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莫笑君,原名胡姚雨。東南大學碩士畢業,青年作家。曾獲香港中文大學第五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一等獎、2013全國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等。已出版《余聲不回》。
近幾年,國內掀起了科幻文學熱,這背后的功臣,一定少不了劉慈欣的名字。今年春節檔,《流浪地球2》上映,作為“以一己之力把中國科幻拉高到了世界級水平”的科幻電影,它的成功不僅源于特效出眾,更得益于“流浪地球”這個絕妙的故事內核。要學習科幻故事寫作,當然要借鑒、學習這種頂尖的作品了。
別太“離譜”!要講究科學原理和事實依據
“科幻”是“科學幻想”,前提是“科學”。從這一點來說,要寫好科幻小說,必須把相關的理工類課程學好。如果連基本的科學原理和公認的科學常識都不懂,那就是連幻想的根基都沒有,想制造故事矛盾都無從下手。
《流浪地球》的故事,就是從“太陽會老化”這個基本的科學常識衍生出來的——
“三個多世紀前,天體物理學家們就發現這太陽內部氫轉化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氦元素的聚變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太陽內部,由此產生一次叫氦閃的劇烈爆炸,之后,太陽將變為一顆巨大但暗淡的紅巨星。”
這就是整個“流浪地球”故事的大前提——太陽燃燒殆盡,太陽系將不復存在,人類為了活下去,選擇“帶著地球去流浪”。
后文情節的展開,也都是基于十分基本的科學原理或常識——
“全人類移民惟一可行的目標是半人馬座比鄰星,這是距我們最近的恒星”。這一句背后的科學常識是:半人馬座比鄰星是太陽之外,離地球最近的恒星。
“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逃亡計劃的第二步,展示了“逃逸速度”的科學理論。而“逃逸速度”的背后,又是“萬有引力”在起作用。
而如何達到“逃逸速度”呢?除了行星發動機,“在地球離開太陽前,還要繞著它轉15個圈呢!在這15個圈中地球慢慢加速。”這種繞圈加速,則可以用物理學上的“離心力”進行解釋。
試想,如果沒有把科學原理學深悟透,你會不會十分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有了行星發動機,就可以直接把地球推出太陽系,而忽略了一系列星體之間的引力影響?讓內行的讀者看到了,這就會成為一個“不專業”的漏洞。
再舉個例子。在電影《流浪地球2》中,有一個關鍵設備“太空電梯”。這在原著小說中其實并沒有出現。但電影在呈現的時候,對它的建構也遵循了非常嚴謹的科學原理,比如,為了把人快速送入太空站,你會看到電梯艙里的“重力讀數”快速上升,這是因為“電梯加速度”與“重力加速度”對抗的效果。
其實“太空電梯”概念早在19世紀就被外國科學家提出了。人們還對此有過十分具體的設想,比如,太空電梯的建造,是從地面開始一點一點往上嗎?非也,更好的辦法是從太空站往下建,把這根長梯子一點一點下垂到赤道地面。同時,隨著電梯一點點加長,電梯本身會越來越重,容易把太空站往下拉墜,那么,在太空站上面,也就是電梯的反方向,還得另外延伸一段來建造一個“配重”,從而平衡太空電梯的重力。
“太空電梯”雖然還沒有真正實現,但在科幻作品中,其建設也須牢牢遵守這些基本的原理規則。因此,科學不僅是“科幻”的靈魂,更能因此引起思維的舞蹈、情感的共鳴。如果純粹空想——我可以立刻胡思亂想幾個:比如,人類有了“任意門”,于是直接拋棄地球,穿梭去了其他星球定居;比如,人類發明了“恒星回收機”和“恒星制造機”,太陽滅亡了是吧?沒關系,先把太陽回收,再重新造一個新的放上去唄,皆大歡喜!
