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峰
緊抓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盤錦市盤山縣陳家鎮四家子村走上了一條振興路。村黨支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將支部打造成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紅色引擎,輻射帶動全村發展。
“我們堅持以提升基層組織力為重點,聚焦培育‘領頭雁’隊伍、筑牢黨在農村的堅強戰斗堡壘,著力實現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贝妩h支部書記許大鵬說。經過多年的努力,四家子村黨支部先后獲得遼寧省標準化規范化黨建示范基地、遼寧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
四家子村位于盤山縣東部,轄區面積7 平方公里,共有村民512 戶、1933 人,其中黨員46名。在四家子村,提起《支部生活》這本月刊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看。它是村黨支部自主創辦的刊物,其中的文章皆出自村內黨員、村民之手,大家用質樸的語言表達對國家方針政策的擁護、對家鄉熱愛的情懷。2016 年,《支部生活》一經出版便得到了中央組織部以及省、市、縣各級黨委和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這本刊物不僅體現了全村黨員群眾集體的智慧,也為全村黨員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平臺,是村黨支部黨建工作的新陣地。

網格員入戶上門幫助村民辦理業務
黨員潘大爺是村黨支部的???,農忙之余,他經常來到這里,仔細翻閱《支部生活》。“每一期我都沒有落下,這里有不少最新的黨的方針政策,還能了解到村里的一些工作和與我們相關的法律法規,特別實用。”每每提到《支部生活》月刊,像潘大爺這樣愛讀書看報的老年人,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依托《支部生活》月刊,每周二、周五,村黨支部都會開展“大喇叭宣講”活動,每月月底還開設法律講堂,對村民進行普法教育。多年來,村黨支部已開展普法宣講56 次、大喇叭宣講104次、法律講堂40 余次、發放法治宣傳單5000 余份。
“我家在非供水泡田時節,上水溝里卻注滿了水,眼看著田里剛插好的秧都快浮出水面了,這可怎么辦?”村民李貴焦急地撥通了網格員的電話。憑著多年的經驗,網格員判斷是埋在上水線附近的自來水管泄漏,他第一時間將該情況上報到智慧治理指揮平臺,自來水站接到任務后立即搶修,整個問題在3 小時內得到了高效解決。

村里打造了“廉潤初心”教育基地,圖為講解員正在為參觀者講解
四家子村面積大、自然屯分散、人口多,為了將各項工作做實,村黨支部在全村共設置5 個網格,每個網格配1 名網格員,進行日常巡查,將社會治理工作的觸角延伸到百姓“家門口”。同時,網格內40 余名黨員群眾也被吸收為信息員,幫助網格員發現問題、提供線索。
如今,每個網格都建立了黨小組,根據黨員構成設崗定責,村里大事小情通過黨建引領智慧治理指揮平臺“一鍵”辦理,有效突破了時空限制,大大提升了服務效能。近年來,全村上報各類網格案件信息共10657 件,平均每年處理2132 件,做到實時掌握村屯大事小情,群眾的歸屬感、認同感、責任感不斷增強。
此外,村黨支部還積極幫助村里生病的低保戶申請民政醫療救助,聯系愛心企業為外來務工貧困老人資助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協調潤視眼科給村民做眼睛檢查,為癌變腫瘤患者申請縣醫院幫扶治療……村民們感慨:“我們村黨支部干的都是實惠事兒!”
帶領百姓共同致富一直是村黨支部工作的核心內容。經過多渠道探索,四家子村成立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實施了“合作社+電商平臺”的運行管理模式,并以黨支部的名義注冊了網絡商鋪,建造了200 畝現代農業觀光園,致力于打造培育與經銷優質、生態、特色的農產品以及開發“一村一品”的生態旅游民宿。村里充分運用電商平臺,培養具有銷售經驗的電商達人,將本村特色農產品以生態化、專業化、品牌化的方式推向全省乃至全國。如今,稻田溜達蟹、堿地大米、蟹田大米等農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方式,為村集體收入每年增加10 萬元,帶動群眾年增收8 萬元。
村黨支部還著力在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新渠道上下功夫,讓每家每戶都有的“菜園子”產生效益,把庭院的“方寸地”建成“增收園”——實施“紅蒜、生菜兩茬輪種”庭院經濟項目,在庭院中種植紅蒜,紅蒜種植期為3月至6 月底,豐收期統一回收銷往南方,緊接著再種植生菜,生菜種植期為7 月至10 月,種植期間生菜可反復采摘,采摘好的生菜洗凈后包裝,由凈菜商販上門收購。如今,全村庭院經濟種植面積已達到3600 余畝,平均為每戶村民每年增收2 萬多元。村民于玲高興地說:“過去我們的院子堆滿了雜物,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閑置的土地規整出來種上了果蔬,院子整潔了,我們的生活指數也提升了。”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提升基層組織力、帶動農業農村發展的有效途徑,四家子村黨支部將繼續圍繞這一準則,逐步積累,多措并舉,結合村情實際,變“輸血”為“造血”,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積極按照新形勢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總體要求,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持續為全村的百姓鋪平致富道路。