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文化強國建設中展現天美人的作為和擔當,天津美術學院特于2022年12月2日,舉辦了“大美之藝·厚德之行——2022 ‘學院精神天津美術學院教師作品雙年展(美術學類)”。本次雙年展為美術學類,展覽以“學院精神”為主題,展出了141位專業教師的240件作品,代表了學校美術學類專業方向教師用畫筆譜寫新時代的創作實踐。這不僅是學校站在新起點、瞄準新方位、開啟新征程、完成新使命的一次再出發,更是天美“學院精神”的集中體現。
天津美術學院院長賈廣健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本屆雙年展為美術學類,以“學院精神”為主題。“學院精神”是大學獨具特質的精神品格,是全面展示學校形象,引領學校發展的一面旗幟;“學院精神”又是學校辦學歷史的文化積淀,是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也是校園精神和優良傳統的高度凝練。對于天津美術學院來說,百年的辦學歷史與一代代天美人的奮斗精神,和對藝術的虔誠與初心,就是“學院精神”的底色。因此,推動學校文化建設、強化思想引領、明確辦學理念、扎實推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是我們的目標。“大美之藝·厚德之行”就是對我們天美文化、學院精神的高度凝結,其精髓就是“美”和“德”,其內涵詮釋了“博大精微、明德篤行”之精神。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藝術集眾美而成大美,立德樹人,德行天下,師者以厚德為行。從2020年起,“大美之藝·厚德之行——天津美術學院教師作品雙年展”分美術學與設計學兩大學科類別隔年交替進行展示。教師作品雙年展是檢閱和展示學校教師教學、科研、藝術創作成果的一項重要學術活動。通過展覽,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可以增強了解、交流、互動,共同探討學術問題,拓展思維,把教學與科研創作融合共進,同時也會活躍學校的學術氛圍,形成天美藝術創作的精神品格,調動教師藝術創作或設計實踐的積極性,實現學校高品質發展,為天津美術學院自主人才培養注入動能。
開幕式之后,召開了“2022‘學院精神天津美術學院教師作品雙年展(美術學類)”學術交流會。包括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天津美術館、天津市美協、天津畫院的專家學者和部分美院教師參加了交流研討。學術交流會由天津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喻建十和天津美術學院教授范敏共同主持。
觀點摘要
賈廣健(天津美術學院院長):今年是我們第二次舉辦美術學類教師作品雙年展,從大家近兩年的新作中,我們看到了一些新探索、新面貌。作為學校今年的一個重要學術活動,我們的準備時間非常緊迫,但是將新作品呈現給大家觀摩的心情又十分迫切。在疫情影響下,展覽最終能如期舉行,并邀請大家來參加線下的研討活動,正是我們這種熱切心情的反映。
李毅峰(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把繪畫歸為美術學凸顯了其文化性,也顯示出國家把美術創作的文化內涵與傳承,融匯到美術教學之中的要求。通過展覽我們能夠感受到美術學院的教學、科研、創作水平在不斷提高,既保持了美院優秀的繪畫傳統,在傳承中又結合了新時代的特征。美院多年來一直是傳承津派繪畫傳統的重鎮,繪畫文脈代代相傳,并不斷注入時代新精神。
馬馳(天津美術館館長):此次雙年展,向公眾、業界展示了美院老中青三代專家學者的科研水平和成果,這也是樹立美院文化品牌和形象的重要活動。此次展覽體現了高度的學術性,我們天津美術館愿意與天津美院聯手,把天津所有高校的藝術創作匯合起來,做一個天津高校美術專業的大聯展。
楊惠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美院老師的身份是多重的,既是老師也是藝術家。天津美術學院的中國畫學科一直保持著對于法度,對于古人、傳統的重視。近幾年,天津美院在學術探索上進行了很多嘗試,起到了學術引領的作用,極大地活躍了天津的藝術氛圍,促進了天津美術創作的繁榮。
張福有(天津市美術家協會秘書長):這是一個學術性非常高的展覽。去年建黨一百周年,我們為中宣部黨史館征集作品,天津美院報送的幾件作品都被永久收藏了,這說明天津美院在重大題材創作上是很有能力的。
陳治(天津畫院副院長):好的展覽生態就是你來看這些作品,有你欣賞的、有你質疑的、有你熟悉的、有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在摩擦和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已經進步了。這樣的學術展覽是美院的優勢。
