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月15 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9 火箭在范登堡太空軍基地升空,執行“運輸者-7”太陽同步軌道小衛星拼單發射任務。本次發射采用了已用過9 次的火箭第一級,又在發射臺附近成功實施了返場著陸回收。火箭共為商業客戶和政府客戶攜帶了51 件各類有效載荷,包括立方星、微型衛星、搭載有效載荷的軌道轉移飛行器,其中最大的是重約700 千克的土耳其亞米級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號稱“土耳其首顆全國產高分辨率遙感衛星”。
(江山)
4 月17 日,洛·馬公司宣布,去年11 月發往靜地軌道的2 顆12U 立方星在近距離實施了機動,并驗證了其它在軌服務操作技術。立方星是由執行美國太空軍USSF-44任務的獵鷹重型火箭送上天的,每顆約有烤面包機大小,被部署到300 千米高度靜地軌道,3 天后分開,相距約750千米,又過1 個月后,相距不到400 米。項目負責人稱,立方星后續將繼續機動,最近時距離只有約200 米,由此驗證開展在軌服務所需的AI 算法。
洛·馬公司的遠期規劃是研制面向商業客戶和政府客戶的航天器,同“合作或非合作”衛星對接,并開展任何所需的升級或服務,包括開展在軌燃料補加、軟件升級等方法,延長衛星壽命。
(小默)

4 月17 日,公理空間公司推出“公理空間涉足計劃”,以便各國能夠在無需自建基礎設施或其他航天能力的情況下實現載人航天計劃。這項計劃將服務分成多檔:在最低的一檔,該公司將為相關國家建言獻策,并給予其參加后續任務的優先權,第二檔將讓相關國家開展研發活動,第三檔將讓相關國家定期開展載人航天任務,第四檔將讓相關國家有能力合作研制公理公司商業空間站的某些部分。阿塞拜疆、新西蘭、烏茲別克斯坦、以色列官方或相關航天機構已加入這項計劃。
(江山)
4 月17 日,火箭實驗室公司推出電子號小運載火箭的亞軌道型號,將在第二季度從弗吉尼亞州沃洛普斯島開展首次發射。亞軌道型號相比入軌發射型,改裝了變軌級,加強了結構,能夠載帶700 千克有效載荷。火箭實驗室公司認為,美國國防部對于用該型號開展高超聲速飛行技術測試和充當靶標很感興趣。另外,亞軌道發射業務對于電子號火箭入軌發射業務也會有很大幫助,可以降低其造價。
(小默)

4 月19 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9 火箭在卡納維拉爾角太空軍基地進行了星鏈低軌寬帶星座的第79 次專項組網發射。火箭攜帶了21 顆星鏈衛星。本次發射采用了已用過7 次的火箭第一級,又成功實施了海上落船回收。這也是獵鷹9 火箭第二次發射迷你版第二代星鏈衛星。
4 月27 日,該公司的同型火箭在范登堡太空軍基地進行了星鏈低軌寬帶星座的第80 次專項組網發射。火箭攜帶了46 顆星鏈衛星。本次發射采用了已用過12次的火箭第一級,又成功實施了海上落船回收。
5 月4 日,該公司的同型火箭在卡納維拉爾角太空軍基地進行了星鏈低軌寬帶星座的第81 次專項組網發射。火箭攜帶了56 顆星鏈衛星。本次發射采用了已用過6 次的火箭第一級,又成功實施了海上落船回收。
5 月11 日,該公司的同型火箭在范登堡太空軍基地進行了星鏈低軌寬帶星座的第82 次專項組網發射。火箭攜帶了51 顆星鏈衛星。本次發射采用了已用過2次的火箭第一級,又成功實施了海上落船回收。
至此,星鏈衛星發射總數達到4391 顆,但仍能工作的不超過4036 顆。
(江山)
4 月19 日,美國宇航局宣布成立新機構,推動空間服務、組裝與制造(ISAM)技術發展。該機構將在今秋正式開始工作,協調政府、企業和學術機構涉及航天器空間服務和修理的相關技術,加速有關技術應用推廣。
(小默)
4 月底,美國創企卡爾·莫里斯有限公司以撲克牌形式給出了太空碎片清理工作的標價。該公司展示了52 張牌,每張都有1 個屬于美國的太空物體,并標出了其重量、發射日期、北美空天防御司令部編號和抓取清理價格:從低地軌道回收24 千克的雷神-牽牛星火箭殘骸,將花費近400 萬美元;抓取2245千克的美國宇航局報廢宇宙背景探測器,標價6250 萬美元。
為確定捕捉特定在軌物體的價格,該公司考慮了航天器造價、任務成本以及抓取對象位置和重量等因素。地面清理碎片試驗獲得美國太空軍的經費支持。此外,該公司打算明年在國際空間站上利用機器人來驗證機械鉸接末端效應器。
(江山)

