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輝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襲而修筑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這一稱謂最早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自秦始皇修筑長城之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這一凝結著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與力量的宏偉建筑,是我們偉大的祖先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的寶貴遺產。
一、長城的防御體系
長城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御體系。城墻的主要部分是墻身,墻身由外檐墻和內檐墻構成,內填泥土碎石筑成,結構方法主要有土筑、磚筑、石砌、磚石土混合砌四種,在沙漠地帶還采用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礫層層鋪筑的混凝結構,以達到堅固耐久的結果。長城大多修建于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據地形特征和防御功能的需要,在建筑布局上講究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原則;在建筑材料上講究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以求最大限度地起到堅固防御的作用,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防御目的。
二、長城的軍事意義
中國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御工事,配置有長駐軍隊,具有戰斗、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軍事功能。長城的軍事防御作用是針對西北邊地軍情所采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的事前防御。即使入侵者集中力量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也不能撼動整段長城所駐守的強勁軍隊,而且還要面對被阻擊、被伏擊而無法撤退的危險。因為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入侵者的后勤補給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他們無法在內地長久立足,只能進行短期的騷擾。防守與攻擊相輔相成,捍衛中華民族,這便是長城的軍事意義。
三、長城的修繕過程
中國長城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陸續修筑了2000多年,曾有三次修建高潮期。
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獫狁的襲擊,曾筑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這是歷史上最早的長城。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修筑長城進入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期。這一時期修筑的長城長度都比較短,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修繕了先秦長城,史稱“萬里長城”,這是修筑長城的第二個高潮期。
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明代長城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長城,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長城大多是此時修筑的。這是修筑長城的第三個高潮期。
而后至今,我國各地對長城有不同程度的保護性加固修繕。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長城居庸關宣布,歷經5年調查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的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
四、長城的文化和歷史意義
長城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典范,它代表了中國古代的建筑和文化水平。長城的宏偉壯觀、綿延不絕的脊梁狀線條和堅實穩固的構造,表現了中國古代的建筑、軍事、文化和哲學等方面的成就。長城的修建和戍守、長城區域的爭戰也促進了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間的民族融合,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長城更是一種精神象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
五、長城的主要關卡
山海關——長城第一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處,是萬里長城的入海處,號稱“天下第一關”。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御建筑。
黃崖關——長城第二關,位于天津市薊州區北30公里處的崇山峻嶺之中,明代對其進行了大規模增修。關城東西兩側崖壁如削,山勢陡峭雄偉,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由于山崖在夕陽西照時反射出萬道金光,故得此名。
居庸關——長城第三關,位于北京西北48公里處的關溝峽谷之中,以險著稱,是萬里長城上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關隘之一,著名的“燕山八景”之首。
紫荊關——長城第四關,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被稱為“畿南第一雄關”。
倒馬關——長城第五關,位于河北省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村,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
平型關——長城第六關,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西南的白崖臺鄉。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
偏頭關——長城第七關,位于山西偏關縣黃河邊,西毗鄰黃河,地勢東仰西伏,故稱偏頭關。明朝詩曰:“半壁孤城一水灣,萬家煙火壯雄關。”
雁門關——長城第八關,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以北約20千米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
娘子關——長城第九關,位于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因唐代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于此,當時人稱“娘子軍”而得名。
殺虎口——長城第十關,位于山西與內蒙古的交界處,是民間所說“走西口”的發生地,是中、俄、蒙古貿易的必經之路,也是雁北以外長城最重要的必經關隘。
嘉峪關——長城第十一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隅,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長城沿線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被稱為“河西第一隘口”。
陽關——長城第十二關,位于甘肅敦煌市,始建于漢武帝時期,是對外貿易陸路交通要地,是古絲綢之路南路必經要塞。王維的詩句“西出陽關無故人”,道出了陽關的悲涼之景。
玉門關——長城第十三關,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境內,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始建于漢武帝時期,因西域輸入玉石經過此處而得名。
長城十三關,關關好風景。這些關卡風貌獨特,歷史底蘊深厚。它們或自然風光優美別致,或人文景觀壯美雄厚,或歷史遺跡林立豐富,或文化內涵意蘊深遠,各自散發著無限的魅力。
六、長城的文化內涵
長城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歷代的中華文人名士及國際人士。許多文人墨客以長城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以及美術、音樂等藝術作品,其中,唐代的“邊塞詩”尤為典型。如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唐代之后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現代,均有不少詩人、詞人、名人路經或登臨長城,有感于長城的修筑、作用,以及長城兩側的壯美河山等,揮毫寫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廣為流傳,大大豐富了長城文化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