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瀅
自Lakoff & Johnson在其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概念隱喻理論以來,人們對隱喻的認識由傳統的修辭工具擴展到思維工具。概念隱喻體系中的隱喻被定義為一種 “跨概念域映射”的認知過程[1],即在兩個不同的概念域中用一個概念(源域)理解另一個概念(目標域)。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具有“語言、概念和交際功能”,蘊含著隱喻使用者的價值立場和意識形態,能夠“勸說、說服大眾”[2]。隱喻既然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就不應僅限于語言這一種符號。20世紀末,在語篇研究多模態轉向的背景下,Forceville等人開始研究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模態對隱喻的表征和構建作用,提出了多模態隱喻理論。Forceville & Urios-Aparisi[3]認為,除語言文字外, 圖像、音樂、手勢、味道等都可以參與隱喻意義的構建,由此提出了多模態隱喻的概念,即源域與目標域分別或主要由不同模態來呈現的隱喻現象。與語言隱喻相比, 多模態隱喻呈現出“動態敘事性、鮮活性及‘具體是具體’映射”等特點[4]。
新華社于2017年5月17日發布的 “一帶一路” 宣傳片《大道之行》微視頻借由《國家相冊》中的老照片串聯起“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宗旨和成果,講述了中國的歷史亮點和成就。
《大道之行》總時長為6分11秒(其中5分47秒至6分11秒為攝制團隊的介紹,不在本文分析范圍),共120多個鏡頭。在結構布局上,該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0:00—1:40),伴隨著滴落在藍色湖面上的清脆水滴聲拉開序幕,并配合習近平總書記演講的原聲旁白和字幕,穿越回了中國古絲綢之路的場景;第二部分(1:41—2:21)通過一系列觸目驚心的畫面、動態影像和旁白展現了當今全球面臨的困境和危機;第三部分(2:22—5:47),以父親帶著孩子尋找回家的路引發人們自然的聯想:世界怎么了?出路在哪里?進而引出充滿中國智慧的解決方案——“一帶一路”倡議。
該視頻運用了語言、字幕、動態影像、圖片、音樂、手勢等多模態手法,其中動態影像由電影拍攝和逼真場景混合而成,旁白收集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的原聲。這些多模態手法共同作為主題建構和語篇連貫的手段,從而強化了受眾的認知接受度,激發了情感共鳴。
本研究的文字模態由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會議上發表的七場演講的全文組成,并保存為單獨的文件,然后導入NVivo 12(質性分析軟件) 中進行進一步的編碼和分析。視覺模態的視頻被“截圖”分割成 126 個分析單元——這是由停止和重啟相機帶來的“截圖”所構成的“一個個連續的‘取景’”——該方法是電影研究中單位劃分的標準方式[5]。在對隱喻表達進行編碼時,演講與視頻中的隱喻表達識別方法有所不同。文字隱喻根據其含義進行識別:如果所識別的短語/單詞的上下文含義在字典中具有更基本的含義,則將其標記為隱喻表達[6]。視覺隱喻的識別遵循 Bounegru 和 Forceville (2011)[7]的視覺隱喻識別原則。在他們的描述中,如果一個視覺元素算作一種隱喻表達,它應該至少包含一個可以映射到目標域的源域概念;此外,這種源域—目標域的映射應該是不可逆的。
在 NVivo 12的幫助下,我們確定了演講文本和視頻素材中的多模態隱喻。演講語料和視頻語料都運用了多種源域。習總書記演講的語言文本包括248個語言隱喻表達,而視頻語料包含67 個視覺隱喻(見表1)。
由此可以看出,使用人類隱喻和旅程隱喻是本研究“一帶一路”話語中更為凸顯的兩個隱喻,但演講文本和視頻文本之間存在一些細微差異。具體說來,演講文本語料更傾向于與人類相關的(105) 概念;視頻語料包含更多與旅程相關的隱喻(23),人類隱喻排在第二位。
在演講文本中,與人類相關的表達大都體現著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層架構。根據從人類到國家的概念映射,國家層面的發展計劃被解釋為個人的命運,國家間的關系通過人際活動和人體的類比來表達。
在宣傳片中,中國工程師和非洲工程師共同研討工程方案的畫面隱喻中非的共建共享(見圖1);“中俄合作項目”的字幕和俄羅斯小伙打開一個個印有中國符號和中國元素的套娃畫面隱喻中國和俄羅斯睦鄰友好的國際關系(見圖2);馬來西亞小女孩在漂流瓶中看到了中遠貨運船只(見圖3);希臘小伙在中國援建的比雷埃夫斯港口垂釣(見圖4);英國男子在中歐班列上選到心儀的帽子(見圖5);斐濟人民在中國援建的納布瓦魯公路上歡歌熱舞的畫面(見圖6)和“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正在擴大的字幕,都是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普通民眾臉上洋溢著的滿意和幸福來隱喻中非、中俄、中馬、中希、中英、中斐等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建立起來的和諧和睦、唇齒相依的國際關系。“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解決當今世界危機、實現人類和平與發展的一劑良方,也向世界展現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與世界各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東方大國的形象。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Zhang Xiaoyu[8]認為,“一帶一路”一詞本身就是一種隱喻表達。顧名思義,“一帶一路”是連接亞洲、阿拉伯半島和南歐的古代商道范圍的地理名詞,其中“帶”指海上航線,“路”指陸路。而如今,該詞指的是在政策制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自由貿易和沿線文化交流等領域的國家間的廣泛合作。基于“發展是旅程”這一概念隱喻,可以將“一帶一路”的內涵理解為發展政策與物理路徑的類比,即“‘一帶一路’是旅程”。
在宣傳片《大道之行》中,旅程隱喻通過多種感官模態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愿景和價值。首先,視頻的第一部分呈現了一片廣袤的沙漠和穿行其間的駱駝運輸隊(見圖7),通過遠景和中景的交替呈現,將觀眾帶入了一個開闊的空間。同時,背景音樂也采用了寬廣的樂章,呈現出開放、寬容、豁達的氛圍。這種多模態的表現形式,激發了觀眾對開放、自由、多元的向往和認同,引發了對“大道”這個概念的探究和理解。

