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聳的群山將四川圍繞,當天府之國被隱蔽在萬山之間,這時長江自青藏高原奔騰而下,流經四川盆地,于東南緣出川,為人們出入蜀地開了一扇門,而把握著這水路關口的正是瀘州。四面銜接滇、黔、渝,瀘州自古就有“川南第一州”的美譽,川鹽、鉛銅、木料等物資在此集散,絡繹不絕的車馬跋山涉水、一步一步走出了川鹽古道的傳奇。大批文人墨客也曾沿著這條路,齊聚于瀘州,為此地留下了豐富的詩酒文化,杜甫就曾贊嘆:“自昔瀘以負盛名,歸途邂逅慰老身。”
5月11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中共瀘州市委宣傳部、瀘州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共同主辦,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中國國家畫院青年藝術中心、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瀘州市詩書畫院、瀘州市文聯、瀘州市文化館和瀘州市美術家協會共同承辦的“大江奔流·紅色印記——中國國家畫院重走長征路瀘州采風寫生行”在瀘州啟動。此次寫生活動為期六天,由中國國家畫院黨委書記燕東升,副院長于文江,青年藝術中心主任、山水畫所副所長王躍奎帶隊,走進了瀘州市博物館、瀘州老窖、太伏鎮林撟村坳上、合江縣堯壩古鎮、古藺縣太平古鎮、敘永縣雞鳴三省大峽谷和敘永縣水潦鄉等地,全方位領略了瀘州的壯美山川、赤酒流霞,感受了瀘州的豪情。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方向、袁學君、董雷、洪厚甜、胡應康、顧平、張桐瑀、唐朝軼、付振寶、任賽、張蘭石,以及特邀藝術家林海鐘、劉明波、王發榮、劉逢、薛磊、程峰、陳仕彬、鄧光源、蔡學偉、張立、張巖、吳金龍、劉鐵彬、黃紅濤、歐陽波、任四四,和瀘州市相關工作人員共同參加了此次采風寫生活動。當地宣傳部、文聯、美協和美術館、博物館等相關部門為此次活動提供了大力支持。
瀘州地處四川盆地南緣,地勢南高北低,宛若一個大型斜坡,南部是一片低山丘陵,北部地形平坦開闊。萬里長江呼嘯奔騰,它穿山行谷,來到瀘州后豁然開闊。沱江從四川北部山區一路南下,在瀘州與長江交匯,共同組成了一幅“兩江環合,彌漫浩渺”的大河盛景。瀘州,便誕生在這片廣闊的江河中。由于地處大江之北,瀘州古時名為“江陽”。
地處三省交界,瀘州自古以來還是兵家必爭之地。發生在瀘州的無數場戰役中,最經典的要數紅軍長征期間的“四渡赤水”。紅軍靈活運用瀘州的山形水勢,與敵軍在四川、貴州、云南之間周旋,最終扭轉局面跳出重圍。
中國國家畫院黨委書記燕東升首先明確強調了此次活動舉辦的意義,既為描繪秀美的、革命的、有深厚底蘊的瀘州,更為紀念即將到來的紅軍長征勝利90周年,弘揚長征精神。其次,從畫院職責出發,他表示:“中國國家畫院作為文化和旅游部直屬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是全國美術創作和研究工作的第一方陣與主力軍,在重大主題創作和重大課題研究方面,發揮著代表性、示范性、導向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我們這一代人理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此次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和青年藝術中心的藝術家與特邀的藝術家們一同走進紅色瀘州,希望大家通過手中的畫筆,堅持藝術為人民的理念,緊跟時代步伐,用優秀的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詮釋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新擔當和新作為。”
中共瀘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利在活動啟幕儀式上致辭:“非常榮幸‘大江奔流·紅色印記——中國國家畫院重走長征路采風寫生行來到中國酒城·最美瀘州,也歡迎王躍奎、陳仕彬兩位鄉賢回家。”隨后她用四句話向大家進一步介紹了瀘州:一是共賞歷史名城山水秀。作為兩江之畔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紅色文化、白酒文化、長江文化、康養文化等四大特色文化IP交相輝映、競相發展。二是共享風過瀘州帶酒香。瀘州釀酒始于秦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擁有瀘州老窖和郎酒兩朵中國名酒之花。從古至今,李白、杜甫、楊慎、舒婷等眾多文人,都不吝為酒城瀘州吟詩作賦。三是共繪江陽高致翰墨香。瀘州近300年書畫藝術興盛,誕生了美學大師王朝聞、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一代宗師蔣兆和、鐵線狂草倪為公等書畫名家。四是共敘四渡赤水出奇兵。瀘州是一座紅色城市,是紅軍四渡赤水的重要轉戰地。可以說,瀘州有許多彌足珍貴的革命遺跡、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至今仍給予我們思想啟迪、精神洗禮,指引我們持續奮發、勇于前行。“我們期待藝術家們為瀘州創作出一批彰顯新時代瀘州紅色文化精神嶄新風貌的優秀作品,從而為瀘州建設新時代區域中心城市提供奮進精神、匯聚磅礴力量、作出文化貢獻。”
由于地處四川盆地東南緣,川北高山阻擋了南下的寒流,瀘州冬季氣溫相比其他同緯度地區更加溫暖,瀘州特產的釀酒原料糯紅高粱,正是在這樣的氣候環境中誕生的。450年國寶窖池、699年傳統釀制技藝,瀘州老窖酒以城名、城以酒興,活態的傳承,塑造了令人難以忘懷的瀘州風味。
