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剛



在當前這個中國化妝品行業重大變革階段,功效評價起著推動品牌實現品牌提升、推動產品升級和科技水平提高,幫助企業實現競爭差異化,助力品牌獲得消費者認同等諸多關鍵性作用。未來,功效評價甚至可以幫助更多本土品牌躋身行業高端市場。
化妝品功效評價的重要性
首先,功效評價是化妝品工程師學習的需求
當今行業處在一個卷功效、卷成分的時代,工程師如果不了解化妝品功效評價知識,聽不懂供應商對于原料的介紹,那就不可能開發出有競爭力的產品。現在學習功效評價知識的途徑很多,比如從原料商講解原料功效證據中學習;也可查閱功效評價相關法規、國標、行標、團體標準,熟悉化妝品功效評價法規要求,基本原則;還可參加行業會議、技術研討會等了解如何驗證產品的功效;以及通過功效評價檢測機構的宣講介紹來學習等,只要保持一顆好學的心,知識都是開放的。
其次,功效評價是配方、標簽、合規及國家監管的需要
2021 年4 月9 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2021 年 第50 號) 中對化妝品功效評價做了明確的要求。配方工程師應了解法規規定,功效大類如何選擇證據類型,即人體測試、消費者測試、實驗室測試、文獻或者研究數據,并了解獲得這些證據來源的途徑和方法。
再次,功效評價是產品開發的需要
配方師在產品功效目標制定階段及產品開發過程中均需要知悉如何使用適宜的功效評價手段分階段驗證產品的功效性,以保證最終研發的產品功效符合預期。而對于原料商來說,在開發原料階段,對于原料功效的測試和評價更是至關重要。
最后,功效評價是產品傳播和銷售的需要
功效時代,塑造差異化競爭優勢是核心。“核心成分+ 科研背景+ 意見領袖+ 效果數據+ 專業渠道” 已經成為諸多功效品牌的運作范式。品牌商開始以皮膚機理、量化試驗數據、功效檢測報告、產品使用場景等為出發點闡述品牌故事。功效檢測機構除了滿足合規性的基礎功效測試外,還可通過方案設計可視化、過程可視化、結果可視化等市場需求,做增值服務,做宣稱創新。同時,為了突出產品的功效性的賣點,有能力的功效檢測機構會加大研發的力度,在設備、方法、可視化和差異化等方面做大量的研究工作,以此匹配各種各樣的差異化功效測試需求。
化妝品功效評價的市場現狀
1. 化妝品功效測試周期長、成本高,創新宣稱受限
法規對化妝品功效的分類客觀上導致了目前化妝品功效測試周期長、成本高,以及創新宣稱受限。我國對于化妝品及原料的監管一直較為嚴格,尤其是2021 年《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及相關配套法規實施,對化妝品原料、產品的安全與功效等方面都制定了嚴格的監管要求。國家更嚴格的監管對于整個化妝品行業,包括品牌方、原料方、代工廠、消費者、檢測機構都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整個化妝品行業的創新熱情被重新點燃,也形成了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
新法規中,《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是最重要的功效評價指導文件。其中的第十條。具有祛斑美白、防曬、防脫發、祛痘、滋養和修護功效的化妝品,應當通過人體功效評價試驗方式進行功效宣稱評價。
具有祛斑美白、防曬和防脫發功效的化妝品,應當由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機構按照強制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的要求開展人體功效評價試驗,并出具報告。
第十一條。進行特定宣稱的化妝品(如宣稱適用敏感皮膚、宣稱無淚配方),應當通過人體功效評價試驗或消費者使用測試的方式進行功效宣稱評價。
通過宣稱原料的功效進行產品功效宣稱的,應當開展文獻資料調研、研究數據分析或者功效宣稱評價試驗證實原料具有宣稱的功效,且原料的功效宣稱應當與產品的功效宣稱具有充分的關聯性。
第十二條。宣稱新功效的化妝品,應當根據產品功效宣稱的具體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能夠通過視覺、嗅覺等感官直接識別或通過物理作用方式發生效果且在標簽上明確標識僅具有物理作用的新功效,可免予提交功效宣稱評價資料。對于需要提交產品功效宣稱評價資料的,應當由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機構按照強制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規定的試驗方法開展產品的功效評價,并出具報告。
使用強制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以外的試驗方法,應當委托兩家及以上的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機構進行方法驗證,經驗證符合要求的,方可開展新功效的評價,同時在產品功效宣稱評價報告中闡明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等參數。
法規中以上這3 條,加上孕婦、哺乳期婦女,以及不屬于 02 嬰幼兒、03 兒童允許使用范圍的功效的,應按特殊化妝品管理。以上種種確實讓一些品牌對于化妝品功效宣稱感到非常局促。
化妝品生產企業希望差異化宣稱,但即使已經有方法證明該宣稱是事實,但限于目前法規,總是不得不把創新宣稱強行歸到國家規定的26 種功效中。