是不是感覺非常幼稚?作為童話或許可行,但作為科幻,不僅會顯得自己淺薄無知、想象十分廉價,也會失去來自讀者寶貴的認同了。
別太“簡單”!要做好明確的關鍵設定
很多同學見到“幻想”二字就格外激動,總覺得既然寫幻想小說,下筆當然要“我文由我不由天”了。
事實上,“亂想象”是科幻小說寫作的大忌,特別是許多初寫科幻的同學,往往熱衷于“造詞”。有一個句子叫“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意思是,有些科幻作家動不動就在各種名詞前面加上“量子”二字,比如量子音樂、量子麻醉槍等,顯得非常有科技感、非常唬人,但其本質就是個文字游戲。作者只把名詞擺在那兒,對具體的內涵卻不作任何額外的介紹,有理由懷疑,此作者只是知道“量子”這個詞兒,卻對真正的“量子力學”從未深入研究,是個“披著狼皮的羊”。
顯然,僅僅專注于造詞是無法給讀者帶來驚奇感的,因為它們背后沒有系統性的設定作為支撐。從這一點來說,寫科幻小說,或者其他幻想小說,一定要主動“畫地為牢”,也就是做好整個故事世界觀、人物角色的基本設定,相當于寫好游戲規則,才能在這個框架里設定矛盾、制造沖突。
比如,《流浪地球》的系統性設定就是“讓地球逃離太陽系”,為了讓地球順利“逃離”,作者還詳細規劃了“逃離路線”——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Ⅰ(加速)、流浪時代Ⅱ(減速)、新太陽時代,在此基礎上,便有了與之相匹配的裝備“行星發動機”——雖然是幻想的器械,因為有了完整的、成系統的世界設定,也顯得十分真實可信了。
前段時間,chatGPT(人工智能)寫作爆火,寫出來的小說甚至比一些作家還好。但究其本質,它的寫作依然是“造詞”為主,要讓它直接生成一套邏輯自洽、全面完整的故事設定,依然能力不足,也使得“造詞”后繼無力。所以,做好故事設定,也是證明人類價值的所在哦!
關于如何創新設定,我有一個不錯的入門方法——“大雜燴”!比如,今天的手機不就是原來“電腦+電話”的雜燴嗎?電冰箱不就是“空調+儲物柜”的雜燴嗎?我們可以試著把不同物件“雜燴”在一起,說不定就設定出了十分有趣的物件,激發了你的寫作靈感呢!
別太“專業”!還得要有足夠的文學性
許多同學熱衷“幻想”,卻不熱衷“科學幻想”,說到底,還是因為“科學”有門檻,沒點兒專業知識不好上手。可我卻要提醒一聲,學習科學知識很重要,但也要切記:別把科幻小說寫成了科學說明書!
有時候,由于太過重視作品中的科技含量,于是我們一上來就把好多科學原理做一通解釋,生怕自己違背了常識、科技濃度不夠。其實,科幻小說說到底是文學作品,回歸文學、彰顯人文關懷才是最關鍵的。
在大西洋清涼的海風中,我們這些孩子第一次看到了星空。天啊,那是怎樣的景象啊,美得讓我們心醉。小星老師一手摟著我們,一手指著星空,看,孩子們,那就是半人馬座,那就是比鄰星,那就是我們的新家!說完她哭了起來,我們也都跟著哭了,周圍的水手和船長,這些鐵打的漢子也流下了眼淚。
原文中的這一段是多么動人啊!你會發現,即便披著科幻的外衣,《流浪地球》最終呈現的依然是人類心底深處那永恒不變的鄉愁、對家園的刻骨眷戀——當一部作品觸及到了這種情思,文學性自然就有了。
通過節選的片段我們可以看到,原文的結局慘烈異常,人類因為失去家園,竟將憤怒轉移到人類自己身上,竟錯殺了明明拯救了地球的科學家們!書寫人性,是無論幻想或現實作品都必須面對的課題。而真正的文學,從來都是“人學”。
有人說,一個國家科幻小說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的科技水平。隨著中國科技實力的不斷提升,寫科幻小說正當其時。別猶豫,開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