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問題:哪一瞬間,讓你感覺互聯網換了一批人?
這個問題本身已經不新鮮了。這次,是宋丹丹因為身體原因暫時離開一檔綜藝節目的熱搜而起,有人問“宋丹丹有什么作品嗎?她的地位好像很高……”于是,有人把這個多年老梗又翻了出來。幾年前,是因為有人推薦“冷門歌手孫燕姿”,再往前,是有人不明白周杰倫為什么演唱會門票那么難買。
我還看過一個帖子,主題是比較不同版本的黃蓉。發帖人說雖然網上很多人都稱贊翁美玲版的黃蓉最好,但對他來說不是,他最愛的是周迅,因為他第一次看《射雕英雄傳》就是央視的版本。帖子后面吵成一片,很明顯,每個人的立場都有著鮮明的年齡烙印。
英國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是《銀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曾經提出過一個非常有趣的“科技三定律”:其一,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其二,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其三,任何在我35歲之后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的。
后來,人們發現這個“科技三定律”也可以衍生到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
我對00后們玩的梗、喜歡的游戲也漸漸陌生。有一次做一期關于劇本殺的節目,一位大學女生說到了“貼臉”這個詞,我愣住了,問她什么是“貼臉”。她也愣住了,似乎對我的“缺乏常識”感到了一絲困惑。
其實,代溝無處不在,并不只在網上。時間的流動是單向的,臉上的皺紋是不可逆的,一如梁實秋他老人家形容的,人終究是會從牛奶葡萄變成金絲蜜棗。
但我們這些“前浪”也不必自怨自艾,比如對什么是“代溝”就可以重新定義一下。它可以是指代際之間的鴻溝,也可以是指代際之間的溝通,而溝通總是雙向的。在我看來,互聯網給我們最重要的禮物不是便利,是開放與兼容。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