4 月29 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9 火箭在卡納維拉爾角太空軍基地發射了SES 公司的第二對O3b 增強衛星。本次發射采用了已用過1 次的火箭第一級,又成功實施了海上落船回收。O3b 增強衛星是SES 公司下屬的O3b 網絡公司的第二代中軌通信衛星,共訂購了11 顆,計劃配合20 顆第一代O3b衛星,向全球絕大部分有人居住區域提供互聯網服務,設計使用壽命10 年。這些衛星都將由獵鷹9 火箭發射,首對衛星在去年12 月升空。
(小默)

5 月1 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重型火箭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了美國衛訊公司的首顆衛訊-3 系列大型寬帶衛星,并搭載了初創企業阿斯特拉尼斯公司代號“大角星”的小型通信衛星和引力空間公司的多用途16U 立方星(名為“引力空間-1”)。大型寬帶衛星被送入高3.5 萬千米的圓形軌道。
這是獵鷹重型火箭第六次發射,也是第三次直接將載荷送往近似靜地軌道。本次發射采用了全新的芯一級。2 枚助推器均參加過2019年的2 次獵鷹重型火箭發射任務,其中1 枚還曾作為獵鷹9 火箭的第一級參加了5 次發射任務。由于有效載荷重量大,加上入軌要求高,原本可以回收重復使用的助推器在本次發射中均未實施回收。
衛訊-3 系列是衛訊公司的新一代Ka波段寬帶衛星,含3 顆衛星,均由波音公司制造,每顆都具備至少1 太比特/ 秒的數據傳輸率。首星稱為“衛訊-3 美洲”,重約6.3 噸,太陽能帆板發電功率超過30 千瓦,將向美洲網絡不佳地區的消費者、企業和政府客戶提供寬帶上網服務,有望向飛機乘客提供空中WiFi。同系列的另2 顆衛星將向歐洲、北非、中東、亞太區域提供類似的互聯網服務。
(江山)

5 月8 日,火箭實驗室公司的電子號火箭在新西蘭北島瑪希亞半島的歐尼努伊站發射了美國宇航局“降水結構與風暴強度時間分辨觀測小衛星星座”(TROPICS)的2顆立方星。TROPICS 計劃由6 顆3U 立方星組網,各重4 千克,將部署到傾角30 度、高550 千米的3 個軌道面上,在飛經熱帶天氣系統上方時采集溫度和水氣廓線,幫助科學家獲取熱帶風暴結構信息。該星座可實現頻繁重訪,深入研究熱帶氣旋的發展演變。
原本美國宇航局2021 年2 月把795 萬美元合同交給阿斯特拉公司,計劃用3.3 版火箭分3 次部署TROPICS 星座。去年6 月,首次發射在卡納維拉爾角進行,但3.3 版火箭任務失敗,導致2顆衛星被毀。阿斯特拉公司在2個月后宣布3.3版火箭退役。
(小默 )

最近,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透露,正在研發一款蛇形機器人“宇宙生物現存生命勘測器”(EELS)。該機器人長約5 米,可在固體和液體中移動并收集樣本,當前正在冰川和火山地形上進行功能測試。美國宇航局希望這種機器人到達土星的第六大衛星——土衛二的表面,深入研究其地質特征,但還未確定發射日期。2005 年卡西尼號探測器發現,土衛二表面有冰粒子流入太空,其地表下方可能存在巨大的液態海洋 。
(江山)


