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周東紅進入涇縣宣紙廠做撈紙工。由于技術不熟練,他每天起早貪黑進行練習,虛心向撈紙廠的老師傅們學習,漸漸掌握了撈紙技術。他還給自己制定了比每天固定的工作量再多50%的目標,一天的工作時間常常超過17個小時,雙手因為長期浸泡在水中而脫皮潰爛。
功夫不負有心人,周東紅的技術不斷提高,他撈出的宣紙每100張重量誤差僅為2克左右,厚度均勻,始終保持成品率100%、產品對路率97%的突出記錄。他還多次參加撈紙簾床材料尋找、撈紙機械劃槽、紙藥桶替換等技術革新和宣紙郵票紙等生產試制,為撈紙技術的創新發展獻計獻策。在制作一種名為“扎花”的宣紙時,他幾乎住在了廠里,沒日沒夜地進行試驗,連夢里都在撈紙,生病打針時也不忘翻閱相關材料。在周東紅眼里,復原傳統宣紙制作手藝,守護中國宣紙文化是只能趕而不能等的“大急事”。
被評為全國勞模后,周東紅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致力于傳統造紙技藝的傳承和創新。他將經驗傾囊相授,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傳承人。他領銜“宣紙紙帖壓榨技術研究與開發”課題研究,通過電動泵和液壓千斤頂的連接,改進紙帖壓榨技術,不僅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還提高了安全系數,避免了破帖的現象。
盡管被譽為“大國工匠”,周東紅卻說:“我只知道始終如一的專注、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每天忙碌的目的也很單純,只想讓這門已經存在了千年的傳統工藝一直傳下去。”
素材解讀
因循守舊、亦步亦趨是創新的大敵,會讓創新之火熄滅。許多傳統技藝因此失去生存、傳承的土壤,只留下一聲喟嘆。為了弘揚撈紙這門存在了千年的傳統工藝,周東紅不斷進行技術革新,使宣紙技藝更上一層樓。創新的過程就是不斷追求卓越的過程,需要一絲不茍的態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周東紅用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工匠精神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