經典,基于審美教育去彰顯文學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以此為引領不斷完善學生人格,不斷開闊學生的審美視野,不斷積累學生的審美經驗等,最終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也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增加現代課堂教學素材,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之前,要提前整理好素材內容,避免素材文字表達缺少現代審美元素,或者是相沖突的情況發生。教師在充分利用相關歷史教學素材以增加學生愛國情感及文化自信的同時,也要對存在爭議或沖突的內容、容易對學生學習構成錯誤引導的部分學會辯證地分析。另一方面,教師要酌情刪減過時的教學素材,有的古文內容的語言表達較為含蓄、晦澀,可能同時具有多層含義,給學生學習理解帶來了一定難度,影響課程進程以及教學實效。對此,教師可以將那些晦澀且落后的素材進行中心思想式的概括與講解,同時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情景化構建,指導學生獲得直觀形象的理解。以此,有效提升審美教育素材質量,有力推動審美教育的落地。
(四)創新應用審美教育可行方法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必須創新應用審美教育的可行方法。以此,突出學科審美教育情感元素,以情感為引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落實審美教育,達到知識育人與思想育人相結合。第一,要在語文課堂中做好情感互動,教師要著力打造互動課堂,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多交流互動,指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更好地理解情感元素,積極推動審美的發展。傳統教學中,小學生存在審美被動化、浮躁化甚至極端化的問題,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為及思想文化的干擾影響。與此同時,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審美環境與現實中的主流審美也有差別。如此一來,導致以往課堂中審美教育落實面臨諸多困難,最終成效不盡如人意。對此,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突出學科審美教育情感元素,將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分化與重組,制作成集圖、文、聲等元素于一體的專題教學課件,生動展現審美意象。劃分學生學習小組,進行合作探究與交流討論,鼓勵他們去認知和表達,結合評價指導,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第二,分析并利用教學中的情感要點,指導學生重點分析和深入理解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情感元素。具體來講,教師要注重并強化學習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他們掌握教學中的情感要點。比如在戲劇等篇目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組織引導學生通過排演舞臺劇的方式讓學生分飾不同角色,以激發學生參與和學習興趣的同時,深入感知文學的魅力。基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突出教學中的情感要點,使學生充分感知美、體驗美,以此提升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能力。第三,要總結審美教育中的重難點。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落實推進審美教育,就必須突出學科審美教育的情感元素,既要從宏觀上做好頂層設計,又要從微觀上創新教學手段。而其中,教師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及方法,指導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高效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有效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這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具體來講,性格外向的學生大多表達能力較好,活潑好動,對此可以指導他們通過演講或表演的方式去學習。而性格內向的學生大多心思比較細膩,清幽喜靜,對此可以指導他們通過觀看視頻,撰寫讀后觀、觀后感等方式去學習。采用契合學生特點的方式去引導,才能實現個性化教學。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極具必要性,對豐富學生文化知識、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等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鑒于傳統教學中的問題及不足,教師應當創新探究,不斷研發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可行策略,實現教育與育人的協同,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梅.培養小學生審美意識,提升美育鑒賞能力[J].智力,2021(3):53-54.
[2]茍秋峰.試論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回歸[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19(4).
[3]程啻.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審美情趣的構建[J].語文世界,2023(2):14-15.
(作者單位:甘肅省成縣廣化學校)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