4 月 12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宣布,俄總統普京已批準建設俄羅斯空間站的計劃。俄還將逐步開展大規模衛星生產工作,設立加加林勛章。同日,俄航天專家稱,將于2027 年底發射俄羅斯空間站的首個科學研究和動力艙段,空間站預計將在2032年前建設完成。此外,俄政府已決定將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的運行時間延長至2028 年。
(小默)


4 月14 日, 阿 里安5 火箭在法屬圭亞那的庫魯航天中心發射了歐空局的木星冰月探測器。這是阿里安5 火箭自1996 年6 月首飛以來的第116 次發射,也是倒數第二次發射。4月底,木星冰月探測器的16 米透冰雷達天線未能按計劃完全展開,歐空局5 月中旬的搶救措施取得成效。
木星冰月探測器是歐空局“ 宇宙愿景2015 ~2025”計劃下的首個大任務,將對木星系開展巡訪探測。探測器重約6 噸,預計2031 年7 月進入繞木星軌道,之后將對3 顆木星衛星進行35 次飛越探測,最終進入繞木衛三軌道。
歐空局宣稱,木星冰月探測器攜帶著“迄今為止送往外太陽系的最強大的科學載荷”,包括10 臺當前最先進的儀器,以及1 臺特殊的科學實驗裝置,將利用探測器同地基射電望遠鏡之間的通信系統開展工作。這些儀器將研究木星衛星存在冰層下海洋等宜居環境的可能性,還將觀測木星及其衛星的大氣、磁層等。
(江山)


4 月26 日,日本ispace 公司的首個月球著陸器“白兔-R”在距預定著陸時間不到30 秒時失聯,當時距月面仍有約80 米,時速超過30 千米。ispace 公司隨后稱,著陸器應該是因推進劑耗盡導致發動機過早關機,進而墜毀。
“白兔-R”著陸器去年12月由獵鷹9火箭發射升空,今年3 月底進入繞月軌道,實施著陸前處于高約100 千米的大致圓形軌道。著陸器搭載有一系列有效載荷,包括阿聯酋和日本的各1 輛月球車。阿聯酋首輛月球車重約10千克,擬利用高分辨率相機、熱成像儀、顯微成像儀等開展探測研究。日本月球車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幾家私企研制,實際上是棒球大小的機器人。
(小默)


4 月22 日,印度PSLV-CA 火箭在斯里哈里科塔島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成功發射了新加坡TeLEOS-2 遙感衛星,并搭載了一顆新加坡12U 通信技術驗證立方星。TeLEOS-2 衛星發射質量為740 千克,搭載了全天候合成孔徑雷達,可獲取1 米分辨率的對地觀測成果。該衛星與2015 年PSLV-CA 火箭發射的TeLEOS-1 光學遙感衛星采用相同平臺,兩者將搭配使用。
(江山)


4 月25 日,美國和韓國簽署協議,將加強航天合作,涉及探月、地球科學、其他空間科學活動以及空間通信和導航。美方稱,韓方將很快通過美國宇航局的“商業月球有效載荷服務”計劃把載荷送到月面。目前,兩國正在韓國享月號月球探測器任務中開展合作,“享月號”搭載有1 臺先進的美國相機。
(小默)

近日,加拿大宣布,從2024 年起,計劃在13 年內花費約9 億美元,研制多用途月球車,以支持“阿爾忒彌斯”計劃載人探月任務。有分析認為,加拿大希望利用該項目從美國換取更多的“阿爾忒彌斯”任務人員席位,包括參與載人登月任務。此前,歐空局支持研制貨運型月球著陸器,希望換取更多的“阿爾忒彌斯”任務人員席位,加拿大可能受此啟發。
(江山)


5 月3 日,捷克正式簽署由美國主導的“阿爾忒彌斯協議”,成為簽署該協議的第24 個國家、第七個歐空局成員國和第六個歐盟國家。鮮為人知的是,捷克在航天領域頗有亮點。前捷克斯洛伐克航天員列梅克1978 年乘坐蘇聯聯盟飛船上天,成為來自美蘇兩國以外的首位太空人。2008 年,捷克成為歐空局正式成員國,在多個空間科學領域發揮專長。負責哥白尼對地觀測衛星系統和伽利略衛星導航網絡的歐盟航天計劃局也設在捷克首都布拉格。
(小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