孫飛(天津畫院美術理論家): “學院精神”就是務本事。學院要延續中國文化,要與我們的生命產生關系。我們要警惕在學科的細化中失去作為生命的常識。
霍春陽(天津美術學院教授):天津美院的雙年展是對整個教師隊伍的拉練和檢驗,這是我們在前進路上不可缺少的學術活動。在展覽中可以看到年輕老師們都在不斷完善、提升自己,在境界上下了功夫。藝術道路的歸宿是什么?應該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是一種厚重不遷的靜態美。
張京生(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美的追尋實質上是藝術生命力的追尋,精神的物化也不是把所謂傳統的、已經物化完了的東西再去物化。我特別感謝天津美術學院,如果沒有學院藝術,就沒有我的今天。
趙栗暉(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我們重傳統、講傳承,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新傳統,這本身就體現出我們的審美發展。這次展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思想境界到技藝,全面檢閱教師的機會。
寇疆暉(天津美術學院教務處處長):學院展覽不同于社會上的展覽,“學院精神”也不代表保守,而是有著研究性和探索性的內涵,自有其發展的內在動力。堅持下去,就會形成每位教師的藝術檔案或者藝術軌跡,并最終匯聚成學院藝術的發展歷程。
張錳(天津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副院長):對于實驗藝術來說,“學院精神”是一個老詞。實驗藝術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要去掉媒介中心論。我們亟待思考實驗藝術如何在“學院精神”范疇內不斷實現自身的發展問題。
呂鐵元(天津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學校中教學是根本,以展覽促進創作、以創作促進教學。作為專業老師,只有在創作上水平越來越高,對學生從實踐到理論教學的成果才能夠顯現得更好。我們學校的雙年展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路洪明(《中國書畫報社》社長):學院是出學術和學問的地方,不管把它寫成論文還是畫成畫,其內涵都是思想情感與自然的交融與體悟。舉辦雙年展,就是要讓大家利用這個平臺,把作品拿出來,呈現自己的思考,讓學生看到老師怎么運用這些規律和方法傳達出自己的感情的。
鄭金巖(天津美術學院教授):很多畫家并不是所謂的一流畫家,但是他畫得真好,其技術和精神境界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我們在學院里還是要保持技術和藝術為一體的學院精神。
姜中立(天津美術學院教授):“學院精神”一定是對問題的獨立思考。從雙年展的作品中我們看到,每位老師都在尊重自己的內心和體驗,作品是從他身上流淌出來的。一些年輕老師的出色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學院的未來。
劉永勝(《天津美術學院學報》執行副主編): “學院精神”是一個持續、流動的概念。從學校成立之初追求的對于尚美心性和綿密品行的培養,到今天我們倡導大美之藝、厚德之行,正是學院精神的時代演繹。展覽中的作品呈現出沉浸、內省、自我情感表達深化的特點,是教師們對當代學院精神的踐行。
李旭飛(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雙年展讓我在創作中進入了學術研究的狀態。如何將術入道?我個人理解有三條途徑:要有工匠的技術、詩人的心靈、開放的哲思。
田帥(天津美術學院教師):作為年輕教師、年輕畫家,“學院精神”對我們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并最終指向把作品畫好。雙年展的舉辦,這是對我們創作的督促和創作積極性的提高。
王帥(天津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副院長):雙年展給年輕老師提供了一次自我審視和彼此觀看的機會,因而這次展覽不是一個單一概念,而是一個互動的場域建構。
才樹新(天津美術學院教師):回到母校任教,教師們對學術如初戀般熱忱的態度、扎實的造型基礎、對色彩的深刻體會,以及不斷探索的藝術創作狀態,讓我意識到這正是“學院精神”之所在。
(天津美術學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