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4月8日,由浙江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指導,李可染畫院、浙江肖峰宋韌藝術院共同主辦,國際水墨博覽會、深圳市來支鋼積墨山水畫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時代先鋒——來支鋼水墨藝術展”在浙江美術館舉行。同日,“時代先鋒——來支鋼水墨藝術展學術研討會”在浙江美術館舉辦。眾多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對來支鋼水墨藝術的風格與特色進行了討論。
皮道堅(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副主任、本次研討會學術主持):我們有一個非常精彩的開幕式,接下來開始進行研討。大家知道來支鋼這些年中開了不少的研討會,許多專家學者從方方面面對來支鋼的藝術都進行了評價,可以看出大家對他的作品都很感興趣,今天的研討會,希望大家都提供高見。
任道斌(中國美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原院長):來支鋼的畫既有一種流動性的陰柔之美,又有一種堅硬的陽剛之美,這兩個東西碰在一起,就產生了更加豐富的美。它是一種動跟靜之間、固體跟流體之間產生的互相拼搏又互相欣賞,而且不分勝負,海不枯、石不爛,這就是生生不息的這個“活”字,因為有云煙,所以山更加“活”了。我從中體會到道家動靜相生的一種活生生的美感,這種美感是永恒的、生生不息的。
高法根(中國美術學院原副院長):來支鋼創作那么大的畫,要花很多的時間,從他這一系列作品中,確實能看到一個畫家的精神追求。相對來說,他作品中表達的壯闊令人更有感覺,包括他筆下的云海、峰巒等,它們相互之間的交叉都是令人震驚的。總體上講,他的畫非常雄偉、壯闊、氣勢磅礴。
周剛(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設計學院原副院長):來支鋼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了一種大氣磅礴的東西,給人一種大山大水的感覺,我覺得這個很好。他的作品《潮》語言統一,感覺更好。總體來講,不管是什么畫種,對一位畫家來說,創作這么大尺幅的作品都是相當不容易的。我知道畫一張大畫有多難,可見他所下的功夫和他的決絕之心,他對藝術的這種追求是令人敬佩的。
尹舒拉(浙江美術館原典藏部主任、本次展覽統籌):來支鋼的這個展覽,盡管籌劃過程曲折,但最后成功開幕并舉行了研討會,體現了浙江美術界對來支鋼的認可。來支鋼的藝術路徑非常好,“從外面打進來”是一條好路徑,我祝他能夠“打”得更成功。
單增(中國美術學院藝術教育與管理學院副院長):來支鋼創作的這樣一幅氣勢磅礴的山水,在杭州我們還沒有見過,在一個新的語境當中,作為一種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三個大展廳呈現出氣勢磅礴的大畫,在體量上是被包容進去的。浙江美術館整個空間也是很現代的,傳統的書畫很容易被空間“吃掉”,但來支鋼的作品跟現代的空間很契合,在尺度上,它仿佛與這個時代產生了一種共鳴。他利用這樣一個契機,將藝術的時代脈搏呈現出來,而不是在今天重復古人的氣息。
司文閣(中國美術學院美術中心主任):來支鋼的藝術達到了一個當代水墨的范疇,在他特大的大畫里具備了比較強的抽象性和當代性,在他的小畫里面也可以找到一定的養分。其實他還是想表達心中的山水世界,我們感受到了視覺的沖擊,我覺得他可能是專門為畫大畫而生的。總體上,他的藝術還是屬于當代水墨、抽象水墨,在他的大的、特大的作品里面,這兩點更強烈。
黃河清(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來支鋼的畫確實是有傳承,既有古又有今,從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古代北宋、近代李可染先生對他的影響。他不局限于繼承,也有自己的開拓和創新,例如來支鋼畫云是比較獨特的,在古畫里面,好像專門畫云的不多。我覺得他在中國的山水畫里面表達出一種動感的美,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現代的展覽空間強調一種公共性,尤其到海外去,我們的展覽確實比較需要這種大畫,來支鋼能畫出這種大畫,是很不容易的,而且確實比較適合現代的展覽空間。
李曉峰(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來支鋼的畫是有責任感的,不是西方的表現主義繪畫。理想主義可能人人都有,但我們這一代人的理想主義是有著極強的社會意識的理想主義,所以總歸跟責任感和使命是連在一起的。他畫作中的光感超出了浪漫主義、印象主義,是超現實的光感,但這種超現實又很正能量,仿佛一座座英雄的豐碑。
王少求(王少求美術館館長):來支鋼的畫,以前我們就看過,而且印象深刻。他的作品給我的感覺就是氣勢真的很大,一幅畫居然就能占據一面墻,而且畫面里,山的凝重跟水的沖勁迎面而來,讓人印象太深刻了。今天看到他這么多的作品,算是對他有了一個稍微全面的認識。
陶文杰(浙江省國際美術交流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來支鋼的作品有層次感、有體積感、有空間感,我第一個感覺是很震撼。一個畫家一生要形成自己的風格是非常難的,來支鋼用積墨的方法創作有一個新的突破,他作品的標識感非常強,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他的作品的張力與表現力,這一點來支鋼做到了,是非常不容易的。
楊大偉(浙江傳媒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在江、浙、滬地界上,類似來支鋼作品的這種山水表達是比較少的,我覺得他畫面當中其實是誠懇的、樸實的。因為現在有很多作品都是過度的表演,所以在他的畫面里,我看到了一個內在關聯,就是做事蠻認真、蠻講究、蠻厚樸。來支鋼其實更多的是用了一個當代人觀看世界的方式,已經不是在用古人觀看山水的方式了,這點我覺得是難能可貴的。在整個來支鋼的藝術里,用到的最多的兩個字就是“磅礴”,《潮》那幅畫確實給我帶來了一個很大的意外,畫面氣勢磅礴。其實繪畫是騙不了人的,沒有誠懇的態度,沒有特別強烈的意志力,就無法完成這么一件大作。
蔡樹農(《美術報》首席記者):來支鋼的山水畫在當代可以說是特立獨行的,在江南,尤其在中國美術學院是不多見的。他的整個創作就是與古為徒,但是又與時俱進,我認為這一點也是我們當代很多畫家、書法家非常欠缺的,我個人感覺他是非常了不起的。
魏祥奇(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從來支鋼的創作中,我們能夠看到很多新的東西,是一種沉浸式的觀賞體驗或者創作體驗,有一種進入畫面里的感覺。他的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過程性、體驗性、身體性的東西實際上是當代水墨理論非常看重的東西。《潮》這件作品相對把中國山水畫中的痕跡減弱,把用筆或者身體性、表現性的東西增強,其實讓這張繪畫就更多地連接當代水墨的一些新的理論,或者說把這個理論能夠引入進來,讓他的繪畫產生更多的闡釋空間。
姜俊(藝術評論家):來支鋼的《潮》非常好地表達了藝術的抽象性和崇高,有很強烈的運動感。同時它非常巨大,就如同一個很壯觀的祭壇畫,至于祭壇畫祭的是什么,可以理解為是某種山水觀念或者某種抽象性的觀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