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愛蘋
面向未來,中國能建提出,將全面融入“三大經濟形態”,主動順應高質量發展、一體化發展、融合發展“三大發展趨勢”,堅決扛起中央企業的使命責任,大力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始終堅持戰略導向、市場導向、問題導向、價值導向、高目標導向“五大導向”,為全面打造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供能建樣板。
中國能建主動融入綠色低碳、數字智慧、共享融合“三大經濟形態”,加快以創新為引領的綠色化轉型、數智化轉型、融合化轉型“一創三轉”,積極推動“能源+”融合發展,助力綠色低碳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基調與人民美好生活的底色。
中國能建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上發言指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是世界性的課題,也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中國能建聚焦“30·60”系統解決方案“一個中心”和儲能、氫能“兩個支撐點”,系統打造“三新”能建平臺。展望未來,中國能建將大力提升“三新”價值創造水平,高效運用源網荷儲、多能互補、投建營、綜合交通、城市綜合開發、海上綜合能源、東數西算“七個一體化”發展模式,賦能綠色發展。大力推動融合創新,加快以創新為引領的“一創三轉”,賦能美好生活。大力推動開放合作,圍繞全電力、全交通、全城市、全水、全生態環保、全數字“六全”領域,發揮資本的放大力、創新的驅動力、數字的加速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等在更高層次和更大范圍深度融合,賦能高質量發展。
面對新一輪科技之變引發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產業之變、競爭之變“五大變革”,作為能源電力和基礎設施領域的國家隊、排頭兵,中國能建始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把握能源、信息、生態、健康“四大文明主軸”內在發展邏輯,大力踐行“科技強企、創新發展”戰略,加快實現創新理念、創新體系、創新能力、創新機制、創新文化、創新合作“六大創新”全方位升級升維,近兩年研發投入、授權專利年均增長率均超過20%,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有力牽引支撐了中國能建高質量發展和世界一流企業建設。在此過程中,中國能建牢牢把握“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深化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是必由之路”這一內在邏輯,始終高度重視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機構的深度合作,積累了豐富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經驗和成果。
宋海良指出,面向未來,中國能建將全面融入“三大經濟形態”,主動順應高質量發展、一體化發展、融合發展“三大發展趨勢”,堅決扛起中央企業的使命責任,大力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始終堅持戰略導向、市場導向、問題導向、價值導向、高目標導向“五大導向”,為全面打造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供能建樣板。一是聚焦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攜手構建產學研協同合作嶄新格局。進一步強化企業作為出題人、主答題人和閱卷人的地位,立足“六全”領域,依托獨特的資源優勢、技術研發與集成優勢、孵化轉化優勢、場景應用優勢“四大優勢”,充分發揮高端創新平臺作用,以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七鏈”為重點,加快推動形成創新生態體系,全力打造更加務實高效的協同合作新模式。二是聚焦深化以創新為引領的綠色化、數智化、融合化三大轉型“一創三轉”,攜手拓展產學研創新合作新空間。綠色化聚焦能源結構轉型,數智化聚焦能源供給方式轉型,融合化聚焦能源價值形態轉型,全力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三新”能建平臺,與更多高水平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加強務實有效合作,共享優質產業和創新資源,共同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有機融合,加快向價值鏈、生態圈升級轉化,重塑傳統產業競爭力,打造產業孵化新引擎,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聚焦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譜寫產學研開放合作新篇章。積極構建跨區域、跨國別的產學研一體化融合創新平臺,通過產業導入、科技創新、管理體系、企業文化、產業人才的深度融合,推動產學研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企業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再到“融進去”,共同致力于以更具時代性和引領性的創新成果推動“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