圖7
接下來,視頻中出現了“在海上航行的鄭和船隊”(見圖8)、“跋山涉水后挖掘出的古董陶器”(見圖9)等多個代表性的場景,這些場景通過視覺符號和語言符號的綜合運用,向觀眾展示了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積淀。這些符號隱喻了“一帶一路”倡議的跨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愿景,激發了觀眾對文化多樣性和歷史傳承的關注和認同。

圖8

圖9
在《大道之行》的第三部分,視頻中還呈現了一幅“絲綢之路地圖”,通過動態的線條和點陣呈現,向觀眾展示了“一帶一路”的覆蓋范圍和聯通網絡(見圖10)。這種多模態的表現形式,既直觀又具有藝術性,激發了觀眾對 “大道” 這個概念的想象和期待。另外,也與習近平總書記在達沃斯論壇中所說的遙相呼應——“中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遠不敢到大海中去經風雨、見世面,總有一天會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國勇敢邁向了世界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在游泳中學會了游泳,這是正確的戰略抉擇。”在這里,旅程隱喻被具化成了一次航海旅行。對于中國來說,出海航行是一場生命的冒險,因為缺乏航海經驗(“漩渦”)和來自外部的致命危險(“風暴”)。盡管如此,中國還是有足夠的勇氣(“敢游”)去面對這些挑戰,戰斗到底——它“學會了如何游泳”,成功地“看到了世界”。以在汪洋大海中游泳為例,發展被視為一次非常有挑戰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的旅行,而中國則是能夠克服這些風險的勇敢者。[8]

圖10
在視頻的第一部分,湖面上的一滴小水滴由3D技術變成一朵美麗的花,接著一朵朵五顏六色的花在湖里競相開放,最后盛開出一朵巨大的牡丹。在這段視頻中,一朵朵小花映射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沿線國家這一目標域。小花各異的顏色代表各國不同的民族與文化(見圖11)。小花是在水滴滋養下成長起來的,水滴代表中國包容開發的態度,能與各國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中和諧共處。最終盛開的牡丹花與顏色各異的小花同在一湖面中開放(見圖12),既預示著“一帶一路”倡議會取得豐碩成果,也表明“一帶一路”倡議不是為了中國一枝獨秀,而是為了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百花齊放[9]。

圖11

圖12
福柯( Foucault)認為,話語即權力。因此,要想在國際上贏得 “一帶一路” 的話語權就離不開對 “一帶一路” 知識的話語建構[10]。在構建過程中,人類社會共同理念和核心價值利益、價值定義權和解釋權都是需要高度關注的,從而得以全面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一帶一路”宣傳片《大道之行》中多模態隱喻的使用塑造了中國擔當有為的大國形象,不失為促進中國方案傳播、贏得國際話語權的有效話語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