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總監蘇王輝在致辭中談道:“‘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幾千年來,中國的文化藝術與白酒有著與生俱來的聯系,在微醺過后,思緒迸發而創作出的千古名作比比皆是。我們邀請中國國家畫院的各位藝術家蒞臨瀘州、走進國窖,就是希望通過舉辦這樣一場藝術采風活動,讓各位藝術家零距離感受千年酒城的紅色底蘊與人文之美,全程見證國窖美酒從糧食到藝術的升華過程。我們期待這奔涌不息的浩蕩長江、詩酒飄香的紅色古城、生生不息的國寶窖池和沁人心脾的老窖美酒,能為各位藝術家的創作帶來靈感。我們相信這場以酒激情、以酒抒懷、以酒為媒的文化交流活動,一定能再續蘭亭風雅、再現國粹丹青,讓白酒文化與書畫藝術碰撞出更多火花,為我們留下更多酒香濃郁的傳世畫作。”
除了酒業,明清時期鹽業的興起,更是將瀘州的地位推向了另一個高峰。川鹽經由瀘州,銷往貴州、云南、四川腹地,來往的鹽運者多了,一座座以運銷川鹽為中心的城鎮依山建起,人們在這里修建城樓、開設商鋪、組織幫會。如今的堯壩古鎮、太平古鎮,都是那段歲月留下的“琥珀”。
在太平古鎮寫生活動中,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于文江以當地民眾為創作對象,即興寫生,引來很多當地的美術愛好者和游客的圍觀與贊嘆。對此,于文江談道:“我們看到太平古鎮保存得非常好,歷史文化交織在此,不曾老去。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性子豪邁如酒,自在瀟灑。數百年來這片土地上歷經的戰役,更在他們骨子里刻下一股剛毅、堅強之情,非常可敬可愛。這樣的一方水土養出的一方人,帶給我很強的創作激情,我也希望今天的這幅人物畫創作,能為當地的小朋友帶來藝術的種子,真正借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寫生活動,用藝術反哺當地。”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們將更加堅定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精神,描繪瀘州、歌頌瀘州、宣傳瀘州,為繁榮當地的文化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
遙看兩岸幽深險奇的雄關漫道,云水之間,山水畫的圖景一一呈現。對于山水畫表現當代、反映現實、進行現實主義主題創作,寫生猶其重要,畫家們在寫生中積極探索反映現實生活的筆墨語言符號,豐富了創作素材。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所長方向談道:“這次瀘州之行,我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充分感受了當地人民的美好生活。瀘州是紅色之城,四渡赤水史詩般的交響至今還回蕩在赤水河的兩岸,給這片大山留下了紅色的記憶。我們在這里重溫歷史、緬懷先烈,真切感受到那段崢嶸歲月的偉大和光輝,給我們以強烈的創作激情和創作靈感。”方向表示,這次活動由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聯合中國國家畫院青年藝術中心,山水畫所研究員與青年藝術家一起寫生、創作、交流,體現了中國國家畫院開放的學術態度以及對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視,以老帶新、薪火相傳也是中國國家畫院一以貫之的良好學術風氣。
從活動啟幕儀式上的致辭,一直到寫生結束的總結發言,中國國家畫院青年藝術中心主任、山水畫所副所長,本次瀘州采風寫生活動的總負責人王躍奎始終強調一點,即“重回家鄉,兒時生活的場景再現,我的生命都變得鮮活起來了。”作為瀘州人,他為家鄉的變化感到驕傲;作為從瀘州走出去的畫家,他用自己多年所學回報家鄉。“我作為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的畫家,也是青年藝術中心的一員,更重要的我還是瀘州人,這次寫生是我的領導同事們、朋友們來到我的家鄉,所以這幾天我心情非常激動,感到特別幸福。山打開水打開,美酒肴香佳客來。我和此行的所有藝術家都會悉心體驗瀘州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紅色之美,積極承擔起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對推動中國山水畫創作與研究工作的重任。此次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聯合青年藝術中心以及特邀藝術家走進紅色瀘州,更好地詮釋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聚焦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堅持藝術為人民的理念,緊跟時代步伐,用優秀的作品講好中國故事。”
若問瀘州有什么魅力,大概就如詩人李白了然于胸的一股快意:“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在歲月的沉淀與詩意的加持中,瀘州的“酒城”之名名副其實,當瀘州的烈酒浸入當地的人文風物,便成就了這座城市的濃香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