因為要宣稱新功效操作實在困難,無從著手,迄今沒有一個案例成功實現。包括市場上流行的功能宣稱,抗糖抗氧,最終也不得不把功效歸入抗皺和修護的筐子里面去。
2. 化妝品功效測試標準嚴重不統一
目前公認的化妝品功效測試標準方法僅有保濕及特證產品申報需要的祛斑美白、防曬,防脫發四項標準。因為功效評價方法需要經過市場以及試驗的驗證,導致新方法開發周期漫長。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SGS 檢測公司、上海皮膚病醫院,以及華西醫院分別開發了滋養、修護、祛痘三個需要進行人體功效測試的方法團標,歷經一年多的研發,目前在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協會網站上征求意見中,期待能早日落地實施。
除了這些強制標準和較權威的標準外,只有業內的常規方法、規則,以及行業團體標準,目前沒有完全覆蓋26個功效詞,且各個檢測機構的評價標準也存在差異。
功效測試的方法有多種,人體試驗還是體外試驗,確實復雜多樣,但作為方法,科學嚴謹必須是第一位的。筆者本人曾是中國最早編制功效評價團體標準的發起人,在珀萊雅工作期間,作為化妝品功效評價標準的第一起草人,編制并頒布6 項化妝品功效團標,記得那個時候,字斟句酌,切切實實找3 家以上公司和機構進行方法學驗證,做得很是細致認真,因此這些團標目前被國內大多數測試公司廣泛采納。
不過之后,出現團標泛濫的問題,很多團標草率出爐,內容既不嚴謹也不科學,無法使用還混淆認知。編制團標,甚至成為牟利方式。
化妝品原料安全與功效評價多采用生物化學方法、動物模型、體外細胞模型、體外動物替代方法和臨床評價等方法。此外,感官評價和消費者問卷也可以提供數據支撐。
3. 化妝品功效評價的方法和設備
目前實驗室常用設備主要分為皮膚測試、防曬測試、成像測試、頭發測試等幾大類,主要依賴于進口設備,包括數據分析軟件。依賴設備及軟件給出結果,但其實根本不知道軟件到底怎么運算判斷的,忽視了有經驗醫生和功效評價技術人員的判斷以及消費者自評統計。而設備的迭代,更容易在檢測機構之間形成怪圈,形成誰的儀器先進誰家更權威更有話語權,設備之間的行業內卷,微觀和宏觀混淆,文獻和事實混淆,不能真實反映產品的實際功效。
化妝品功效評價的市場競爭激烈,個別機構所謂的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有失第三方機構的公平、公正性。行業內卷嚴重,機構之間同質化現象尤為嚴重,相互之間的較量偏離了檢測工作本身。如今的消費者對化妝品功效的要求提高了,品牌方更希望得到消費者對產品功效的認可,急需得到功效報告,導致有的化妝品功效評價結果并不科學嚴謹,甚至失真。長此以往,有失化妝品功效評價第三方機構的公平、公正性,而且也容易導致化妝品功效評價本身失去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原料測試應該百花齊放,在科學基礎上進行評測方法和評測方向創新,對于成品功效測試,應該有規范和較為一致的方法,以免誤導消費者。另外,過于強調化妝品的功效肯定不是化妝品的初衷,化妝品應該以保護、清潔和美化肌膚為主要目的,用強功效去改變皮膚肯定是走入誤區了。希望化妝品企業不要太浮躁,千萬不可陷入把消費者皮膚先搞壞,再把它修回來的怪圈,看似創造了需求,但立意不正確的生意,勢必做不長久,反而會失去消費者的信任。
4. 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的企業自行測試
《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中第六條。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可以自行或者委托具備相應能力的評價機構,按照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項目要求,開展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根據評價結論編制并公布產品功效宣稱依據的摘要。化妝品企業內部提供的功效報告也被國家認可,但事實上,功效評價機構的測試報告尚且不能全信,絕大多數企業內部的測試更不專業,功效報告的漏洞很多。
對化妝品功效評價未來的展望
1. 化妝品功效要想長足發展,應該盡快加大化妝品功效測試方法學的基礎研究,結合細胞生物學、皮膚生理學、無損測量學等最新發現,開發新方法。
2. 化妝品原料評價的受限較小,發展空間大,利于大力創新。化妝品功效檢測機構應該大力開發原料方向的功效評價方法,實現差異化,幫助化妝品企業尋找賣點。
3. 化妝品功效測試的國產設備和國產軟件有待開發,目前國內開發的VISIA CR 替代品、上海膚煥科技的Vplus?智能皮膚分析系統,以及國產小型雙光子顯微鏡,還有值得期待的皮膚激光拉曼光譜,市場前景廣闊,國產設備和軟件可以大有一番作為。
4. 化妝品功效評價機構可以深度參與到品牌方產品開發過程中,根據原料或產品功效,設計科學創意試驗,定制視頻腳本,拍攝創意視頻,包括機理動畫制作,讓產品的功效特色更好地等被消費者理解,并轉化為可視化的有效傳播。
5. 化妝品功效評價機構在品牌端可進一步完善感官評估和消費者洞察,調查相關內容;另外,功效評價機構可以和原料研發端對接,測試和推薦原料一體化,為品牌用戶提供更完整的服務。
6. 化妝品功效評價可以和品牌深度合作,在基礎研究、原料測試、應用研究、產品開發、產品商品化、功效評價、感官評估、安全評價、消費洞察、創新宣稱、可視化傳播等方面都提供全面的服務。
7. 產品功效最終還是要看消費者的體驗,一個成功的產品,要提供給消費者實實在在的、可被感知的功效益處,才能實現產品的復購和品牌口碑,并最終形成品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