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血壓時可以得出兩個值:高壓和低壓。如果要問哪個超標危害更大,很多人可能會猶豫一下。答案其實是明確的——“高壓”超標危害更大。
“高壓”超標更易撐破血管
高壓,又叫收縮壓,是心臟收縮時動脈血管內的壓力;低壓,又叫舒張壓,是心臟舒張時動脈內的壓力。高壓減去低壓的數值,稱為脈壓差。靜息情況下,連續3次不同時間測得的血壓高于140/90毫米汞柱,即可診斷為高血壓。
“低壓”高和“高壓”高都有害,但高壓偏高更容易發生心梗、腦出血和腎衰竭等嚴重并發癥。中青年人,應努力把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這樣可以顯著降低心腦腎損害風險。臨床試驗表明,老人若想避免高血壓對心腦腎的損傷,在能耐受的情況下,應把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左右。
不同的高血壓如何處理?
實際上,高血壓患者的病程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低壓高→兩個都高→高壓高。不同的高血壓,治療難度和處理方式也不同。
階段一:以低壓高為主
多見于肥胖、高鹽飲食、熬夜、壓力大的年輕人。他們的大血管和心肌收縮功能處于較好狀態,收縮壓不會很高,但不良習慣會影響神經和體液,使回心血量較多,舒張壓升高。
這是高血壓防控最關鍵的階段,盡早干預,完全有機會恢復正常血壓;放任不管病程就會進展。此時,生活方式干預是關鍵,如果經過三個月努力仍不理想,就要考慮用藥了。
階段二:兩個都高
高血壓發展到這一階段,已不可逆,需要長期依賴藥物。這部分人必須嚴控血壓,按時服藥、規律生活、低鹽飲食,將血壓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到130/80毫米汞柱更理想。這一階段,拒絕吃藥導致的危害是一定會發生且持續存在的。
階段三:低壓偏低,高壓仍高
通常出現在65歲以后,患者血管彈性明顯減弱,脈壓差會較大。心臟收縮時,不能有效緩沖大血管內的壓力,引起高壓升高;心臟舒張時,又沒有足夠的彈性回縮,導致低壓不高,甚至降低。該階段需個體化治療,在兼顧低壓不低于60毫米汞柱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高壓。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