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鄒國與魯國發生了爭端。鄒穆公對孟子說:“在這次與魯國的爭端中,我的官員死了三十三個,而百姓們都見死不救。要是殺掉這些人吧,人太多,殺不勝殺;可是不殺吧,以后長官有難,他們還會袖手旁觀,漠然置之,見死不救。這是殺也不好,不殺也不好,該怎么辦呢?您見識廣,智慧高,可否給我出個好主意?”
孟子回答道:“這事好辦,不過你得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在水旱災害嚴重的饑荒之年,你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掙扎在死亡線上。年老體弱的餓死在路旁、溝壑中,年輕力壯的則背井離鄉,四處逃荒,有的也餓死或病死在異地他鄉,又何止幾千上萬人!你的糧倉里裝滿了糧食,府庫里的錢也很充裕,有關官員卻不告訴你。他們驕慢不理政事,玩忽職守,失職瀆職,貪圖安逸享樂,有的甚至欺壓、殘害百姓,草菅人命。曾子說過:做事要小心謹慎,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么對待你。所以,平時老百姓吃了長官的虧,對他們恨之入骨;等到長官有難時,百姓自然就坐視不管了。你也沒什么可怨恨的,你這完全是咎由自取。也許你會責怪百姓胸懷狹窄、沒覺悟、境界低,可這有用嗎?再說這也是你平時教化不力所致。如果實行仁政,體恤民情,關心民生,愛民如子,百姓自然也就敬愛、擁戴他們的長官,當長官有難的時候,他們就一定會拼死去救助了。”
孟子一席話如醍醐灌頂,使鄒穆公幡然醒悟,并陷入了沉思。 (摘自《意林》 曾昭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