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之城。圖片創作:秦夢雅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啟,科學技術的快速飛躍,人類思想的維度更加廣闊,重新開始認識自身本體——從科技和工業的發展,到人機關系的變遷,再到數字技術所帶來的“人性”與“機器性”的轉變。在賽博格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機關系的演變,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這個轉變的過程。人類在面對嚴峻環境,以及科技、人文飛速發展等情況下,正在進入一個“后人類”時代,有種種疑問等待著人類去解答。基于此,我們或許需要重新審視過去的發展思維,以尋求創造性的方式重塑人與自然的關系?!斗律鷮W上的新成果——機械生物》等學術研究,以及《超體》《阿凡達》等影片,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后人類”社會的景象。

機械人。圖片創作:秦夢雅
現在,人類與技術的融合已經開始顯現出它的威力。例如義肢、義體、義眼、3D打印心臟、機械臂等,這些新技術已經逐步進入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許在未來,將會涌現更多基于生物技術的產品、食物和建筑等,這些產品或將通過與人體并構重組的形式來“造福人類”。大膽想象一下,我們的建筑會不會不再依賴于傳統的材料和結構,而是與科技和當下環境的結合,創造出更加智能和環保的環境。我們的產品也許將不再是單純的物理形態,而是會與人體相互交融,擴展出更多的功能性。如果腦洞大開,我們還能想象出“機械生物”的出現,類似于“機械植物”“機械動物”等,這些生物將能夠模擬自然界的規律和能力,不再單一依靠大自然的能力進行生存,通過機械智能的能力完成光合作用、水養生命等。這些或將成為人類的助手和伙伴,取代現有的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成為人類社會的新型生產力。
隨著科技進步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數字影像已經能夠與AI結合進行創作。在我的創作中通過虛擬和現實的交互性數字媒體技術,創造出新的賽博格影像,其中包含機械有機體及虛擬意識、數字機械的未來城、機械人和機械水生植物等。這種新型的數字影像可以讓觀眾感受到不同于傳統藝術的視角和感受,從而讓人們重新思考和想象“后人類”時代的世界——一個“未來之城”。

機械水生。圖片創作:秦夢雅
今年的畢業設計中,我的兩位學生圍繞著人們生活的空間進行了畢業設計。雖然她們兩位對時間和空間的思考和理解不盡相同,但又都對這兩個元素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張雯琪同學使用了傳統的拍攝加數字后期手段,對城市的古建筑和現代建筑進行了一次時空并置。她嘗試著讓每一幅平淡無奇的建筑肖像變為一幅奇特、神秘的時空碰撞。秦夢雅同學使用拍攝加AI影像技術進行了一次實驗性影像探索,成就一座她心中“未來之城”的樣子。那些冰冷的金屬骨骼、肌肉、生物擁有了生命,既真實又虛幻、既遙遠又近在咫尺、既熟悉又陌生的生命,以永恒的姿態,定格為影像。
我們總說攝影連接著過去、呈現著今天、更有可能預示著未來。在她們兩人的作品中,不僅是時間和空間的演繹,更是傳統影像技術和AI數字影像的一種碰撞,影像的形成與發展還沒有形成界定,實驗性的作品還會更多涌現。對于每個學生,年輕的個體,他們對生活、對社會細膩的觀察、感悟和思考,通過攝影前期、后期的創意,形成獨特的表達方式。當然,我們更希望,他們成為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沖進了亦真亦假的各種生活場景中去創作,通過對時空的構架引領著觀者游走于現實和幻想,回味著畫面場景帶來的深刻思考。純粹攝影和數字AI造像都會是攝影藝術發展中的重要創作手段,通過影像構成對自我意識圖景化的演繹是作品中最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