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到北,在我國眾多的名山大川中,論降雨量和產水量,秦嶺并不是最豐沛的,為何能被譽為中央水塔?
首先秦嶺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是我國南北地質、氣候、生物、水系、土壤等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線。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充沛水汽。攜帶暖濕氣流的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是秦嶺地區降雨的主要水汽來源。當季風攜帶水汽翻越秦嶺時,迎風坡造成水汽抬升、形成降雨,進而形成徑流。比如秦嶺南坡的漢江水系,約有47%的降雨形成徑流,北坡的渭河水系也有約40%的降雨形成徑流。
秦嶺還有著充沛的水資源。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不少支流的水源就來自秦嶺。秦嶺南坡水資源儲量182億立方米,約占陜西南部水資源儲量的58%。長江重要支流嘉陵江、漢江均發源于此,從秦嶺而來的水,為這兩條河流分別貢獻了約141億立方米和41億立方米的水量;秦嶺北坡水資源儲量約40億立方米,涵養了黃河重要支流渭河、洛河,其中秦嶺為渭河貢獻了約35億立方米的水量,占全河徑流量的40%。
秦嶺還關系著華北地區人民群眾生活的“大水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是丹江口水庫,水庫70%的水量來自發源于秦嶺的漢江及其支流丹江。2021至2022年度,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調水再創歷史新高,超92億立方米,惠澤豫冀津京沿線地區。這為秦嶺成為中央水塔寫下了鮮明注腳。
那么,中央水塔的“塔”又怎么理解?秦嶺主脊海拔在2000米至2800米,最高主峰太白山海拔3700多米,巍峨高聳的山體對水汽產生了顯著的滯留作用,將大量水汽轉化為了降雨,這也是“秦嶺—淮河”線與我國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基本重合的重要原因。俯瞰大地,秦嶺宛若聳入云霧之“塔”,飛流從山巔直下,匯入江河。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