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思林:煢舟
2022年10月29日至2023年1月15日
北京·空白空間
從2020年開始,吳思林開啟了她的“魯濱遜”系列丙烯繪畫的創作。盡管吳思林畫筆中的“魯濱遜”并非對《魯濱遜漂流記》原著中情節的繪畫式復寫,但作品所展露的同樣是當代人所面臨的生存狀態與精神處境,也隱藏著個體與他人、與世界連接的熱望。
丁立人、夏陽:雙人展
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3月19日
上海·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世紀30年代初,上海興起了以“決瀾社”等團體引導的現代繪畫探索實踐。丁立人和夏陽在不同的人生歷程中受教于“決瀾社”的成員關良、李仲生,并分別通過躬體力行的創作探索,踐行了發源于本土的藝術實驗精神。此次展覽聚焦兩位年逾九旬的藝術家,沿循兩人創作語言生成的獨特軌跡展開。
李慶美:打開心扉
2022年12月18日至2023年2月5日
上海·寶龍美術館
韓國藝術家李慶美用風景、時尚、氣球、動漫、流行文化符號等元素在她的藝術世界中構建了一個特殊的權力支配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一切都那么美好、柔軟并充滿感情,但卻隱含著某種支配的力量。面對錯綜復雜的世界,李慶美用充滿矛盾的作品大聲地發出吶喊——“比起真相、名聲、金錢,我們更需要愛”。
貝唐·拉維耶:移花接木
2022年11月13日至2023年1月8日
成都·復星藝術中心
73歲的貝唐·拉維耶以現成品和挪用的創作手法而聞名,是繼馬塞爾·杜尚之后,后現代藝術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融合繪畫與雕塑,打破藝術、商業與生活的邊界,以全新的視角詮釋日常百態。展覽通過他的七個代表性系列創作,探索繪畫與雕塑、表現與抽象、生活與藝術的關系。
薩勒曼·圖:夜虹
2022年12月17日至2023年3月9日
北京·木木美術館
此次展覽是巴基斯坦裔美國藝術家薩勒曼·圖(Salman Toor)在亞洲的首次美術館個展。展覽呈現了藝術家新近創作的27幅繪畫和23件紙上作品,以細膩的視角展開對文化遺產歸屬問題的思考以及對自愛和群體歸屬感的尋求,促使我們思考愛、性別以及群體和個人身份認同的復雜性。
黃玉龍:甲乙丙丁
2022年12月24日至2023年2月7日
上海·昊美術館
“甲乙丙丁”展出了黃玉龍的雕塑作品“衛衣人”系列,作品始于嘻哈文化、街舞等街頭活動。黃玉龍讓“衛衣人”的面孔消失,使既定的社會身份消失,留下一個深幽的空洞,把衛衣作為共同的皮膚,建立文化認同。“甲乙丙丁”也是一種集體身份的數列順序,意味著以集體的身份參與到場域的構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